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构紫砂——论学院陶艺对传统紫砂现代转型的作用影响

2013-04-08徐诚一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3年2期
关键词:陶塑紫砂陶陶艺

文/徐诚一(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构:表示阴阳结合,万物化生之意。紫砂地下之土谓之阴,经火烧制谓之阳,阴阳相融谓之重生。重构紫砂,既源出传统紫砂而更具现代转型的作用影响,是学院对传统工艺现代转型的一种立场态度。学院是一种精神与力量,更是一种传承与创新,因为它凝聚着历史,连接着未来。在传统陶艺现代转型的中国陶瓷文化历史演变中,担当重要作用的当推国内众多艺术院校。推动影响中国现代陶艺历史进程的领军人物莫非不是出自艺术院校,周轻鼎、杨永善、何燕明、周国桢、韩美林、姚永康、陈进海、王则坚、陈淞贤、祝大年、张守智、尹一鹏、朱乐耕、黄焕义、李正文、尹光中、左正尧、白明、刘正、吕品昌、罗小平、陆斌、葛军、刘建华等现代陶艺大家,无不都是置身于院校的陶艺领域从事教学研究与创作实践,学院陶艺与民间陶瓷共生共存,创领和推动传统陶瓷产区的现代转型与繁荣发展。

紫砂壶艺的历史发展滋生出紫砂陶媒材的提升拓展,没有紫砂壶艺的闻名于世也就没有现今紫砂陶的品质品牌认同。宜兴紫砂壶艺在二十世纪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内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涌动的新的文化运动和新艺术思潮。据地方志史料记载,二十世纪前期创立的无锡美术专门学校,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等院校,历届校友中不乏杰出艺术人才与文人雅士,其中许多人直接参与宜兴传统紫砂壶艺的创新性探索改革,比如吴其昌、冯其庸等。无锡国专“研究本国历代文化明体达用,发扬光大,期于世界文化有所贡献”的办学宗旨,担负起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及精神的延续与转型重任,对传统紫砂壶艺的现代启蒙与转型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建国以后,江浙地区的艺术院校陶艺学科建设得到重视与发展,无锡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浙江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美术系、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校等院系都与宜兴紫砂陶产区建立合作交流与创作实习基地,同时学院陶艺的学科建设得以支撑支持。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相关院校的众多陶艺名家教授来宜兴创作交流,直接影响传统紫砂壶、紫砂陶艺术领域的现代转型。在陶瓷艺术创作的技能、理念与精神上,力图把现代陶艺的优长与个性创作语言形式融会贯通,学院与陶瓷产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互作用影响。早在1931年执掌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艺术院校正是在这一历史发展时期聚集众多人文艺术学科专家学者与声名显赫的教授,他们与传统陶瓷产地的民间艺人在学院与产地交流互补,共同成为学贯中西、具有广泛创新视野与学术前沿理念的陶艺大家。作为知识传授、人才培育、思想交流与创作实践的院校名家教授,作为传统陶瓷产区的民间陶艺领军人物,共同的学院身份与交流经历是他们重要的陶艺创作经验,更是一种文化自觉与学院精神的历练,作用影响着国内传统陶艺现代转型进程以及传统陶瓷产业的生存发展轨迹。管窥学院陶艺概言之大致有三个特征:一是对陶瓷产区传统工艺不断进行的探索实验与创新发展,具体表现在对陶瓷泥料配方上的改变重组,把瓷泥陶土按不同的比例进行另类配制,打破传统陶艺的既定模式,在窑烧时有意识的运用控温不同的烧成曲线,以便达到非常规或意想不到的烧成效果;以及运用现代美术其他画种的创作方法,运用于传统工艺的泥条盘筑或泥片粘合,因为传统陶瓷理念是以一种严谨的工艺性要求来规范实践,学院陶艺则是一种纯艺术审美性与创新性来实验创作的,注重一种传统工艺非常态、非理性的现代陶艺创作理念,注重对传统媒材的新发现新探索。二是陶艺语言与现代设计元素的结合,陶艺语言分为泥性、釉料性与肌理性等方面,学院陶艺根据自身的创作者情感需求,运用独特的陶艺语言来探索实验,从而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陶艺作品,在原有传统陶艺模式的基础上富于更多的拓展与创造。三是学院陶艺更加重视陶瓷创作的艺术性传达,如果说上述两点还是主要体现在现代陶艺的形式特征方面,同时更注重从纯粹艺术表现的角度去认识陶艺,认为陶艺首先不是陶艺的事,而是要真实地对待生活,艺术只是生活的自然延续,坚持用质朴自然的立场态度对待陶艺,把陶艺理解为一种精神的事件。

