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治疗中心胃关系探讨*
2013-04-09河北省滦南县司各庄镇中心卫生院张瑞珍贾云芳侯仙明唐山063504
河北省滦南县司各庄镇中心卫生院 张瑞珍 贾云芳 侯仙明 (唐山063504)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心肌梗塞)的心脏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心痹”范畴。[1]临床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其心绞痛常于餐后20~30 min 出现心前区疼痛,伴胸脘痞闷、恶心纳呆等症状,或餐后规律性发生各种心律失常。[2]说明冠心病的发生其病位不但涉及心而且与胃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心胃关系重新进行疏理,探讨心胃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及关系,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在具体探讨心胃关系之前,当先明确胃所涉及的内函和外延,就内函而言,胃即胃腑,膈之下,纳谷之所也。就外延而言,由于脏腑功能的协同性和概括性,胃还应包含脾及大、小肠。就消化功能而言脾胃必须协同才能完成,所以二者是功能上具有统一性。中医学常用脾胃的功能来概括胃肠功能,所以胃应包括大、小肠。[3]因此对心胃关系的探讨不仅限于心与胃腑,还应涉及大、小肠和脾。
1 心与脾胃
1.1 经络相关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灵枢·经别》曰:“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明确指出胃络和经别均与心相通,构筑了心胃相关的结构基础。《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明确了心与脾相连,构筑了心与脾相关的结构基础。同时通过上述经脉走行亦可看出,脾胃不但与心有经络连属,同时脾胃之间亦通过经络密切相关。
1.2 五行关系 心属火,脾胃属土,心与脾胃乃母子关系。生理情况下脾胃必得心火的温煦才能生化不息。病理情况下,依据母子相及理论,心病可以传脾胃,脾胃病变也可以传心。
1.3 功能互协 心主血脉与主神志的功能均赖脾胃运化水谷产生的气血的荣养,而脾胃运化水谷的作用又需心阳的温煦作用。另外心与脾胃协同化生血液,并以心主血,脾统血两功能控制血液运行周身,内濡五脏六腑,外养肢体、官窍、皮毛。如《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灵枢·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唐宗海在《血证论》中详释为:“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谓之血。”
2 心与大、小肠
2.1 经络相关 据中医经络理论可知心与小肠相表里,即两脏器依经络相连产生了密切关系。如《灵枢·经脉》曰:“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小肠手太阳之脉……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大肠虽和心没有直接连属关系,但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直接相连,故大肠借胃经与心可建立联系。
2.2 气机升降 心位于上之阳位,在上者宜降,故在气运动中主降,因此有心火下降之说。大、小肠属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因此心与大、小肠在气运动上共同主降,具有一致性。这一共性成为通下法治疗相关脏腑疾病的依据。
3 冠心病中心胃关系
3.1 胃对心的影响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属心的疾患。如前所述心胃关系密切,故胸痹、心痛的发生虽病位在心,但其成因与胃的关系不可忽略。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就开创了从胃论治胸痹、心痛的先河。《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对胸痹、心痛共立10 方(包括附方),其中的6 方(包括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蒌薤白桂枝汤、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橘枳姜汤方、桂枝生姜枳实汤方、九痛丸)使用了栝蒌、薤白、枳实、厚朴、橘皮,甚至巴豆等下气导滞之品,其目的便在于疏通肠胃气机,保持腑气通畅。现代医学已清楚地认识到对冠心病心绞痛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的防治,保持大便通畅是治疗和护理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否则极易出现人们所熟知的“便盆死亡”。说明下焦腑气通畅是保持心胸气机通畅的关键。由此可见,宣通肠腑对胸痹、心痛的治疗确有特殊意义。
从归经角度来看,《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对胸痹、心痛所立10 方共涉及药物23 味,其中归经较明确的21 味,除桂枝外的20 味归经与脾、胃、大肠相关,归心经的有7 味。从此统计也可看出虽心痛主要病位在心,但与胃密切相关,所以张仲景在本病的治疗上选药主要以调胃为着眼点,从胃入手来治心病。对这些药物的功能分析可以看出,其认为心痛机制与胃相关的主要有阳、气亏虚,气滞痰阻水停,腑气不降。
3.2 心对胃的影响 现代医学已认识到心病可以影响胃,从而出现胃病症状,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可以引起呃逆、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等胃肠道症状。中医学认识与之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嗌干善噫。”《素问·宣明五气论》与《灵枢·九针论》均明确提出“心主噫”,说明心病可见噫。李经纬、邓铁涛等主编《中医大辞典》云:“噫,又称嗳气。”谢观主编《中国医学大辞典》云:“噫,胃气因阻郁而上升有声也。”即心病可见胃的症状。其机制在于心胃经络相关,故心病之时经气逆乱,影响胃之通降之机,致胃气上逆而发为噫。对于噫应如何治疗?《灵枢·口问》明确提出:“噫者,补足太阴、阳明。”即嗳气当调补脾胃。这一治法不但为心病治胃的思想提供了依据,可能也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治胸痹、心痛10 方中有6 方重在调胃的理论源泉。
综上所述,心胃之间关系密切,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不应单纯注重对心的治疗,更应重视对胃的调整。这不但强调和突出了中医整体辨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提高冠心病的治疗效果。
[1]张瑞珍,贾云芳,侯仙明.以归经理论为切入点探讨冠心病治疗中心肝关系[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2,27 (4):9-10
[2]陆向英,刘洁.心胃同治法治疗冠心病探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 (2):190
[3]蒋洪耀.“心胃同治”之我见[J].国医论坛,2004,19(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