济宁市灌区水利普查及发展节水灌溉对策
2013-04-09孙华琼岳现美
王 利,孙华琼,岳现美
(1.第一次水利普查济宁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山东 济宁 272019;2.济宁市洙赵新河管理处,山东 济宁 272100)
济宁市灌区水利普查及发展节水灌溉对策
王 利1,孙华琼1,岳现美2
(1.第一次水利普查济宁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山东 济宁 272019;2.济宁市洙赵新河管理处,山东 济宁 272100)
以济宁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灌区普查为基础,对全市灌溉面积和规模以上灌区不同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工程的灌溉面积及灌溉渠道的普查成果进行汇总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未来灌区规划及建设的建议。
济宁市;水利普查;灌区;高效节水
通过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汇总,济宁市总灌溉面积共计47.7893万hm2,2011年实际灌溉面积46.4619万hm2,农业灌溉用水量18.5429亿m3,平均用水量达3990.99m3/hm2。
济宁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共计8.0991万hm2,仅占总灌溉面积的16.95%。其中低压管道灌溉面积7.833万hm2,喷灌面积0.2335万hm2,微灌面积0.0326万hm2。
1 灌区普查成果
济宁市级普查区内133.33hm2以上灌区共计348处,总灌溉面积共计21.5991万hm2。2011年灌区实际灌溉面积20.3946万hm2,灌区用水取水量9.5811亿m3,平均用水量达4697.45m3/hm2。
灌区内渠道总长度共计8971.3km,衬砌长度762.8km,衬砌率仅8.5%。其中流量1.0m3/s及以上灌溉渠道长度共计2102.1km,衬砌长度361.5km,衬砌率17.2%;流量0.2(含)~1.0m3/s灌溉渠道长度共计4323.1km,衬砌长度366.7km,衬砌率8.5%;流量1.0m3/s及以上灌排结合渠道长度共计449.7km,衬砌长度19.3km,衬砌率4.3%;流量0.2(含)~1.0m3/s灌排结合渠道长度共计2096.4km,衬砌长度15.3km,衬砌率0.73%。
从普查成果上看,灌溉面积、灌区数量、农业灌溉用水量能够代表济宁市整个农业灌溉水平。在全市总用水量中,78%属于农业用水,其中95%是灌溉用水,灌溉用水利用率仅45%左右。在近10年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通过深化水权制度建设、工程措施、宣传引导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等一系列节水措施,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但水的利用率仍比较低。因此,加大灌区工程配套建设和节水改造、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对济宁市未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 灌区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输水渠道衬砌率低,建筑物老化失修严重
济宁市灌区内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灌溉用水在渠道输水过程中损失约50%水量。渠系建筑物老化失修,破坏严重,存在淤积、冲刷、脱坡、渗漏等问题。如金乡县金南灌区,2011年实际灌溉面积2.9233万hm2。区内3m3/s以上排水沟仅1条,长8.0km,建筑物10座;1m3/s以上灌排结合渠道1条,长5.7km,建筑物6座;灌、排渠系完全发挥不出有效作用,农业灌溉基本以机电井为主,严重影响了灌区的正常运行和灌溉效益的发挥。
2.2 工程配套不齐全,灌溉用水浪费严重
田间工程标准低,工程配套率差,部分县(市、区)灌水技术相对落后,节水意识不强,市中区、鱼台县大部分灌区依然以大水漫灌、淹灌为主,灌溉用水浪费严重。
2.3 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水价体系不合理
济宁市灌区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管理范围受限,对区域水资源无法进行统一调配;管理机制不配套,缺乏节水的相关政策;管理技术不完善,工程管理运行成本较高。大型灌区目前普遍实行事业编制,企业管理,政府给予政策补贴,管理单位从自身经济
利益出发,只重视骨干渠道建设,不重视田间节水,提高水价,征收水费,与发展节水灌溉不适应。
2.4 节水灌溉设施基础薄弱,不适宜大规模发展
济宁市以地面灌溉为主,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以粮食生产、经济作物为主,水资源相对贫乏,不可能将微灌、喷灌作为主要高效节水灌溉方法广泛推广。虽然微灌的用水效益较高,但需要科技含量较高的装备和消耗大量的管材,喷灌本身投资成本又相对较高,不适合在济宁市大规模发展。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渠道衬砌防渗措施,提高渠系水利用率
渠道渗漏不仅降低了渠系水利用系数,浪费了水资源,而且还会增加农民的水费负担,甚至会危及工程安全。为了减少渠道输水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率,一方面要加强渠道工程配套和维修养护,有计划地引水、配水;另一方面,要采取渠道防渗工程措施,对干支渠道配套并进行防渗衬砌改造,改善工程面貌,减少灌溉水损失,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降低水费成本,减轻群众负担。
3.2 加强管理,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专业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实现节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一体化。对灌区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合理的农业水价体系,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使管理单位的利益与发展节水灌溉联系起来,真正达到节水的目的。
3.3 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一味地追求高标准,只注重优点而不论外界条件的制约,盲目地加以应用是不科学的,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加以推广。在以粮食为主的灌区,应以常规节水灌溉技术为主,加强灌区管理,搞好渠道防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经济作物为主的灌区,可以相对规模地发展低压管道灌溉或者薄膜灌滴灌等成本相对较低的管道灌溉节水技术。
(责任编辑张玉燕)
S274
B
1009-6159(2013)-08-0049-02
王利(1986—),男,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