图1 周国桢《出击》 陶

图2 葛军《罗汉》 紫砂

图3 陆斌《年年有余》 陶

毋庸置疑,学院陶艺为传统陶瓷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在中国传统陶艺的现代转型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启示和先锋作用,学院背景这种历史性的影响与贡献是其他任何领域无法取代的。学院倡导艺术创作首先注重创新思维,除了传授专业技能以外,更需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学院造就一支高度具备艺术创新实践与研究的艺术家群体。“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为师者的责任,学院给学生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这种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完善超越自己。学院陶艺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群体团队精神,艺术创作实践与研究的创新探索相对于其他学科依赖于个人钻研突破的状况不同,更多的需要一种吸收借鉴与交流探讨的艺术氛围,需要个体融入团队与场景的文化生态土壤。培养陶艺创作的群体团队意识,传承传统融入民间,融汇现代多元,培育更为拓展的国际视野,对传统陶艺现代转型的责任和担当,这正是学院的独特优势。学院陶艺有形存在的含糊和不确定,反衬出无形存在的鲜明。从艺术学院到传统陶瓷产区,这种常态化的结合是有形又无形、稳定又流动的。艺术创新的思想观念融入其中,在学院聚精会神而蓄势待发,在产地争论喧腾而激荡奋发,带着学院的精神融入民间,因着源头活水的不断注入,陶瓷产区得以保持创新的生命活力,也因为始终处在艺术创新不断流变之中,学院精神在陶艺教学领域得以持续。学院陶艺的精神存在是一种自由的存在,它独立不依、自主自立,但又善于自我批评自我超越。艺术创新从学院陶艺教学体系中找到了自己的外化形式,从而成为艺术自由思想的庇护所和滋生地,成为现代陶艺创新引领的武库。精神是现实的否定,国内学院的陶瓷艺术专业始建于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传统现代转型时代,成长于传承与发展、肯定与否定的特定历史发展时期,与传统陶艺产地的现代进程始终伴随。当陶瓷的传统技艺传授沦为工艺性复制工具的时候,当陶艺产品被市场和体制左右丧失自主性的时候,当社会惊呼陶艺精神堕落的时候,学院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便受到更多期待与关注,有了更多的担当和使命。带着对学院陶艺作用影响的关注期待,带着对学院精神的呼唤,带着对陶艺创新与转型的诉求和期盼。

