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研究——基于“智慧旅游”的视角

2013-04-08刘莹英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智慧旅游智慧人才

刘莹英

(武昌工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2008年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后,随着旅游产业与信息技术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及服务管理新模式的产生,“智慧旅游”的理念在中国迅速发展。中国国家旅游局于2011年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中国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为积极引导和推动全国智慧旅游发展,在2012年5月将北京、武汉、厦门、烟台等18个城市命名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这意味着我国“智慧旅游”时代已悄然来临,这也必然要求我国高等旅游教育需要契合新的旅游发展态势,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1 智慧旅游概述

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也称信息通信技术,ICT),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1]。

智慧旅游具备3个特点:第一,旅游与信息产业的融合。“智慧旅游”是旅游活动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因此,以“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支持,满足游客在旅游活动六要素——“食住行游娱购”方面的个性化要求是“智慧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活动的关键,也是现代服务业和科技结合的典范。第二,智能移动终端产品的广泛使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触摸屏等智能移动终端是“智慧旅游”得以顺利进行的终端载体,也是“智慧旅游”普及旅游者所需要使用到的重要工具,而其发展的背景就是相关技术的普及、应用和普通消费者对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和日常生活中对其的依赖。第三,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旅游服务。随着在线旅游服务商的发展,在出行之前通过互联网对旅游资讯进行查阅,对旅游产品进行比较,对旅游行程进行规划已经成为了大多数游客进行旅游活动前必做的“功课”。然而不同于其他产品,旅游活动作为“体验式”的产品,必须要结合线下的具体旅游体验才能完成,而“智慧旅游”也不仅仅是在线上通过技术支持改变旅游活动的信息获得方式或旅游的策划、准备活动,更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建立“智慧”的旅游管理平台,实现旅游服务的整体信息化、合理化和个性化。

2 智慧旅游与高校旅游人才培养

2.1 国内高校旅游教育现状

2.1.1 人才培养现状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划分,属于旅游类的专业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经济与管理。根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关于印发<2009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基本情况>的通知》,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852所,在校生共计498379人,比2008年增加58341人,增幅为13.2%,2009年当年高校毕业生139485人。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中,研究生数量占1.34%,本科生数数量占37.03%,大专生数量占61.63%。这表明我国高校在旅游类人才的培养上已经初步形成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阶梯式结构。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旅游类人才的需求也呈膨胀趋势,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国内旅游业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缺口达200万人,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2.1.2 高校旅游类人才服务行业现状

在组团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的传统旅游活动中,旅游人才的需求集中在旅游酒店、旅游交通和旅行社,以酒店管理和服务人员、导游员、旅行社计调、景区管理和服务人员等职位居多。高校旅游类人才的课程设计也是针对传统的旅游需求进行的。虽然目前各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了不同的培养目标,但人才培养定位仍不够准确,现有的专业方向比较宽泛,缺乏特色,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培养出的旅游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出现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实际要求的现象[2]。

近年来,旅游与其他产业的不断融合产生了各种旅游新业态,这使得旅游类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跨学科的要求。而随着在线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房车旅游、自驾车旅游等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新兴需求,高校旅游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新的要求。而这也进一步凸显了我国现有高校旅游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因此,把握旅游行业动态的人才需求,培养有针对性的旅游人才,是高校旅游类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

2.2 “智慧旅游”对高校旅游人才的新要求

2.2.1 跨学科知识的掌握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行业管理、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行业政策等管理领域的不断深化,旅游类人才的需求拓展到公共管理、环境管理等领域。同时,如旅游投融资、旅游地产等旅游新业态也需要旅游类人才朝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而随着“智慧旅游”的兴起,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旅游活动的各个领域,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也由管理领域进入到了信息技术领域,侧重要求旅游类人才掌握相关“智慧”支持技术等跨学科知识。

2.2.2 使用新媒体进行旅游营销的能力

新媒体是由Web2.0技术构建,通过社会化网络服务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体,包括网络社区(包含BBS、博客等)、社交网络(SNS)、网络视频(播客)、微博等应用形式[3]。新媒体成为个性化旅游信息产生和扩散的节点。对新媒体的了解和学习,以及使用新媒体进行旅游营销也是现行“智慧旅游”环境下,传统旅游企业对于旅游类人才的新要求之一。

