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铺灸法在四肢筋骨病证中的应用
2013-04-09朱现民苏红利
朱现民 苏红利 张 蕊
(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郑州 450008)
督脉铺灸也称“长蛇灸”,在背部正中点火燃艾,形似长蛇。铺灸法施术独特,面积广,艾炷大,时间长,火力足,温通力强,治病快捷,功效卓著,是一般灸法所不能比及的[1]。目前铺灸在传统施术基础上不断改良,大多用生姜泥、药粉代替大蒜泥作铺垫材料,避免过去铺垫蒜泥刺激强度大、灸疱程度大、接受难度大的缺陷,并能更好地促使药物渗透吸收,增强治病功效。施术部位除背部正中督脉经穴外,也选择腹部、四肢等相关部位。改良的新铺灸法进一步扩大了应用范围,从原来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疾病普及应用到肢体疾病,而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足跟痛等四肢筋骨关节病证,成为目前铺灸法新的拓展应用范围。
1 督脉铺灸方法
1.1 材料制备
督脉铺灸用细软如棉的艾绒,燃烧时速度慢,火力均匀、温和、持久,渗透力强,能够窜透肌肤,直达组织深部。施灸部位常需铺垫生姜泥,生姜对皮肤的刺激刺激性小,短时间内重可复操作,不会因刺激强度不够而影响功效,常作为通用材料[2]。姜泥应现捣现用,不宜久放。铺灸药粉的种类很多,如督灸粉、通督散、风湿散等,多根据不同治病需要自行配制。
1.2 施术操作
督脉铺灸最好选择在盛夏三伏天,平时天气晴朗、气温高也可施术,白天为佳。铺灸以背部督脉经施术为主,取用督脉正中线上自“大椎”至“腰俞”穴止,从脊柱正中向两侧有一定宽度,包括夹脊穴、背俞穴。先蘸姜汁擦拭施灸部位,沿脊柱正中线均匀撒铺灸药粉0.1cm厚覆盖局部皮肤。铺上捣碎的姜泥饼,厚约0.5cm,宽约5cm,再将搓捻成的三角状艾绒条分段置姜泥饼上,点燃后自行燃烧。至灼热感难以忍受时去掉,更换新艾炷,依法灸2~3壮。铺灸不宜过于频繁,每次间隔时间不应少于1周,间隔时间过短容易出现身体疲乏、头昏等症状[3]。
2 铺灸应用范围
2.1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慢性多关节炎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晨僵、关节肿胀、疼痛,晚期可引起关节的强直、畸形和功能严重受损,尤以手足末梢小关节侵犯最为常见。中医认为风寒湿热之邪侵入肌体入于经脉,留于关节、肌肉、筋骨,进而阻塞经络,不通则痛。督脉铺灸取大椎至腰俞穴、双侧相应华佗夹脊穴,并依据不同的疼痛部位局部取穴。先均匀敷上铺灸药粉(羌活、独活、牛膝、秦艽、细辛、川芎、人工麝香等组成)5~10g,再铺垫厚2cm、宽5cm生姜泥,将做好的宽4cm、高3cm的三棱柱长条艾炷平放于姜泥上,分3段点火让艾炷自行燃烧,燃尽后移去艾灰再铺1壮。灸毕用长条胶布将姜末固定于背上,明显温热感能持续6~8h[4]。药物铺灸借助艾炷燃烧之力,透过皮肤而至经络及病所,既可以消除局部的寒凝、湿阻、瘀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又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和抗病能力,增强了活血化瘀、散寒逐湿、通络止痛行气通络、散寒除湿的功效。铺灸能显著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使血沉下降,血红蛋白升高,类风湿因子转阴。并能提高IL-2的含量和SOD的活力,降低IL-1、丙二醛(MDA)的含量,从而起到免疫、消炎、抗氧化和抗变态反应的积极作用[5]。
2.2 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腱、韧带、腱鞘、滑囊等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或退行性变致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早期以疼痛为主,昼轻夜重,后期以功能障碍为主,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功能明显受限。中医认为由于外伤劳损或中老年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经脉失养,外感风寒湿邪气,使肩部经脉不通,不通则痛。铺灸有温经通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对早期以疼痛为主症者灸治为佳[6]。督脉铺灸取大椎穴至膈俞穴背部以第7颈椎至第5胸椎椎体为中心,并以肩部阿是穴为中心的疼痛局部重点铺灸,涵盖肩髃、肩髎、肩贞,天宗等穴。施术区域涂姜汁,铺撒肩痛散(羌活、姜黄、细辛、川乌、草乌、桂枝、威灵仙、地龙、追地风、透骨草、伸筋草、川芎各100g,土鳖虫60g,共研细末)覆盖局部皮肤,铺姜泥于药粉之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每次灸3~5壮,留灸1~3h[7]。药物铺灸祛能除关节风寒湿邪,活血通络化瘀,缓解肩周组织粘连,消炎止痛。尤其是肩关节处铺灸作用强大持久,直达病所,有助于疏通局部经脉,有效地调节神经血管的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局部新陈代谢,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和损伤的修复,解除或减轻肩周炎的疼痛、麻木、酸胀症状,改善肩周炎的功能活动障碍。
2.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多发于中老年人的膝关节骨质退行性软骨疾病,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由于长年磨损,周围韧带松弛,致使膝关节稳定性差,对抗应力下降,引起相应部位骨质增生,又感受寒邪、劳累、外伤等,使增生物刺激周围组织而充血、水肿、渗出等无菌性炎症改变而致疼痛[8]。中医认为风、寒、湿邪入侵人体,闭阻气血,或年老体弱肝肾不足,或慢性劳损,气滞血瘀、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先灸腰部以第1~5腰椎为中心,再灸膝关节局部鹤顶穴至内膝眼、犊鼻穴的长约15cm、宽约5cm的区域。蘸姜汁擦拭施灸部位,均匀撒铺灸药粉(补骨脂、桑寄生、杜仲、狗脊、肉桂、枳壳、丹参各100g,川芎、草乌、乳香、没药各60g,穿山甲、地鳖虫各30g,共研细末)覆盖局部皮肤,铺姜泥于药粉之上,将上窄下宽的艾炷置姜泥上如长蛇状,分多点位点燃,令其自然燃烧,待有灼热感时去掉燃烧的艾炷,更换新艾炷,每次灸3~5壮。铺灸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血化瘀、散寒除湿、祛痰通络之效,标本兼治,综合调理,可改善轻、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关节活动自如[9]。