图4 姚永康《污染》 陶

图5 刘秀兰《陆羽》 紫砂

图6 罗小平《育者之三》 紫砂

现实存在中的传统紫砂陶塑在偏重于工艺技术性的同时,未能在艺术创新性的语言形式上形成特色,未能像紫砂壶艺那样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与充分肯定。在宜兴陶瓷商铺所能见到的观音弥勒与仿生瓜果植物、昆虫动物陶塑,既失去传统陶艺应有的灵性与个性,又缺乏现代转型观念所带来的生机与气息。传统陶塑艺术曾经有过极其辉煌的发展历史,作为传统陶塑体系发展延伸的宜兴紫砂陶塑在目前的处境却让人担忧。加快转变传统紫砂陶塑模式,是在紫砂壶艺蓬勃发展的同时,紫砂陶塑现代转型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紫砂陶本土产地的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陶艺工作室与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艺系在现代陶艺教学定位上,基于学院与地域资源背景的考虑,提出现代紫砂陶塑这一创作理念,是这二所学院陶艺教学依托本土紫砂媒材,切实在现代紫砂陶塑创作探索中促转变,在转型中谋创新。原有传统紫砂陶塑的创作理念与工艺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期紫砂陶艺的发展需求,亟需践行新的陶艺创作理念,探索新的语言形式,开辟新的表现路径。“转变”二字承载沉重,却是紫砂陶塑的新希望所在。紫砂壶艺的求变求新得以繁荣,同样成长于紫砂产地的二个陶艺门类绝然不同的发展境况说明,这种转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与历史意义。实现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式的重要转变,是紫砂陶塑适应现代社会其审美消费与紫砂文化发展 的客观需要,也是寻求地域性文化身份与语言形式的现实需要。转型诚可贵,转型最是难。陶艺创新难就难在转变,怕就怕不转变,或表面口头上说转变,而实际还对旧观念、旧模式、旧方式恋恋不舍,或者对一些小改小革变化太过自我欣赏或沾沾自喜。300年前的“仿生陶塑”多以菱角、莲子等水生果品为题材,后来延伸到螃蟹昆虫等,其几乎可以乱真的精巧细腻塑造工艺无不让观者叹为观止。这一传统工艺陶塑在以后不断被模仿复制,现今紫砂陶商铺到处可见的这类传统仿生工艺产品,只是题材品类的变化,以及体量大小的改变。300年前的“仿生陶塑”在当时是一种创意,300年后只是仿制。紫砂仿生陶塑在现今面临迫切的创意市场要求,不约而同地把“创意”引向单纯的工艺性视觉感受方向,在造型上一味求大、求新、求奇、求怪。陶塑与真实物品大小相同的尺度以求逼真,除了原材料增加尺度与体量之外,并没有丝毫真实创新成份。可见单靠传统陶塑工艺自身力量的所谓创新创意,来扭转模仿复制生存方式的局面是无法实现的。学院陶艺对这一传统工艺的创意与转变参与,无疑给依赖经验和功力的传统陶塑工艺带来新的转机。这一富有探索性创作理念的提出依托于学院具有前瞩性开拓性现代陶艺的丰厚资源,对传统紫砂陶塑的介入,犹如紫砂壶艺历史发展中无数文人雅士与艺术家群体的参与融入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与价值意义,对于学院陶艺教学实践与传统紫砂陶塑工艺产业的现代转型与发展无疑是一种双赢,这种转型使紫砂陶塑赋予更加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与语言符号。传承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实践,当两者相结合的时候便是转型。紫砂是一种媒材,也是一种工艺,相交融时便是艺术。对传统紫砂工艺的质疑并不是否定这一领域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是在新起点上求进求变。与国内其他传统陶瓷产区转型步履艰难一样,微观宜兴紫砂陶产区除紫砂壶艺之外,不同程度存在“改而不转、转而不变、变而不显”的问题。变不变,小变还是大变,应有社会显示度,社会层面对紫砂陶塑印象依旧,何谈转型?纵观传统工艺美术领域在国内整体性衰落其原因在于明知旧有传统模式不适应当今社会,可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传统观念与行为惰性制约而以不变应付万变。大家都会对“模式化固化圈养,作坊式师徒灌输,集体程式化传授”的传统模式深表疑惑,可是在许多陶瓷工艺产区这种传统模式仍在大行其道,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政策扶持下维护现状,对这一国家措施本意即对某一传统工艺领域特定文化记忆以及传统技艺的保护,误以为只是一种单向传统工艺技能的传承保护。这种保护首先是一种文化观念的转型,这就迫切要求学院陶艺重新认识传统民间工艺与现代陶艺的相互关系,开拓紫砂陶塑创作语系,拓展现代陶艺的紫砂工艺方式方法,创构新的紫砂陶艺表现范式,推进陶塑创作与传统工艺的技能创新,使陶塑语言更加契合紫砂陶的现代转型发展,促进传统陶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发挥理论创新和创新理念引领,把原有传统工艺模式的消极制约转变为紫砂陶艺创新的重要传承支撑。