2.2.3 个性化旅游服务定制的能力

随着大众旅游的发展和旅游者的日趋成熟,大量的自助游客和散客成为旅游者的主角,占整个旅游人数的85%以上,需求各异是其最明显的标签。“智慧旅游”的兴起也正是为了满足旅游者个性化的需求。这便要求高校培养的旅游类相关从业人员能够借助公共资源信息和旅游数据库,对消费者进行个性化的服务定制,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3 “智慧旅游”语境下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的建议

3.1 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与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对旅游人才的培养也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这是由旅游业对人才需求、旅游学科专业教育生成方式以及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等因素决定的。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相比一个重要特点是理论与应用技能并重,有时甚至认为技能重于理论。但是我国众多高等院校将旅游类人才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备商务、公关、服务等业务能力的旅游类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显然无法满足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中重视应用型,强调理论、实践和技能相结合,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是目前的当务之急。而在当前“智慧型”旅游时代背景下,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智慧旅游”的内涵,培养“掌握旅游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具备旅游新动态学习和适应能力,掌握旅游操作基本技能”的旅游类专门人才,从而对“智慧旅游”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支撑。

3.2 适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和途径的模板化,是解决怎样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模型与操作方式。“智慧旅游”语境下,适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

3.2.1 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旨在解决“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鉴于目前旅游人才定位和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状,院校、人才、企业相互各有不满,矛盾重重。需要以“四高”,即高比例的对口就业率、高职位的行业就业率、高比例的行业停留率、高比例的行业发展率为人才培养理念[4],进行人才培养,这是旅游专业适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也是“智慧型”旅游人才的培养基础。

3.2.2 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方面,针对目前课程体系简单划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所造成的旅游课程体系庞杂,内容重复的状况,引入系统的基础课、通识课和专业课作为未来旅游类学生知识储备的方式,将旅游活动中出现的新态势引入通识课中,例如针对“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需要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增加信息技术、新媒体认知等新知识,将这些知识有针对性的融入到通识课中,从而既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又保证知识的扩展性和更新性,也满足了“智慧”型旅游人才跨学科知识储备的要求。

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强调以学生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目前几乎所有的旅游院系都采取了校企合作的方式来作为其实践教学的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高校的校企合作的效果并不佳。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者之间目的不一致而导致利益没有得到恰当的协调。因此,明确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找到利益平衡点,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和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实践教学体系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3.2.3 教学管理模式

我国大多数高校目前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行政式教学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具有稳定、简单和便于操作的优点。但是,在今天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旅游业人才复合型需求的现状下,其弊端日益显现。其管理系统的封闭性、管理内容的缺乏弹性、计划执行的强制性和对市场信息的滞后性等制约着旅游人才的有效培养。因此,可建立矩阵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在行政管理基础之上增加企业合作管理的模式,同时增强教学管理的弹性和敏感性,从而增强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3.3 可靠的人才培养保障制度

人才培养的保障制度目的在于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包括招生制度、人才培养制度、就业制度等,其中人才培养制度为核心内容,又可细分为课程设置制度、学分制度、实习制度等。

就“智慧旅游”这种旅游新态势而言,高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制度,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对自由的环境。这是由于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型产业,对复合型人才要求尤其高,因此通识教育对于旅游人才的培养尤其重要,所以提供相对自由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对于旅游人才的适用性大有裨益。其次,建立多项的沟通制度,力求对涉及旅游人才培养中的各个主体,包括学校、老师、学生和合作企业的要求和利益进行了解和平衡,有利于“智慧”型人才具体要求的确定和修正,也有利于保障学生“四高”人才培养理念的实现。最后,培养创新文化。积极、创新、务实的大学文化能够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职业观的建立,同时也是“智慧型”旅游人才健康成长的重要“软环境”。

[1]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67.

[2]欧海鹰.“智慧化”环境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拓宽[J].人才,2013(8):70.

[3]王乐鹏,姚明广,王奕俊.旅游企业新媒体营销的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1(36):83.

[4]郑向敏,范向丽.论旅游专业“四高”的人才培养理念与运作模式[J].人文地理,2010(6):148.

猜你喜欢

智慧旅游智慧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大数据时代黔东南州智慧旅游开发研究
京津冀休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一)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