2.4 跟痛症
跟痛症多见于中老年人,表现为足跟疼痛,行走困难,主要由跟骨结节周围慢性劳损所引起。中医认为风寒湿邪留滞足跟,或气血虚弱不能濡养,或肾气渐衰不能主骨,经脉痹阻血行不畅,不通则痛。铺灸应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先灸背部以第2腰椎至第1骶椎椎体为中心,左右涉及膀胱经第一侧线。再灸足跟局部以病变阿是穴为中点,向四方延伸,尽可能覆盖所有疼痛范围。撒铺灸粉(补骨脂、桑寄生、杜仲、狗脊、寻骨风、透骨草各100g,川芎、草乌、乳香、没药各60g,穿山甲、地鳖虫各30g),再铺生姜泥和艾绒条,依法施灸3~5壮。艾炷燃尽后保留药粉、姜泥并以胶布固定,无温热感时去尽。腰骶夹脊穴处有脊神经通行下肢至足跟并支配其功能活动,背部铺灸可调节神经功能,局部铺灸可减轻神经及周围软组织的炎症与压迫,促进血液循环和局部营养及新陈代谢,从而减轻疼痛。无骨质增生的足跟痛施用铺灸后效果较好,因骨质增生引起的足跟痛收效较差[10]。
3 铺灸临证体会
3.1 热力叠加,重在温通
督脉铺灸属“大灸”之法,集热疗、光疗、药物刺激及特定部位刺激等多种作用于一体,具有施灸面积广、艾炷大、火力足、温通力强的特点。艾叶辛温性烈,能通行十二经,振奋元阳,祛寒逐冷,铺灸中大量艾绒的使用,使其功效更强。艾火燃烧时中心温度可达数百度不等,所产生的近红外辐射有较高的穿透能力,温热渗透到表皮、结缔组织、血管、神经系统,被组织所吸收[11]。生姜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可渗透于人体,扩张局部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经艾炷加温后其作用可增强数倍。生姜、铺灸药泥的化学性刺激,均与灸火的温热刺激叠加,协同发挥功效,增加其温通效能。
3.2 调节整体,兼顾局部
铺灸以重灸“督脉”经为主,背部为阳,督脉为阳脉之总纲,能统摄全身阳气。在督脉铺灸可改善体质,增强抵抗能力,发挥整体调节作用。督脉正中两侧的夹脊穴、背俞穴均与脏腑高下相当,可以近直取攻,调节脏腑功能而收捷效。对于不同部位的病变,可多选择不同的脊柱节段重点灸治。如上肢疾患重点灸治颈椎、胸椎节段,上肢疾患重点灸治腰椎、骶椎节段,不必整个督脉上下都灸,根据每一位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施灸部位选择,更有利于病症的治疗与康复[12]。一些疾病也可选择其它部位铺灸,如肩周炎配合铺灸肩髃、肩髎、肩贞等肩部穴位,跟痛症配合铺灸足跟病变处阿是穴等,并不一定完全局限在背部。
3.3 择时施治,顺应变通
督脉铺灸多选择在夏季伏天施术,夏季阳气旺盛,三伏天又是一年中最炎热之时,人体腠理开泄,毛孔开张,皮肤松弛,气血趋于体表。此时选取特定部位,在艾灸热力作用下药物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随气血经络到达病变部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扶正祛邪,增强机体免疫力[13]。随着医学理论创新改革和全球气温变暖,铺灸时间也有改变,全年中任何时节均可,不必拘泥于夏季三伏天,只要天气晴朗,不是天阴下雨、雪雾潮湿就行。只有顺应变通灵活运用,才能充分发挥铺灸在四肢筋骨关节病证中应用的功效。
[1] 黄冬娥.铺灸疗法及其临床运用[J].河南中医,2006,26(1):70-71.
[2] 王丽,袁卫华,蔡圣朝.铺灸疗法的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3):35-37.
[3] 杨晓琳.浅谈督灸的保健作用[J].山西中医,2011,27(1):60-61.
[4] 谢潇侠,雷秋慧.铺灸为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10):731-732.
[5] 赵耀东,韩豆瑛.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临床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2,25(9):86-87.
[6] 曹锐,曹铁军.灸法在治疗筋伤科常见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7,14(8):23-24.
[7] 何天有.何氏药物铺灸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82-242.
[8] 彭程,王进.推拿配合铺灸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5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39-40.
[9] 李华章,严振国,秦梦,等.药物铺灸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10,22(4):45-46.
[10] 徐彦龙,何天有.铺灸疗法治疗足跟痛50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2007,20(11):37-38.
[11] 杨元华,刘堂义.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J].中国针灸,1996,16(10):544-545.
[12] 于美玲,卢圣锋,刘迈兰等.三伏灸临床应用中的思考[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7)∶418.
[13] 朱现民.论冬病夏治的四大应用特点[J].中医文献杂志,2012,30(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