图7 徐诚一《胴体》 紫砂

传承传统的核心和原动力就是创新,传统本来是创新的历史积累和积淀。仅以陶塑观音为例,在传统陶塑佛教题材人物形象塑造的历史演变中,古代艺人在观音形象塑造与陶瓷材料工艺变革上往往都是由于他们得到自身人文环境的启示,使已有的传统模式演变为一种创新的表现形式。不同时期的观音题材陶塑作品,都是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创新性传承。所以传统紫砂陶塑的转变除了塑造技能层面以外,更主要的是紫砂工艺之变。我们在传统陶瓷产地看到的是一种高度趋同的工艺塑造,很少自觉从媒材的特定品性去考虑创新。历史认同的壶艺与紫砂陶相依相存,现代紫砂陶塑观念的提出,是把紫砂媒材语言表现拓展到现代陶艺的创新层面来把握,以特定媒材本体的语言形式来塑造表现,以创新求变的现代陶艺观念来重新认识和发现紫砂。传统陶塑的辉煌依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现代紫砂陶塑强调的是紫砂现今的存在方式。紫砂陶艺是一种特殊材质和独特表现珠联璧合的产物,紫砂是宜兴陶土中的一种特殊媒材,它有个性体温与情感色彩,能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现代紫砂陶塑就是因为材质媒介之变而带来创作语言的必然转变,一个时代必然有它特定的情感与精神表达形式,从传统陶塑到现代紫砂陶塑的转变就是当今时代的一种创新探索,它所理解所谓的“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就是寻找传统中没有的东西进行突破,其背景是当今时代的创新发展需求所致。传统是发展、开放的活文本,而不再是供奉圈养的记忆模式。好在已有一批院校背景的优秀陶艺家走出一条成功的材质语言与塑造形式转变求新之路,学院陶艺一直是这一领域创新转型的主体力量,他们对现代艺术思潮极为敏锐,同时更多有机会率先接触现当代艺术信息,并将这些资源融汇到现代陶艺的创作实践。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现代艺术蓬勃兴起,引发国内艺术院校一批较为敏感的陶艺专业教师的关注与思考,景德镇陶瓷学院等一批现代陶艺作品成为这一专业领域现代陶艺发展的先行者。比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周国桢,他从1982年开始尝试泥条盘筑形式的陶艺创作,选择当地质地粗劣、却富于独特肌理的匣钵陶土为媒材,作品大多以素烧为主,薄施以氧化铁为主的干涩无光黑褐釉。在烧成方式上他敏锐注意到窑烧过程中的偶然因素,并有意识加以利用,通过窑烧温度的变化来获取各种非常规烧成效果,注重偶发肌理的捕捉,体现从关注造型“再现之美”发展到同时关注材料之美、工艺之美的创作观念转变。这种现代陶艺的转型是建立在个性展示与意象表达基础之上的,这对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经历过系统西方雕塑体系教学且已形成创作风格的周国桢来说实属难能可贵。他说:“一种新材料的发现或原有材料得到新的运用,往往能引起艺术上的变革,从而产生艺术的一代新风。”他在现代陶塑的媒材运用上独具匠心,通过捏塑一次成型烧成,随心所欲表现形象,手感和泥味融于其中,充分展现创作者的个性风格。匣钵陶土颗粒粗透气性好,收缩度小不易爆裂变形。可见媒材的贵贱和艺术的品位不成正比,关键在于对创作媒材的重新发现与独特驾驭。泥条盘筑是先民古老的制陶方法,一直运用于传统陶瓷工艺中。周国桢打破几千年的制陶工艺模式,把它挖掘出来并用来塑造动物,从而开辟了现代陶塑新领域。他近些年的大部分作品采用泥饼来进行陶艺创作,一气呵成大有落笔无悔之意。将中国画意境转化在陶塑创作中,使其真正与“似与不似”、“意到笔不到”的意境追求不谋而合,形成返朴归真的陶艺境界。“叛逆的个性,贯穿着我整个艺术人生”,他这样说。周国桢无疑成为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高峰,成为启迪传统紫砂陶塑现代转型的典型范例。199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葛军,1992年辞去公职去宜兴丁蜀镇创建现代陶艺雕塑工作室,其紫砂陶塑以传统题材的个性塑造与熏烧工艺为形式语言的显著特征。在紫砂陶塑创作中意欲体现的正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和哲学思辨,以及追求无限而不可穷尽的学院精神与陶艺品质,意欲将“空则为器”这种传统陶瓷成型与烧成遵循的工艺属性,拓展为一种极富情趣的审美属性。这种陶塑审美在于其自内而外呈动态趋势的力度,这种力度从视觉到心理给人富于生命活力的美感。葛军陶塑造型特征与成型手段呈现出一种藏巧于拙的朴拙感,而粗质陶泥与烧制工艺的选择,又是对这种朴拙感的绝妙补充与完善。如此而使人的灵性与感悟得以淋漓发挥,从而使作品呈现出自然脱俗、富于情感的独特意向。在葛军的创作意识中探索新的陶艺技法本身更多是个性化的一种感觉,而且在个体之外并无法则存在,也就是从陶艺的内容到形式都是以个性的直觉与知觉为准则的,并无必须遵循的工艺程式。葛军巧妙利用陶泥在延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张力和柔韧性,以及延展开的陶泥在卷、叠、摁、压等不同捏塑外力的作用下,极具表情的“折纹”、“裂痕”与“裂路”等特殊性状,在完成塑造性表达的同时,极力寻求一种“陶趣”,并且通过单纯化的造型和陶土粘联手法充分得以体现。泥片在成型过程中根据形式的需要有节奏的衔接与贴合,有意识保留由此而产生的陶土泥性痕迹及张起状态,充分体现其他媒材无法替代的紫砂陶泥的独特神韵,使他的作品既浑然一体又极富于变化与个性语言特征。在他的紫砂陶泥塑造处理中,从人的心性中发掘出现代陶塑艺术的本源,把握到人的精神自由解放。198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陶艺系的陆斌在现代陶艺创作中反叛传统工艺陶瓷,建立一种人文历史表现个人标识性、以形式创新为主要目标的现代陶瓷语言。他在陶艺形式语言上的辛勤探索,出色完成对于紫砂陶的媒材属性、烧制技巧与陶艺表现力等问题的自然驾驭。他的陶艺创作的当代性首先在于在保留对于媒材的人文情感敏感,在保留技术上较大烧制难度的基础上,着重于开拓现代陶艺进入当代文化的自身资源。传统陶艺以实用体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现代主义的陶艺以“纯形式”反叛这种联系。陆斌的陶艺不是在实用性上对于生活的物性回归,而是文化精神上的自然回归,其作品以通俗日常的题材,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人文关注。陆斌的系列陶艺作品表现出中国文化意识在当代艺术的情境中,自身文化意识的觉醒,表现他摆脱传统陶艺的工艺情趣与唯美装饰意味,致力于更加本体的文化根源中寻找自我的学院陶艺选择。他创作的“化石”系列现代陶艺,表现对历史性的一种人文思考,即将现在时态的生活物品虚拟未来时态的化石,这种时空意义上的错位与跨越表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历史前瞩。陆斌的作品如同是深埋久藏在未来城市地下的出土化石,每一块“化石”呈现出沉重的历史使命感与时间性延展,却直指当代陶艺的造型语法,那是不用经由考古说明即可建立共同时代的熟悉感与陌生感,这种独特存在的精神性属于陆斌,因为那真诚反映在他所生长年代与环境,长期的自醒与文化碰撞所释放出给人印象深远的学院陶艺精神力量。

