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习惯性便秘
2013-04-09赵刚明
赵刚明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院·467099)
习惯性便秘为临床常见病,是以排便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近年来笔者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此病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6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便秘的诊断依据为标准。(1)排便时间延长,三天以上一次,粪便干燥坚硬;(2)重者大便难解,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3)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1.3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1)符合诊断标准;(2)无对异体蛋白严重过敏史;(3)无严重心、肝、肾疾病及其它不适宜针刺埋线的患者。
2 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2.1 治疗方法
2.1.1 取穴 取穴分两组:第一组:大肠俞(双)、天枢(双)、关元、足三里(双);第二组:支沟(双)、中脘、大横(双)、气海、上巨虚(双)。
2.1.2 操作 腧穴局部用碘伏常规消毒后,采用一次性医用9号埋线针,事先将00号医用羊肠线(上海浦东金环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剪成1.5cm长的小段至广口瓶中,用75%酒精冲洗后浸泡备用,埋线时用无菌镊取一段羊肠线放入针头内,从穴位稍下方或一侧刺入,提插得气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入穴内,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贴上创可贴即可。两组腧穴每次选一组,交替使用,每周埋线一次,六次后观察疗效。
2.2 注意事项
2.2.1 埋线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埋线1天后埋线处方可着水,以防止感染;(2)埋线时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及神经;(3)埋线后局部轻度肿胀、发痒无需处理,若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炎症反应应及时处理;(4)埋线后宜避风寒,忌烟酒、海鲜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2.2.2 饮食生活注意事项 患者治疗期间:(1)停服一切药物;(2)多吃粗纤维性主食、蔬菜,水果,多饮水禁食辛辣等食物,注意情绪稳定,适度参加体育锻炼。(3)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2天以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解时通畅,3个月内无复发;好转∶3天以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无效: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愈:47例,占83.9%;好转∶6例,占10.7%;无效:3例,占5.3%。总有效率94.6%。
4 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女,36岁,公务员。于2012年6月就诊,主诉:大便秘结5年。病史:患便秘5年,大便4-7日一次,曾多次服汤药及番泻叶等治疗未愈。刻诊,大便6日未解,腹痛、腹胀,右下腹触诊有压痛,未触及肿块,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给予埋线治疗,并嘱配合饮食调理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适当增加饮水,第二天及排便,腹痛腹胀消失,共治疗3次治疗而愈,回访半年未复发。
5 体会
中医学认为,习惯性便秘系因气阴不足或燥热内结,腑气不畅,大肠传导失常所致。本组病例选穴以背俞穴、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为主。其中大肠俞、天枢两穴俞募相配,可调畅导滞,健脾,通调一身气机,使上下枢机通利,疏通腑气而润肠通便;足三里健脾和胃,调和气血,通行腑气;支沟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穴,可调理三焦气机,为治疗便秘经验效穴;中脘为胃募,又是腑会可调理脾胃,通腑气;上巨虚为大肠经募穴,“合治内腑”,可理肠导气,通调腑气;大横为足太阴脾经穴配腑会中脘可健脾、鼓舞中气,行津液通大肠腑气;气海,关元补肾益气,增强固摄开合作用,使二便开合有度。诸穴共起健脾益气,调畅气机,通调腑气,润肠通便作用,使大肠传导正常。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通过针具与异体蛋白对腧穴产生生物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通过对腧穴、经络的刺激作用,“疏其气血,令其条达”的治疗目的[2]。埋线疗法通过对人体产生缓慢、柔和、持久的刺激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发挥治疗作用。埋入人体的羊肠线对人体的有效刺激为15天左右[3],可起到长效刺激作用。习惯性便秘患者病程一般较长,治疗时间相对也较长,埋线治疗只需一周或更长时间治疗一次,减少治疗次数,可节省时间,且疗效可靠,痛苦小,患者易接受,为治疗此病值得推广的方法。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0
[2] 任树森.中医穴位埋线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2
[3] 等云志,孙文善.影响微创埋线疗效的几个关键因素[J].中国针灸:2007,27(4):29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