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名探析*
2013-04-07郝建梅指导西安市中医医院肝病科西安710001
郝建梅 袁 超 指导 杨 震 西安市中医医院肝病科(西安710001)
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是国际疾病认识分类中一种组织病理学病名。它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或炎症刺激时,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与分解失衡,从而在肝内异常沉积的病理过程,可贯穿于慢性肝病的各个发展阶段。祖国医学认为此病可归属胁痛、黄疸、积聚、臌胀等不同中医病证阶段,其临床表现虽无特异性,但患者常有肝区不适、疼痛,舌质暗红,舌下络脉迂曲,脉弦细涩等表现。考究古代文献,精研历代医家观点,我们认为就其病因病机及发病过程,本病似应命名为“肝痹”较为恰当。具体理由阐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首先“痹”有广义、狭义之分,平素所指痹证或痹病即为狭义之“痹”,指由于外受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病证,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外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痹证,表现为关节、肌肉、筋骨等处的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而广义之“痹”泛指机体为邪痹阻,而致气血运行不利,或脏腑气机不畅所引起的病证。它是络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由于络脉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广泛分布于人体上下内外,将由经脉线性运行的气血面性弥散渗灌到脏腑组织,四肢百骸,发挥温煦濡养作用。病积延年,久病不愈,由经入络,由气及血,络中气血流通不利,血滞为瘀,阻滞络道,成为痹证的发病基础。故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说:“盖痹者,闭也,以气血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内经》中有关“痹病”有二十多篇都认识到此病。内容广泛,不同部位的痹症,病名多达十余种,如:五脏痹、六腑痹、皮肉筋骨痹、周痹等。其中五脏痹,包括肺痹、心痹、脾痹、肾痹、肝痹,皆在五体痹的基础上,“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素问·痹论》。东汉华佗《中藏经》进一步说:“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指出五脏痹的发生在于外感邪气,真气闭阻,络脉瘀滞所致,为邪气循经脉内入脏腑之络导致络气郁滞而引起脏腑功能障碍的临床病证。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进一步发展了《内经》痹病学说,其中论及“血痹”认为系体虚外邪乘虚侵入,使血气闭阻不通所致;“胸痹”为阴寒、痰浊、瘀血等留聚胸中,使气机不得宣通所致;尤其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明确指出:黄疸病的“痹”证是“痹非中风”,所以发黄者“瘀热以行”而致。
近代中医名家秦伯未概括总结了前人经验,认为痹病“总的看包括两种:一种指肌肉筋骨疼痛、麻木;另一种指脏腑机能障碍。而大家只注意到前一种,而忽视了后一种。”[1]实际上前一种多因“风寒湿”引起,后一种多属于“血凝不流”。如《素问·痹论》曰:“病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所以脏腑的“痹病”其病位在血脉,主要病机应为“血凝而不流”。
综合西医“纤维化”的病理改变和中医“痹病”的病机特点,二者病理发展过程类似,且均可波及脏腑,引发相应部位血脉痹阻,使络道瘀滞,脏腑功能障碍。因此我们认为“肝纤维化”应属中医“肝痹”之名。
[1] 秦伯未.余瀛鳌重订.内经类证·二十九痹病类[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