周国桢、葛军、陆斌等只是国内众多学院背景优秀现代陶艺家群体中的典型性范例,同样各地陶瓷产地卓有成果的许多民间陶艺家都有在不同地区学院进修访问的学习交流经历,可以说这几十年间国内不同地区现代陶艺的每一个创新性成果,都是由不同形式学院背景陶艺家来共同担当的。学院对现代紫砂陶塑创作媒材选择的关注,是从中国传统陶塑辉煌发展历史的视角来认识的。在紫砂壶艺取得巨大社会恩宠的同时,紫砂陶塑沦为紫砂壶产业的工艺陪衬和摆放点缀,这不仅严重束缚了传统陶瓷范畴紫砂陶塑的历史发展,实际上也限制紫砂陶艺的正常发挥,陷于二难困境中,一方面要摆脱紫砂陶产区旧意识形态的束缚去突破种种工艺性规范,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附紫砂壶产业经济而放弃其独立的艺术品性。借助于现今宜兴紫砂陶产区的中心与边缘、正统与另类、主流与潜流、西化与本土、传统与现代、官方与民间等不同认识的概念,学院背景的陶艺家无疑将构建紫砂陶领域此起彼伏的发展导向与转变方向。因为学院陶艺对中国传统陶艺现代转型发展一直担当着极其重要的引领和先锋作用,学院陶艺这种历史性的影响与贡献是无可取代的。景德镇瓷都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宜兴陶都与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高淳陶瓷与南京艺术学院,唐山陶瓷与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石湾陶塑与广州美术学院,淄博陶瓷与淄博职业学院,德化白瓷与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众多传统陶瓷产区都与本地区艺术院校彼此相互作用影响,形成学院陶艺平台资源与传统陶瓷产区产业融会贯通共同发展的人文生态景观。尤其是在现今已很难想象一个仅靠传统陶瓷工艺语言模式生存的传统陶瓷产区能适应于突飞猛进的社会,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给当今的陶艺创作提出了多元而繁复的挑战。出于对传统陶艺陷入发展困境的思考与关注,学院陶艺理应更多的担当这一领域的历史性作用影响。同处于紫砂陶产区的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陶艺工作室和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艺系的陶艺创作群体,更多的从现代艺术设计中寻找滋养,具有更加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丰富内涵,将紫砂陶塑的创作视为本土陶艺的个性张扬,并且努力把紫砂陶艺形式语言提升到精神生活的领域。他们立足于紫砂,追求的是如何超越现实的表象,洞悉紫砂陶本质真实的艺术语言特征,他们所要表达的并非是传统紫砂陶观念上的现实,而是在塑造形象中强调对现实的“阐释”,对传统紫砂陶艺意义上的审美进行拓展,在人文理想上超越回归自然的紫砂陶审美取向,是在现代紫砂陶塑创作中强调探索实验性,不断深入人性,重返理想主义的精神世界。他们无意成为传统紫砂工艺延续的市场受益者,不愿为已有的工艺性产品市场机遇和经济利益所束缚,在现代紫砂陶塑创作中显现的转型和文化学养,为紫砂陶艺的现代发展提供更多的拓展选择,通过现代陶艺创作理念的提炼和重组,抽离了原有传统工艺的固有模式,在更为深邃的紫砂文化层面上,完成对紫砂陶传统观念和审美价值的当代阐释。与此同时又依然保持和洋溢着本土地域的陶艺文化品格气息,这种紫砂产地特有的品格与气息普遍蕴含在他们各具特色的紫砂陶塑作品中,这正是紫砂陶产地两所学院陶艺的应有之义和本质特征。在现代紫砂陶塑艺术语境下,他们所面对的是新时代精神高度,这就需要学院陶艺家融入当代审美情境,重新整合出现代紫砂陶塑艺术的新形态。在这样的语境中,江大设计学院与无锡工艺学院的陶艺家以自己从不懈怠的探索努力,不仅在紫砂陶塑形式语言和个性风格上不断开拓,在语言形式构架与新工艺运用上追求创新。而且更注重在作品中以当代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精神支点,以学院精神来创作属于紫砂陶塑的本体语言形式,从而实现对现代紫砂陶塑文化精神的当代阐释。

