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痹概念的衍变及其病因病机分析

2013-04-09黄小龙

河北中医 2013年9期
关键词:心痛胸痹胃脘

黄小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北京 100029)

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其病因多与风寒湿三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近年来对胸痹之研究更为广泛深入。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胸痹病位在心胸,其发病与心、肺、肝、肾、脾诸脏有关,可在心气、心阳、心血、心阴不足,或肝、肾、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变,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故在治疗上不外“补”、“通”二字,补脏腑气血阴阳之不足,通血脉,导瘀血,疏利祛痰。

现代医学所讲的心血管疾病,大都属于胸痹。现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很多,因此研究胸痹,并找出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对古今诸多医家关于胸痹的论述的对比分析,就胸痹概念的衍变、胸痹的病因病机进行整理与探讨。

1 胸痹概念的衍变

胸痹的范围包括厥心痛、真心痛以及胸痛、心痛的一部分。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但又不能完全等同。总的来说,一切能引起胸膺满闷疼痛一类的疾病,都可以称作胸痹。

1.1 胸痹概念的衍变 《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并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圣济总录·卷第六十一·胸痹门》:“或胸中愊愊如噎塞,或胸背皆痛,或胸满短气,咳唾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心痛彻背,或肌痹皮痛,是皆闭塞而不通也。”[1]

《类证治裁·胸痹心痛治裁》:“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2]

《范文甫专辑》:“胸中阳气不足,阴邪乘虚而干阳位,导致胸中闭塞,邪正相搏,则发为痹痛。”[3]

《中医内科学》:“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4]

以上是自《内经》以来胸痹定义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在张仲景之前,并没有对胸痹的明确定义,毫无疑问,现在对于胸痹的定义更加合理。胸痹这个名词最先见于《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内经》中对胸痹症状有一些描述,而且更多的是描述与心相关的症状,与肺相关的症状描述得不明确。这些都算不上是定义。张仲景《金匮要略》才对胸痹有了比较明确的定义。

另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胸痹常常难以与心痛、心悸等区分。临证必须详加辨别,认清证型之后再处方用药,才能收到最佳的疗效。

1.2 胸痹与心痛、心悸、胃脘痛、心痹、悬饮、结胸和真心痛的鉴别

1.2.1 与心痛的鉴别 胸痹是轻症,心痛是重症。《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胸痹之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今之胸痛也。”《医宗必读》:“胸痛即膈痛,其与心痛别者,心痛在岐骨陷处,胸痛则横满胸间也。”江苏省中医研究院顾景琰认为:“胸痹常为胸闷、胸痛并见,而以胸闷为主。相当于冠心病轻度或非典型心绞痛或某些急性心肌梗死。心痛常以胸中痛为主症,其痛有定处,多在胸膺两乳间,即膻中周围,亦可涉及肩背与两臂内侧等处。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似。”[5]

1.2.2 与心悸的鉴别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心悸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阳虚衰,阴血亏虚。其标有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等。胸痹的症状中包含了心悸,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的同时伴有心悸。

1.3 与胃脘痛的鉴别 胃脘痛主要表现为胸腹之间、心下的疼痛,常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等脾胃病的症状,痛甚亦可掣及背部,但不向手臂放射,多起病于饮食不节。胸痹有时也可表现为胃脘部疼痛,并伴呕吐,但是二者并不能等同,临床时必须根据患者的病史、年龄及具体症状仔细鉴别。《证治准绳》谓:“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宗必读·心腹诸痛》:“其与胃脘痛别者,胃脘痛在心下,胸痛在心上也。”

1.4 与心痹的鉴别 心痹与胸痹的病因、病机、症状均有相同之处,有些人误将心痹等同于胸痹,其实是不对的。焦树德认为,胸痹轻者,仅有胸部气塞之症,重者才发生疼痛。而心痹一般都有疼痛症状。胸痹包括肺心两脏的疾病,不但有心痛的症状,也有“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等肺的病症。因此,胸痹包含了心痹。

1.5 与结胸的鉴别 结胸为伤于寒邪,表邪内陷,与水饮互结而致。主要表现为心下疼痛,按之硬满,并可见大便秘结、口干舌燥等证。结胸与胸痹均为综合性症候群,并非单一独立的病名。从两者证候名上看出,其发病部位都在胸部。结胸证见于《伤寒论太阳病》中,大结胸、小结胸都有发热,显系外感热病,脏结腹痛下利者例外。胸痹证见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并治》篇,没有发热,多属于慢性杂病范畴。

