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规律研究
2013-04-08朱明月李化平王远志
朱明月 李化平 曹 勇 王远志
(1.竹山县植保站 442200; 2.竹山县竹坪农技中心)
竹山县年种植马铃薯面积达6000hm2,其中低山平区春薯3333hm2(12月底种,6月上旬收)、二高山以上地区春夏薯2000hm2(2月种,7月收)、低山平区秋薯667hm2(8月种,10月收)。马铃薯晚疫病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生较重,90年代后发生较轻,2003年以来由于普遍外引品种高度带菌,发病呈加重趋势,对产量影响较大。笔者对竹山县2008年~2012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规律作了分析。
1 不同品种发病情况
2010年~2012年,对湖北省马铃薯7个品种区域试验,19个马铃薯品种展示,7个品种晚疫病抗性试验的田块进行了普查(分冬播和春播),结果如下:
1.1 未发病品种
陇薯6号、HBO389-18、HBO320-3、E62、米拉、马铃薯5号和同薯23等7个品种。
1.2 轻发病品种
HNO321-2、地头洋芋、云南老品种、本地紫、夏波帝、青薯2号、秦芋30、垄薯3号、本地大红袍、本地白洋芋、米大洋芋等11个品种。
1.3 中等发病品种
早大白、陕白175、费马蒂它、云南新品种、安薯56、巴山白、陕西175、枕头洋芋、脱毒克星1号等9个品种。
1.4 重发病品种
克新12号、秦薯30、克新1号、克新6号、紫花白、陕西白、甘肃白等7个品种。
2 不同海拔高度的发病期
为了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情况,2010年~2011年分别在潘口乡、麻家渡镇、上庸镇、柳林乡等四地进行调查,不同海拔高度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影响较小。海拔300m~500m发病期相同,海拔8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发病期比平区推迟10d~15d。
3 不同播种期的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期
不同播种期的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情况有差异,播种期越晚,发病越晚。冬播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4月26日~5月1日,盛发期5月10日~5月24日,高峰期5月24日,发病结束期5月28日~6月3日;春播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5月6日~5月10日,推迟10d,盛发期5月17日~5月29日,高峰期5月29日,发病结束期6月3日~6月8日,推迟5d。
4 气候因子与发病规律
马铃薯晚疫病在日暖夜凉、高温、多雨高湿条件下发病重,平区春薯4月26日~30日开始发病,5月下旬发病结束,一般发病期40d。5月中旬植株处于开花期是发病高峰。高山区春薯发病期推迟10d~15d。
气候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决定因素。平均气温大于17.1℃开始发病,当平均气温在18℃~23℃,夜间温度在10℃左右,多日阴雨后天晴5d晚疫病大流行,连续天晴7d后发病稳定,高温高湿发病重,低温低湿发病流行慢,高温低湿发病轻。如2009年三台乡观音沟村种植33.33hm2“内蒙克星一号”地膜马铃薯,4月27日见病,5月11日普遍发病,大量出现急性病斑,病蔸率平均55%、最高100%、病指平均10%、最高85%,5月19日全部枯死,从普遍发病至全部枯死只有9d,流行速度惊人之快。
马铃薯晚疫病流行过程呈曲线,采用范德普郎克(VanderPlank)流行速度(病情日增长指数)与温湿系数(湿度/温度)进行作图分析,随着温湿系数的增大,流行速度增快,反之,随着温湿系数的降低,流行速度减慢。
依据降雨量、温湿系数进行发生程度预报:2008年~2012年4月11日~5月31日50d,降雨量分别为164.1mm、249.9mm、184.1mm、87.7mm、167.2mm(历年平均降雨量153.7mm),温湿系数分别为3.69mm、4.19mm、4.05mm、2.87mm、4.23mm,发生程度分别为4级、5级、3级、1级、3级。据此可作出以下预报:4月11日~5月30日50d,当降雨量155mm左右、温湿系数3.3~4时为中等发生年;降雨量大于200mm、温湿系数大于4时为大发生年;降雨量小于100mm、温湿系数小于3.2时为轻发生年。
5 小结
根据2008年~2012年连续5年的试验和大面普查表明:带病品种是前提,气候因子是关键。平均气温大于 17.1℃开始发病,当平均气温在18℃~23℃,夜间温度在10℃左右,多日阴雨后天晴5d晚疫病大流行,高温高湿发病重,随着温湿系数的增大,流行速度增快。不同海拔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程度无影响,只影响发病期,海拔300m~500m发病期相同,海拔8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发病期比平区推迟10d~15d。不同播种期的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情况有差异,播种期晚,发病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