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学院陶艺对传统陶塑现代转型中的作用影响,对国内现代陶瓷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仅以紫砂陶为例,传统紫砂壶艺的欣慰,莫过于当今广为社会关注喜爱的消费群和受众度;而传统紫砂陶塑的孤寂,则莫过于当今人们越来越难为它所驻足感动。当代陶艺家的欣慰,莫过于在这个崇尚时尚文化消费的时代里依然拥有热衷收藏的消费空间和生存空间,其孤寂却是陶艺家在当今世俗文化侵蚀下的失语而迷失方向,以至丧失其文化身份和精神品格。同样紫砂陶表面的市场繁荣、热闹下被遮蔽的是正被消蚀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现实中陶瓷产区的发展一直被市场消费形态等挤兑、压抑和诱逼着,学院陶艺就是试图摆脱功能回归精神本源的转型探索,学院陶艺将陶瓷从器皿日用品的地位发展提升到可以表现时代精神与情感世界的艺术形式,现代陶艺与传统陶瓷的区别就在于从过去的实用加审美走向纯粹的审美,现代陶艺拓展提升了传统陶瓷的审美范畴,把更具时代特色个性精神的视觉符号引入陶艺。学院陶艺是通过陶瓷语言方式选择的载体,关键是寻找适合表达的节点,并转化提升为精神品质。学院陶艺其最大的作用影响应该是在文化观念上,提供给我们一种新的视角与可能,一种现代陶艺新的切入点。传统陶瓷产区的单向性与趋同性倾向,使之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的所谓创新影响着陶瓷本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盲目的引进与参照西方现代艺术将会丢失本土文化属性和个性创造。周国桢、葛军、陆斌现代陶艺所具有传统文化背景与鲜明个性特征作为一种形式存在,作品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阅读理解与传承创新尤为重要,以此体现学院对现代陶艺价值意义的评判与评价。背离传统并非良策,优秀的陶艺必然是原有传统语言特征的提升突破。周国桢等代表学院陶艺的创作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创造一种真实,摆脱传统陶瓷所加予的模式局限,对已接受的概念进行自由的解释,倡导的创新是一种探索与实验。从而重新建立现代陶艺文化形态的构架,重视精神品质在现代陶艺中的指向,建立新的陶瓷文化体系和特征。