1.6 与悬饮的鉴别 悬饮亦可见到胸部疼痛,但多掣及胸胁,持续不解,并伴有咳嗽肺系症状,转侧及呼吸时疼痛加重。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当胸而痛,并向左肩臂放射,历时短,可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

1.7 与真心痛的鉴别 真心痛是胸痹病情的加重,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急症状。

2 胸痹的病因病机

胸痹病因多为风寒湿等外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和年迈体虚。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其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6]。

2.1 古籍中关于胸痹病因病机的论述

《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

《金匮要略》:“经热则痹,络热则痿。”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胸痹候》:“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

《丹溪手镜·卷之中·心腹痛(三十六)》:“痰水停饮留结不散名胸痹。”与《灵枢·本脏》的说法相近。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一·水肿门》:“胸痹气实中满虚,气分挟饮兹为异。”

喻嘉言:“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上逆之候也。”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胸者,肺之府也,故病则胸痹而痛也。肺虚则胸中气少,故喘咳皆气短不能续息也。”

孔继菼在《孔氏医案》中说:“夫三气(风寒湿)合邪,盘踞脏腑,如浓云迷雾布覆太空,胸中空旷之地,安能当此填结?数年之胸膈痞闷,与近日之气闭欲绝,皆是此故也。”

2.2 现代医家的认识 今人多认为,胸痹是身体遭受风寒湿等外邪袭击,损伤卫表,肺气失于宣降,引起胸部脏器病变。广州中医药大学沈炎南教授认为,虚是胸痹之本,宗气虚是胸痹发病之始因。胸痹虽为上焦之病,但与中下焦之脏腑亦有关系。病变脏腑以心肺为重心,而旁及脾、肾、肝三脏。总的来说,“虚”是胸痹之本,气滞、血瘀、痰浊是胸痹之标,胸痹是本虚标实之证[7]。

湖南中医研究院李聪甫认为,胸痹的病位在胸背。胸乃心肺之廓,“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心肺阳气虚衰或阴寒痰饮阻遏阳气,则胸中脉络痹闭不通,“不通则痛”而发胸痹。故其病症表现主要在心、肺二脏,然深究“阳微”和“阴弦”之病机,无不与脾胃之病理有关[8]。

因为胸痹包含心痹,因此焦树德认为,心痹病因病机为“气血虚弱,心阳不振;寒邪乘心,血脉不通;忧思伤心,气血郁滞;痰浊积滞,脉道涩阻;久病入络,瘀血阻滞;饮食壅滞,积气上逆。”[9]

在胸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因实致虚,亦有因虚致实者。痰踞心胸,胸阳痹阻,病延日久,每可耗气伤阳,向心气不足或阴阳并损证转化;阴寒凝结,气失温煦,非惟暴寒折阳,日久寒邪伤人阳气,亦可向心阳虚衰转化;瘀阻脉络,血行滞涩,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留瘀日久,心气痹阻,心阳不振。此三者皆因实致虚。心气不足,鼓动不力,易致气滞血瘀;心肾阴虚,水亏火炎,炼液为痰;心阳虚衰,阳虚外寒,寒痰凝络。此三者皆由虚而致实。

胸痹多发生在中年以后,如治疗及时,一般无大碍。如果病情发展,出现真心痛,则很危险。

(指导老师:陈明)

[1] 赵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1124.

[2] 林珮琴.类证治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334-335.

[3] 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浙江省宁波市中医药学会.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范文甫专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1.

[4]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5.

[5] 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胸痹心痛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71.

[6] 李艳.国医大师李济仁辨治痹与痿学术思想与经验[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2):1309-1310.

[7] 谢育和.痹证学术思想源流的探讨与分析[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8] 陈锐.李聪甫胸痹治验[J].中国社区医师,2011,27(29):19.

[9] 焦树德.心痹的辨证论治[J].河北中医,2004,26(2):85-87.

猜你喜欢

心痛胸痹胃脘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从《内经》论“病气逆乘”导致心痛及针刺治疗*
心痛的感觉
辨证施护胸痹60例
胸痹心痛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11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