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研究综述
2013-04-08龙朝明
龙朝明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药剂科,重庆 垫江 408300)
三七研究综述
龙朝明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药剂科,重庆 垫江 408300)
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又名田七、人参三七、田三七、山漆等,为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属植物,主产于云南、广西及四川等地,是临床常用传统中药。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心、小肠经,具有止血、散瘀、消肿、止痛、补虚、强壮等功效,主治咯血、衄血、外伤出血、跌打肿痛等,近年来用于治疗冠心病、糖尿病、抗心绞痛、抗血栓等。皂苷类成分是三七主要的生理活性成分。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诸多学者对三七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揭示了其主要成分及三七在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物质代谢系统,以及抗炎、抗衰老、抗肿瘤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现就三七的基源、资源研究,传统药性、功能与应用、化学成分研究、药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等综述如下。
1 基源及资源
高成芝[1]对中药三七的原植物进行了订正。三七产于广西和云南,又名田七。一说田七即广西田州所产的三七,“前以田州(今田东、田阳、百色等县)产者为最良”;一说古代田州为三七集散地而得名,“镇安府(今德保、靖西、那坡等县)各属俱出”,三七,运往外省,皆经田州,久而久之,就把三七称为田七了。云南的产地为文山、砚山、广南、马关、西畴、富宁等县,今均系栽培品。突破了古往所谓的“三七,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的单一说法。
三七起源于2500万年前的第三纪古热带的残余植物,适宜冬暖夏凉的气候,不耐严寒与酷热,喜半阴潮湿的生态环境。因其对气候、土壤、植被等生长环境有特殊的要求,所以分布范围仅限于中国西南部海拔1200米至2000米,北纬23.5º、东经104º附近的狭窄地带山区,现仅存于中国云南文山地区。文山作为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地,品质最为地道,人工栽培历史迄今已达400余年,种植面积、产量占全国98%以上,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三七之乡”。三七种植业已步入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和组织化发展轨道。一是形成了以文山、砚山、马关、丘北、广南、麻栗坡和西畴7个县为主的最适宜区种植格局,二是标准化种植程度进一步提高,开始实施三七GAP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2 药性及功效
《本草纲目》中记载三七,甘,味苦,温。《本草便读》谓三七入胃行肝。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本草纲目》谓三七止血,散血,定痛。《玉揪药解》谓三七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可治吐衄,胃脘痛,痢疾,便血,噎膈,咳血,肺痈,毒淋,白浊,尿血,血淋及妇科疾病等。
3 化学成分
皂苷成分是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迄今为止,已从三七的不同部位分离得到60余种单体皂苷成分,这些单体皂苷成分大多数为达玛烷型,但未发现含有齐墩果酸型皂苷,这与同属植物人参和西洋参有着显著区别。
三七根茎成分。周家明等[2]选择三七根茎进行皂苷成分的化学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人参皂苷Rg2等8个单体化合物。宋建平等[3]利用硅胶柱等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从三七根茎部分分离鉴定出人参皂苷Ⅱ等5个化合物。
三七茎叶成分。王子平等[4]从三七茎叶中分离出的三七叶苷主要为达玛烷型,为三七茎叶的主要化学成分,种类繁多含量丰富。李海舟等[5]对三七叶水提取物分离到人参皂甙Rh2等16个化合物。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三七叶以含原人参二醇型皂甙为主,同时含有微量的原人参三醇型皂甙和黄酮类化合物。
三七花成分。张冰等[6]对三七花蕾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分离得到鸟嘌呤核苷、腺嘌呤核苷、胡萝卜苷等6个化合物。王淑琴[7]报道,三七花蕾中总皂苷及皂苷元含量最高,三七花总皂苷含量为28.48%,总皂苷元含量高达15.36%。胥聪等[8]对三七花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出37种成分,其中有3种单萜和16种倍半萜,鉴定成分为总挥发油含量的67%。魏莉等[9]考察了云南文山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的三七花中总皂苷和单体皂苷的变化规律,发现产地和生长年限不同,三七花所含总皂苷和人参皂苷Rb1、Rb3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
三七种子成分。宋建平等[10]从产自云南文山的三七种子中分离得到三棕榈酸甘油酯等8种化合物,三棕榈酸甘油酯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4 药理作用
4.1 血液系统
止血作用。宋维朴[11]总结三七注射液能使血小板产生聚集、变形等粘性变形运动,使血小板胞膜破损、部分溶解,出现脱颗粒反应,达到促凝血作用,故临床上对于出血性疾病,常作首选。
补血作用。郑茵红等[12]发现三七总皂苷及其单体对造血祖细胞有增殖作用,能阻断受体操纵性钙通道,增强一氧化氮的扩张血管作用,改善微循环,具有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活血作用。刘川等[13]临床研究发现三七三醇皂苷具有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其主要活性成分Rg1能增强纤溶系统活性、促进血管内皮一氧化氮的释放,进而起到抗血栓作用。
4.2 循环系统
