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与疾病
2013-04-08魏兴宏
魏兴宏
(东莞市清溪医院,广东东莞523660)
情志与疾病
魏兴宏
(东莞市清溪医院,广东东莞523660)
情志;疾病;中医学
情志,是中医学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时归纳的一个概念。中医学理论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尚若七情过激过盛,超过了正常的限度,或是刺激过久,长期持续的情志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常而发生种种病变。
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就提到情志与疾病关系,将五脏分别对应五种情志,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据报道,我国曾做过四省一市食道癌普查,发现陕西省56.5%的食道癌患者发病前有忧虑急躁情绪,河北省统计情绪急躁者占67%,山东省统计倔强暴躁者占65.2%,这类人常常发生暴怒、愤怒、怒气太盛。养生家指出:“惊喜皆伤心,心跳不寐;悲忧皆伤肺,咳嗽汗多,思虑皆伤脾,食少倦怠,无力便溏;怒伤肝,或腹胁痛,头昏眩而火升;或恐伤肾,心跳遗精,或腰痛脊痛。”情志变化发生异常会导致其所属脏腑的病变,所以医家认为,七情之病起于脏,七情过激,必生拂郁,病从内起。据临床观察,情志调节与适应能力差的人较之心情豁达舒畅之人易患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胃溃疡甚至肿瘤等疾病。
怒则气上,在正常情况下,对某些事情不顺心或恼火时,表现出适度之怒,未必致病。临床常见血随气逆,面红目赤,可出现肝经气郁的两胁胀痛,善太息,或气滞血瘀,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癥瘕等证。故《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甚至有很多因发怒而导致脑出血而死亡的实例。
喜则气缓,正常情况下,心情舒畅,笑逐颜开,气血调和,百脉流通,喜是对人体有益的一种情志活动,它能起到缓解精神紧张,舒畅情志的作用,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至失神狂乱等症状,狂喜可致肾上腺活动明显增强,因而出现心跳过快,血压升高,甚至猝死。
悲则气消,在正常情况下对某些伤心之事,表现出适当之悲,亦人之长情,悲哀可以使人精气耗散,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所以在悲哀情绪过后,人们会觉得较弱乏力,精神疲惫,过忧(悲)就会耗肺腑精气,导致肺脏功能失调。悲伤会引起17-羟皮质类固醇分泌增加,第一次听到不幸消息时分泌最高。
思则气结,思为脾中精气的运动变化所生,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神经衰弱;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过思就会耗脾脏精气,导致脾脏功能失调。
惊则气乱,在受到惊吓时,出现心跳加快,肌肉收缩,汗腺分泌增加等脏腑变化的同时也会产生心悸心慌,心神不定,惊慌失措等情志变化,这就是“惊”这种情志刺激导致体内气机紊乱的结果。
恐则气下,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以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我们常知道一些人因惊吓过度,而出现大小便失禁的场景,这就是因为恐而导致气机下陷,这些情志变化对人体脏腑以及精气运动状态造成的影响。
关于情志致病,《内经》说:“喜乐者,神禅散而不藏;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形象地描绘了情志的致病作用。有关情志致病的故事在古代枚不胜举,例如: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周瑜暴怒,三气身亡;范进中举,喜甚致狂;黛玉葬花,悲极而死。现代许多疾病的发生,也与情志密切相关。《内经》心理疗法中最有特点而又为后世医家广为用之的是以情相胜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种以情志相互制约的心理治疗方法是激发一种情志去相乘另一种情绪激动过盛而形成的不平衡,使之趋向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综上所述,人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故医者临诊,不仅要看患者的疾病,而且还要看其患病前后的心理因素,这对防治疾病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因而,我们在临床应注意病人的心理调节和中西药物疏导作用,调达情志,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情志过极,达到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经络舒畅,脏腑功能恢复正常的目的。
R22
:A
:1008-4118(2013)02-0057-02
10.3969/j.issn.1008-4118.2013.02.25
2013-04-21
猜你喜欢
——修身与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