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设计中隐藏的设计理论观念
2013-04-08
文/肖 潇(本刊驻欧记者)
谈起“书籍设计”可能很多人都还没有很深的概念。我们一般把设计看得很大,很西化。其实对设计有这样的认识也不错。设计这个概念起源于建筑设计,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院长沃尔特·格罗佩斯就出身于建筑界,而设计这个概念就诞生于包豪斯学院时期。
现代设计讲究的三个重点“功能性,美观性和结构性”是包豪斯学院早在二十世纪早期的时候就大力提倡的。虽然这三个词组、九个字尤为简短,但是对设计的核心却概括得很深入。它不是政治口号,但从中却映射出随着社会政治发展而形成的新思维,从而使设计变得更科学化,更理性化,更系统化,也更实事求是。虽然少了一些“人情味”,但是却增加了很多具备科学分析为支持的“说服力”。
设计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粗略来分可以分为平面设计和产品设计(三维设计)。在这两个大类别里又有很多更小更精确的设计分类。但是不管设计发展到何时,也不管多少五花八门的设计类别在不停地在诞生,“功能性,美观性以及结构性”这三个在设计概念起源就一直倡导的设计精髓却一直传承到今天,影响着今天每一位从事设计的人。而真正理解和掌握其承载意义的设计师才算得上今日设计界中优秀的设计大家。
北京清华大学设计学院的吕敬人教授在图书设计领域就是一位这样的设计大家。他从事书籍设计三十年。曾在书籍设计领域荣获国家及国际间不计其数的奖项。吕教授曾留学日本学习书籍设计专业。从日本带回了对亚洲民族传统保护和传承的理念,并建立了将这种理念在现代设计当中运用的独特方法。
看他的书籍设计仿佛在看一个串通历史与当代的时间隧道。其实在我看来,他对书籍设计的认识不仅仅只是局限在某一个设计阶段或层面,更多的则是一个对时间和信息“无时限(Timeless)”的理解与展示。这种认识与理解建立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理解之上。设计师对传统元素的运用并不仅是简单照搬中国传统元素中的水墨、书法或者民族风,而是对这些元素的重新整理、编排,从而使这些“带有历史与人文色彩”的元素在现代人面前重新呈现。通过理解的方式让传统得以传承以及发展是吕敬人的设计哲学。
在设计中的结构思考对吕敬人来说是一种“如何传播信息”的概括性的思考方式。由于日本的留学经验,他在看到亚洲文化精髓的一面还学到了很多来自西方先进的科学设计观念。即现代设计所倡导的“功能性,美观性和结构性”,从而取代传统观念中对设计只是美化产品外观或包装设计的表浅认识。日本比我们开放得早,又由于社会政治体系和中国不同,所以日本人有更多机会深入接触西方文化,日本自身又承载了不少亚洲文化的精髓,所以他们比我们在早很多时候就在思考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互补等问题。日本民族倔强的性格让他们绝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文化地位和盲目地跟随西方文化和全球发展的脚步,强烈的自尊和自信心驱使他们不停地在寻找世界接受日本民族独特文化的通道和途径。在这种背景下,吕敬人来到了日本学习设计,一个在这种文化背景里挣扎得最彻底的一个专业。
图1
图2
图3
图4
在日本短短两年的留学期间,由于国家政治体系的大相径庭,使得吕敬人就不同国家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这种由切身体验带来的震撼影响了他自己对设计的重新认识与态度。日本对本国文化的极力保护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上演的文化大革命,两个国家在对待自己本国文化的方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日本老师对他说,好的,有说服力的设计是出于自己的设计,绝对不是学来的和抄来的设计。技术我们可以学习西方,但是精神是我们一定要保留自己的,这是我们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亚洲人在世界文化革命中应该保留的最后底线!
设计其实就是一种信息重组。尤其是在信息载体“书籍设计”这一领域中,他摆脱了书籍设计传统中“装帧设计”仅停留在提高书籍外部美观价值表浅设计观念的概念,从而提出,书籍设计应该是一种基于信息设计的设计思维,一种超越仅仅“美观包装”的全方位设计理念。即设计书中传达信息的结构设计,至于装帧设计,其实只是属于吕敬人书籍设计系统的环节之一。
书本对吕敬人来说就像一个舞台,一座建筑物,不管戏剧大小,不论建筑物的高低,它们均需要严格的结构设计,从而寻找到最佳的表达方式。而各种设计元素,不论是传统的,现代的还是西方的东方的,它们都仅仅是舞台上的一名演员,建筑物上的一匹砖瓦,最终目的是传达编剧的思想和建筑师对建筑设计方案的诠释。这种对书本信息的重组是科学性的,带有极强的理智性和逻辑性。它用设计的方式让读者从看到书的第一瞬间就开始走上理解和阅读的旅程。每一个字,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和行距,精心考虑过的信息结构都属于整个信息传播结构里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在一次吕敬人教授的公共讲座上,他对书籍信息结构设计的重点讲解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通过此次讲座,使我从根本上对书籍设计具体工作的认识有了彻底性的改变。我自己也是设计师。以往对书籍设计的理解就仅限于页面插画以及装帧设计上,但是这种认识在吕敬人看来已经很陈旧了。作为杰出的书籍设计师,他首先开始的工作是对书中信息的重组和编排。了解作家的意愿,通读他的作品。然后用他的设计经验作一套信息修改的建议。 这个建议不是说,他自己来撰写文章,而是就手上有的对已经撰写好的文章内容做系统性的顺序编排。通过信息结构顺序的设计,从而让读者更快更准确地理解书中的文字作品。这种对信息的重组和改编就像建筑师勾画的建筑设计草图。里面集聚了多种知识的融合。文学、读者心理学、设计对文化背景的处理以及态度。在设计方面,交流设计每一个步骤、插图以及字体设计比如书法的运用等等。参与吕敬人教授书籍设计工作小组里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具体明确的分工, 每一本书都凝聚了精心的设计工作。这种对设计从内容上的重新认识以及工作步骤让我们看到了他对设计的认真和具有科学观的态度。
内容构架上的整理,我们作为读者(在设计经济市场观念中叫最终消费者)能够通过阅读(产品使用过程)体会和感觉到。这就像在工业产品设计中谈“功能性”一样。书籍外部与文字内容相匹配的装帧设计则是在探讨“美观性”。作为设计“结构性”则体现在书目录的设计之上。用一目了然的图表设计语言能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大致了解书中所描写的内容,帮助消费者(读者)对产品(书籍)的定义以及决断是否购买此产品。这里又把设计和经济市场结合起来。设计并不只是局限在设计当中,从吕敬人的书籍设计当中,我们在看漂亮的设计之余还应该看到更多的和现代设计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因素,只有把握和了解这些因素才能真正驾驭设计,设计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和说服更多的消费购买群体。
其实设计师自己就是一个信息结构体,设计能力只是成为成功设计师的因素之一,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了解世界,开阔眼界,认识自己以及确认本民族文化价值,懂得如何整理和设计结构系统应该被现代设计师更多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