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下经济的经营模式与发展对策

2013-04-09谢德斌

湖南林业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林权林农林业

谢德斌, 杨 洋

(1.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100083; 2.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520)

林下经济的经营模式与发展对策

谢德斌1, 杨 洋2

(1.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100083; 2.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520)

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完成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潮。从产业形态来看,林下经济主要有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森林旅游等经营模式;从组织形态方面看,林下经济主要有林农独立经营、林业专业合作社、“公司+林农”等经营模式。进一步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与深化,扶持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和销售平台建设,主打绿色、生态、有机的特色,树立品牌意识和原产地保护意识。

林下经济; 经营模式; 发展对策

1 引言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目前全国已确权的集体林地面积达到17846.67万hm2,已发放林权证超过1亿本,涉及林农8784万户。集体林改也推动了各地发展林下经济的新热潮,2011年全国林下经济总产值达到了2081.61亿元[1]。

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林下特有环境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种植和养殖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菌类)物种,科学合理地进行种植、养殖的循环经济模式[2]。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肯定了这种新型经济模式在增加农民收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生态建设成果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要求各地大力发展[3]。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要求,促进湖南林下经济的发展,2013年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指出,湖南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为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四大类,重点扶持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森林旅游、林下产品加工等六大林下产业经济,力争到2020年,湖南省林下经济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4]。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对策。本文从产业形态和组织形态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林下经济的经营模式,针对当前林下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

2 林下经济的经营模式

2.1 产业形态

2.1.1 林下种植模式 林下种植是最常见的林下经济模式。林下种植与常规的土地种植不同,要充分考虑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足、光照弱、昼夜温差相对较小等特点[5]。目前,我国各地常见的林下种植品种包括蔬菜、粮油作物、中药材、食用菌、牧草等。在林木生长的不同阶段,要根据林地的不同特点灵活调整种植品种。一般来说,在林木生长初期适合种植蔬菜;林木生长中期适合种植中药材和粮油作物;林木成林后林下光线减少,适合种植食用菌。林下种植不但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还能覆盖地表,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丰富树林里的生物多样性,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2.1.2 林下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是一种以林地资源为依托的典型循环经济模式,具有立体、高效、生态等特点。目前,各地最常见的林下养殖品种是柴鸡,散养在树林里的柴鸡可以自由地觅食昆虫、野草,只需添加少量玉米等粮食作为饲料,产出的肉鸡、鸡蛋都是绿色、无公害的,深受市场欢迎。此外,林下养蛙、养蜂、养兔,以及利用林地种植牧草养牛、养羊等模式也很常见。林下养殖可以充分利用林地资源、降低饲养成本,还能抑制杂草、减少虫害、增加土壤肥力,达到以林养牧、以牧促林、林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效果[6]。林下养殖要特别注意规模适度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养殖密度宜稀不宜密,否则会危及林木的生长。

2.1.3 林下产品加工模式 发展林下产品加工,能够拓展林下经济的产业链条。目前利用林下产品进行加工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和竹藤工艺品加工这两个领域。利用林下出产的山野果、食用菌、禽蛋加工而成的绿色有机食品,深受消费者追捧。竹藤工艺品加工附加值高、工艺简单,目前,广西、四川等地生产的竹藤篓筐、桌椅、艺术品已经开始走俏国内外市场。

2.1.4 森林旅游模式 自从1982年在张家界建立我国第一家国家森林公园以来,森林旅游迅速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狩猎场为主要旅游目的地的基本框架[7]。森林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其诱人的野趣和独特的保健功能吸引着大量来自城市的游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参与旅游和休养旅游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的四种旅游模式[8]。森林旅游可集生态、文化、参与和休养四大特色为一体,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各地林区农村利用森林景观、林下产品资源开展的森林农家乐休闲旅游也迅速发展了起来,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2.2 组织形态

2.2.1 林农独立经营模式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成了林业经营的主体。“林权证”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林农的创业热情,大量林农开始利用林地独立进行生产经营,这是目前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组织模式。独立经营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林农自身的技能特长,因地制宜地发展多样化的小型种植、养殖产业。但这种分散化的经营形式也面临着难以承受市场风险、难以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发展、难以监管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2.2.2 林业专业合作社模式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07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部法律赋予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资格[9],有力地推动了农民的经济互助与合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后,各种形式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在全国各地应运而生,2011年,全国已有林业专业合作组织9.78万个,国家林业局还确定了200个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1]。林业专业合作社针对林农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化问题,有助于解决林农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引导林农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态化地进行生产经营[10]。

2.2.3 “公司+林农”模式 “公司+林农”模式是林下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助于林农与市场的顺利对接,能够达到林农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从林农方面来看,与公司合作,能够解决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使林农放下包袱集中精力发展生产。从公司方面来看,大量林农的参与合作使得公司有稳定可靠的原材料来源,有利于公司规模的壮大。但是在公司与林农的合作中,也容易出现权责不明确、利益不均衡、关系不稳定等不容忽视的问题[11]。