降低血液黏度,抗血栓。三七能对抗凝血酶诱导的从纤维蛋白原到纤维蛋白的转化,并激活尿激酶,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被誉为血管的清道夫。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三七总皂苷对于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缩小结扎夹闭冠状动脉的心肌梗死范围,具有减少心肌氧耗和抗心律失常作用。
降血脂作用。人参皂苷具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能显著降低血脂。
降血压作用。能抑制钙离子通过心肌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使平滑肌松弛,周围阻力降低,从而达到降压抗心绞痛作用。
保护脑组织,改善脑血循环,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史传英等[14]以三七总皂苷为主要成分的血塞通氯化钠注射液研究证实其可扩张颈内动脉,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明显抑制血栓的形成,对动静脉旁路形成的血栓有明显的溶栓作用。
4.3 中枢神经系统
镇静镇痛作用。三七能显著减少小鼠自发活动,使其安静,延长硫喷妥钠的睡眠时间,与戊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对抗咖啡引起的中枢兴奋对化学性和热刺激引起的疼痛有明显的对抗作用,不具有成瘾的副作用。
提高记忆力和增智作用。人参皂苷Rg1和Rgb1均能显著增强学习和记忆力。
4.4 免疫增强作用
增强免疫力,具有抗氧化、延缓抗衰老的作用。黄文琴[15]总结出临床应用中,以三七注射液治疗久治不愈的血瘀型慢型肝炎病人,转氨酶全部恢复正常;三七提取物可增强机体的抗辐射能力,减轻辐射对造血系统的损害;三七总皂苷注射液对脑血管病后遗症,特别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表现为头晕、头痛、共济失调、语言障碍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三七皂苷有较强的抗疲劳作用。
5 毒理学研究
杨明晶等[16]对三七花苷进行了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旨在为三七花及三七花总皂苷药物研究开发提供实验依据,结果未见三七花苷具有毒性作用。
6 临床应用
刘春艳等[17]单用或配伍其他止血药治疗妇科血证,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胆道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导致的大出血,跌打损伤。孙桂凤等[18]临床发现对颅内高血压引起的诸多症状有明显改善,用量视病情而定,一般三七粉5 ~ 10g冲服,不能口服者可鼻饲。史大卓[19]总结三七能对抗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炎症渗出,促进组织创面修复,愈合消化道溃疡,减少溃疡的炎症反应。尹文绪等[20]认为三七含黄酮苷有明显增加冠状脉血流量,减慢心律以及减少心肌耗氧量。
[1]高成芝.中药三七原植物的订正[J].中药通报,1985,10(11):13-15.
[2]周家明,曾江,崔秀明,等.三七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Ⅰ[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4):349-350.
[3]宋建平,曾江,崔秀明,等.三七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Ⅱ)[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3):287-290.
[4]王子平,华燕.三七茎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17(1):76-78.
[5]李海舟,张颖君,杨崇仁.三七叶化学成分的进一步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18(4):549-554.
[6]张冰,陈晓辉,毕开顺.三七花蕾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9,26(10):775-777.
[7]王淑琴.中国三七[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435.
[8]胥聪,龙普明,魏均娴,等.三七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1992,7(2):79-82.
[9]魏莉,杜奕,周浩.不同产地和生长年限三七花蕾中总皂苷及单体皂苷的含量测定[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4):76-78.
[10]宋建平,崔秀明,曾江,等.三七种子脂溶性化学成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3):565-567.
[11]宋维朴.中药三七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大家健康,2011,5(8):53-54.
[12]郑茵红,高瑞兰,朱大元,等.三七总皂苷及其单体对人骨髓造血祖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3,10(3):135-137.
[13]刘川,王淳,刘平,等.三七三醇皂苷治疗脑梗塞116例疗效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1):6-7.
[14]史传英,董六一.血塞通氯化钠注射液对脑血流量及血栓形成的影响[J].安微医药,2009,13(4):374-376.
[15]黄文琴.三七的临床应用功效及药理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1):304.
[16]杨明晶,俞萍,陆罗定,等.三七花苷毒理安全性研究[J].江苏预防医学,2010,21(6):12-14.
[17]刘春艳,沈美意,徐凯,等.中药三七的临床应用[J].黑龙江医学,1997,10(9):6.
[18]孙桂凤,高素强.三七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1996,15(6):37-38.
[19]史大卓.三七治疗消化道溃疡[J].中医杂志,1994,35(4):197.
[20]尹文绪,尹柯为.三七对脑震荡引起的呕吐有效[J].中医杂志,1994,35(3):135.
R287.710.5
A
1004-2814(2013)06-502-02
2013-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