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治疗眩晕症45例

2013-04-07李清学林学山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通辽029100

陕西中医 2013年7期
关键词:主穴印堂风池

李清学 林学山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通辽029100)

笔者自2009年7月至2011年9月采用针刺疗法治疗眩晕症45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87例患者分别来自本院门诊和病房:针刺治疗组45例,其中男23例,女22例;葛根素输液治疗组42 例,其中男19 例,女23 例。年龄34~72岁,平均52.5岁;病程最长4年,最短2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病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诊断要求[1]。

治疗方法 外感者主穴:列缺、百会、风池、印堂、太阳。内伤者主穴:印堂、太冲、太阳、风池、百会。痰浊者加丰隆、阴陵泉,水湿者加三阴交,肾虚者加肾俞、悬钟、太溪,感寒者加风府、合谷、大椎,气虚加足三里、关元、气海,肝阳上亢者加合谷等。对照组葛根素,2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天一次。疗程为2周,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无阳性体征;显效:症状明显减轻,体征好转,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有效:症状减轻,体征好转;无效:症状、体征及发作次数均未见好转[2]。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进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变化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别(P<0.05),其中针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结果:痊愈27例,占60%,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78%。对照组:痊愈8例,占60%,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19%。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典型病例 李某,男,52 岁,个体经营者,头晕头昏1周、无视物旋转,轻度耳鸣,腰痛,苔白,脉缓。CT示:基底节腔隙性梗塞。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取穴:列缺、百会、风池、印堂、太阳,均取双侧,百会为补法,余均为泻法。每日1 次,连续3d。查体P76 次/min,BP125/85mmHg,心肺听诊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针刺后眩晕大减,眼神明亮,行走回家,随访1年未复发。本例为经络中风,脑络不足,复感风邪,故阵发性头晕,平时头昏,身痛,风邪闭络,郁而欲发,故时发时止,经气不足,不能上承于脑,则需透风邪、升阳气。穴义:列缺:“头项寻列缺”,以双侧列缺为头晕必用之主穴,随证加减处方。手太阴经络穴列缺,宣肺利窍,常用之治疗感冒,有通上彻下之能。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取之可散风解表,与太阳相配又可清利头目。

讨 论 引起眩晕症的疾病种类繁多,在临床上误诊率也较高,说明眩晕虽然只是一种症状,其与原发疾病的关系非常复杂。中医治疗当分新久,亦随证治之。中医亦有“眩冒”、“眩仆”等各依症状命名。王冰注《黄帝内经》谓“眩,谓目眩,视如转也。”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眩晕,多为清窍不宣,邪扰清窍,外感内伤,俱为其因。现临床上多以风、痰、虚、火等论治,笔者认为此病当先分外感与内伤,在辅以辨证配穴,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患者所感之外邪一般较轻微,临床上不易发觉,但其必能引起全身微环境和微血管的改变,故在诊治中不可不察。在临床选穴中,必须先辨外感内伤,在此基础上再随证配穴。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2] 沈丕安.中药药理与临床运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54-760.

猜你喜欢

主穴印堂风池
温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选穴规律分析 *
荨麻疹穴位埋线取穴规律的分析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墨风池诗词选
风池穴风池一穴锁头颅 内风外风一并除
针灸治疗高血压取穴规律分析
球迷·缪印堂荐评
缪印堂的“年画”
缪印堂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