3 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后,要围绕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为了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集体林改的配套改革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①建立林权交易中心,促进林地、林木等林业生产要素的依法流转,盘活因生产周期长而难以变现的森林资产[12]。 ②建立林业投融资体系,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政策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拓宽林下经济企业、林农融资渠道,为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向林业系统流动创造顺畅安全的条件。 ③尽快完善和推广森林保险制度,目前我国森林保险的覆盖面还比较有限,险种较为单一[13],要尽快完善我国森林保险的运行机制,避免林下经济在多发的自然灾害中遭到毁灭性打击。 ④强化林业部门的监管职能,严格管制林地用途,严格执行林木采伐制度,防止以发展林下经济的名义破坏生态。

3.2 扶持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

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各地政府要牵头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结合市场需求,引导林下经济企业、林农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产业形态。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等措施,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形成当地发展林下经济的竞争优势。林下经济的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是支柱,广大林农是基础,地方政府还要积极搭建企业与林农的合作平台,扶持一批经济效益好、社会责任感强的林业龙头企业,利用龙头企业带动地区林下经济的发展,促进林农增收。政府要进行引导,在公司和林农之间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风险承担和利益分配机制,这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与林农关系的关键所在。

3.3 加强基础设施和销售平台建设

目前,我国大部分林区都属于偏远贫困地区,薄弱的基础设施是制约林下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要加大对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特别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快建设林区的道路、水利、电力、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同时,建立起政府、林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各地要针对当地产量较大的重要林下经济产品,努力建设相应的产品集散地、交易市场。网络营销具有交易快速、成本低廉、交流便捷等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开辟全球市场的平台[14]。要培训和引导有潜力的林农、林业合作社骨干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易,拓展新型销售渠道。

3.4 主打绿色、生态、有机的特色

林下产品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在绿色、生态、有机,是名符其实的“土”产品、“绿”产品。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购买更有健康保障的绿色、有机食品逐渐成为了社会潮流。林农、林下经济企业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要逐步减少甚至不使用农药、化肥及各种添加剂。政府有关部门、相关行业组织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林下产品认证体系,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林下产品标准,并严格执行、从严监管,确保产品质量过硬,杜绝食品安全隐患。

3.5 树立品牌意识和原产地保护意识

品牌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所在。地方政府、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下经济企业都要树立品牌意识,整合资源打造知名品牌,建立起良性的长远发展机制。绿色农林产品具有明显的地理区域特征,产品质量与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原产地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绿色农林产品的重要因素[15]。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对当地具备一定市场影响力的特色林下产品,要大力建成原产地品牌,将原产地效应发挥到最大,利用原产地品牌效应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林农增收;同时也要严格监管产品质量和原产地品牌使用,保护好原产地形象。

[1] 国家林业局.2012中国林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2] 翟明普.关于林下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产工业,2011(3):47-49.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R].国办发(2012)42号,2012.

[4]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R].湘政办发(2013)11号,2013.

[5] 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等.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3):21-24.

[6] 孙传辉.平原农区林下养殖模式及注意事项[J].现代农业科技,2011(19):333.

[7] 刘海峰.发展森林旅游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林业企业,2003(4):24-26.

[8] 吴楚才,吴章文.森林旅游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8(9):96-100.

[9] 郑文凯.充分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立法背景和重大意义[J].农村经营管理,2007(4):8-10.

[10] 齐联,叶劲松.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现状、困境与政策建议[J].林业经济,2011(8):31-37.

[11] 畅小艳,白福萍,张勇宁.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与农户关系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2003(3):28-30.

[12] 杜艳玲.林权交易中心如何在林改中更好发挥作用[N].中国绿色时报,2010-06-30(03).

[13] 杜元民.古丈县森林保险现状、问题与对策浅析[J].湖南林业科技,2011(2):89-92.

[14] 杨娟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J].北方经贸,2006(6):35-36.

[15] 靳明,周亮亮.绿色农产品原产地效应与品牌策略初探[J].财经论丛,2006(4):84-90.

(文字编校:龚玉子)

Theoperatemodelanddevelopmentstrategyofunder-foresteconomy

XIE Debin1, YANG Yang2

(1.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China; 2.Guangdong Academy of Forestry,Guangzhou 510520, China)

After the finishing of the reform of collective forestry, a new wave of developing under-forest economy has been raised across the whole country. Seen from industry form, under-forest economy mainly includes the operation models such as under-forest planting, under-forest breeding, under-forest product processing, and forest tourism; seen from organizational form, under-forest economy mainly includes the operation models such as forest farmer independent operation, forestry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and company add forest farmer.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forest economy, the supporting reforms on the reform of collective forestry need to be accelerated; the establishment on a batch of demonstration bases and leading enterprises needs to be supported; the construction on infrastructure and sales platform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e green, ecological and organic characteristics need to be featured; and the brand consciousness and the consciousness on the protection of place of origin need to be established.

under-forest economy; operate model; development strategy

2013 — 05 — 06

谢德斌(1986 — ),男,湖南省溆浦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绿色行政与生态环境政策研究。

F 326.2

A

1003 — 5710(2013)04 — 0086 — 03

10. 3969/j. issn. 1003 — 5710. 2013. 04. 022

猜你喜欢

林权林农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land produces
林权供求信息
林权供求信息
林权供求信息
沙洋停征林业“两金”减轻林农负担
林业深化改革 林农共享红利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