学院陶艺面对当今陶瓷文化品质的渐趋消解,倡导强调对于陶瓷文化应有的尊重和诚意。人们对古代陶瓷的崇拜敬重是缘于它所蕴含的独特文化与精神品质,陶瓷作为一种材料,它是自然纯朴的象征,陶瓷作为一种精神,它是文化品质的体现。强调对于陶瓷的真诚,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内心已越来越缺乏真诚。紫砂陶现今是洛阳纸贵,我们的热衷很多是因为它的市场追捧与丰厚利润,当中掺杂着太多商品功利,陶艺应有的纯粹和真诚在利益的诱惑下被渐渐消解遗忘。周国桢的泥条盘筑动物系列陶塑,葛军的传统陶塑现代转型中自由率真驾驶陶泥的紫砂陶塑,陆斌的“化石”系列现代紫砂陶艺,他们创作中把工艺嬗变为艺术时,其身份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意味着学院陶艺应该具有的一种精神和责任,一种态度与立场,陶泥在他们手上已不再仅是一种物质的需要,它已成为一种精神载体和文化导向。它需要创作者内心真诚的思考和实验,需要全身心的情感投入。所以紫砂陶的本土化现代陶塑创作是个长久而艰辛的学术命题,这意味着学院陶艺家都会站在他们自己所处的地域文化支点上进行属于这一地区陶艺的审美创新。而形成紫砂陶审美品格的基础,则是学院陶艺对于他们所处地域的人文表现。只有把这种移植的具有异质文化特征的陶艺创作进行当代现实情感的真切表达时,才能让其融入紫砂文化的血液,进而形成紫砂陶塑的本土文化品质。紫砂陶在这里已不再是紫砂媒材本身,而是一种紫砂陶艺的文化精神。宜兴紫砂艺术源远流长,紫砂陶传统是流向现实和未来的历史长河,是不断更新的文化机体,当代紫砂雕塑作为学院精神的载体,是学院陶艺开拓进取、推陈出新的结果。宜兴紫砂陶塑的现代转型植根于本土文化的精神品质,依托于学院陶艺开拓创新优势资源对传统现代转型的作用影响,它不拘一格的表现力,它崇尚学院精神的艺术态度,它立足于独立的现代思维状态,必将在紫砂陶艺的当代文化形态中显示出它独有的品质与光彩。

猜你喜欢

陶塑紫砂陶陶艺
虎啸山林,傲骨嶙嶙
——陶塑《虎啸山林》的外貌形态及内涵分析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汉代陶塑审美特征对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探讨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
开宗立派 重构传统——吴鸣紫砂陶艺历史价值之再认识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陶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