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013-04-07王颖
王 颖
(山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列夫维果茨基是前苏联超凡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始祖,该理论又常被称作社会文化理论 (Sociocultural Theory)。这位心理学界的天才和泰斗,在其传奇而又短暂的一生里,涉足心理学的众多领域诸如社会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并提出和形成了令人瞩目的心理学方法论体系。维果茨基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思想的广泛性、深刻性、创造性不仅对他所处时代的发展,而且对今日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的发展仍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影响。
社会文化理论把人的高级心理机制发展引入到社会发展领域,是关于人类认知发展的理论,并非是论及社会或文化的理论,而是重视社会文化因素或环境在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维果茨基的学生们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证实了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生与发展的影响。例如狼孩长期脱离社会,失去了与周围人交往的机会,即使他有正常的头脑,也不能产生高级心理机能。维果茨基认为,高级认知功能是人类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语言使用和调节逐渐发展起来的。语言(或符号)作为人与人交流互动的思想工具和媒介,在高级心理功能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语言是一种认知活动,人们的思想就是通过语言这项认知活动得以形成的。
作为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的精华,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应用最广、对很多学科产生深刻影响的理论。它将学习者心理与社会、教学与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突出了认知发展的社会性,教学对发展的促进作用,支架对减轻认知负荷的作用,合作学习对提升学生的重要性, 儿童发展具有潜在性等特点,这些思想对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产生了不可比拟的影响。
本文拟从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对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实质、该理论在促进内部言语中的作用和其对发展的启示进行了阐释,讨论了其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带来的影响,揭示了学生和教师通过社会互动提高自身能力的意义。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实质
作为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的精髓,最近发展区理论——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为教育学和心理学带来了突破性的影响。“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①Vygotsky,L.S.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P.86.,实际发展水平是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水平,潜在发展水平在成人指导下或更有能力的同伴帮助下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两者的距离便构成了每个人的最近发展区。该区域孕育着某些处于萌芽状态、尚未成熟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将来可能变为成熟的能力,我们将这些能力视为发展的花苞,而非发展的果实。我们认为,发展花苞更多、更好地结为果实而非凋零的过程,是学习者在社会互动中发展其更高层次认知能力的过程。
知识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是学习者通过社会环境中的合作、互动和交流来构建的(Vygotsky, 1978、1986)。事实上,任何心理功能从自发注意到概念形成和判断,始初都是社会性和合作性的,它始于学习者的人际心理活动,并渐渐转变成学习者自己的心理活动(Lantolf,1995)。学习是一个与他人或自己的互动过程,并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知识和理解不是单靠传授,而是通过相互作用的过程来构建的,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者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筛选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所需的意义,这需要学习者加进来自己的理解和构建。这种互动揭示了人交流的本质:交流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交流中的说者和听者都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谈论着同一问题。在交流时,学习者会不断地进行着修改、调整和澄清,如交流方式、发音方式、选词等方面的调整,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人和被人理解。
一个人的最近发展区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者与他人互动与交流自然发生,并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的能力水平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通过与外界世界的互动形成的。在接受帮助和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人们完成了本来自身无法完成的任务,其潜在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现有的发展水平,而新的知识和技能又源源不断进入这个动态的最近发展区,它随着个体的成长而发展。维果茨基指出,要特别关注潜在的发展水平,它以未来预期的心理发展为特点,代表了学习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当学习者与他人或能力较高的同伴共同参与某项任务或互动时,就促成了其认知的发展。在互动性的教育活动中,通过接受他人指导和指导别人,学习者对社会性的参与活动加进了自己的理解,并通过将这些理解与自己的知识经验整合起来,从而主动获取文化知识和构建自己的思想。因此,最近发展区代表了学习者认知发展的潜能,它意味着教育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更好地引导发展。
最近发展区的实质是某一任务的完成不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且显示了在互动条件下个体认知能力的高级发展过程。最近发展区涉及到的两种水平的距离,帮助教育者了解儿童发展水平的空间,并找到促进潜在发展水平的方法与途径。最近发展区的关键是考察学习者在有帮助和无帮助情况下,两种水平间的差异,并注重挖掘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学习者通过接受帮助和与他人合作,也许今后会具备独立完成该项任务的能力。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作用——促进内部言语
维果茨基(1962、1978)认为,语言,更确切地说,以语言为中介的社会互动,促使基本的认知能力向高层次的心理功能转变。这种变化发生在孩子与成年人或比自己能力强的同伴的社会互动和交往中。正是通过这个互动过程,儿童具有了完成日益复杂的认知任务的能力。当儿童遇到解决不了的任务或挑战时,通常就会使用语言向成年人或更熟练的同伴请求帮助。当遇到相同或相似的任务而又无人可以求援时,就只能使用自己的语言援助(个人言语)来解决问题。来自成人的语言援助有几种不同的形式。社会语言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区分经验,注意环境中的重要方面,记住有用的信息,抑制无关紧要的、自发的行为,把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分化成简单的小问题,构建解决复杂任务的计划等。当孩子自言自语与自己交谈,该过程有些类似自己与他人的交谈,都是通过话语来提供各种认知的帮助。当孩子一旦掌握了这种语言的自我帮助,个人言语(private speech)会逐渐消失,并转变成了简化和内化的内在言语 (inner speech)。因此可以这么说,由于高层次的认知过程依赖于语言的使用,这些认知过程是以语言为中介的。维果茨基认为,语言是认知工具 (cognitive tool)并能促进认知功能的提高,他的这一观点引起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研究者的广泛兴趣,有众多研究者在进行不断的探索和验证。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自言自语与自己交谈和与他人交谈的不同在于,与自己交谈似乎不需要什么复杂的、符合语法的语言,而只需要用语言的象征性,即语言形式和意义的映射,把意义(重要经历的内部表征)与语言联系起来。维果茨基认为,内部言语是言语最初社会形式的内化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内部言语是母语和二语思维发展中的关键性概念(De Guerrero,1990);同时,内部言语也是人类高级认知功能发展的最后阶段。内部言语有着完全独特的性质,是一种特别的言语活动形式。
儿童在学习一项任务时,该任务便变成了儿童内部言语的一部分,一旦转换成内部言语,它是与词语相关联的思维,就能组织儿童的思想,变成内在的心理功能。内部言语和自身思考的发展源于儿童与周围其他人的互动活动,这种互动是儿童有意行为发展的源泉。儿童利用言语互动来发展自己的内部言语,并用于监控学习新任务和概念。内部言语是社会产生的言语,起源于交流和交际中,从心理本质上说内部言语是一种独特的言语机能。
最近发展区和内在言语在发展中相互制约。当儿童发展时,他们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与他人互动,建立自己的内部言语,成年人为儿童发展自己的内部言语搭建各种支架和提供帮助。许多研究者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最近发展区和内部言语的概念来理解和帮助儿童发展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维果茨基(1978)认为,社会互动的隐性目标是能力强的个人帮助比自己弱的个人发展其内心的声音。当儿童面临新的互动或学习新的概念时,他们无法辨别或无法处理这些互动或概念,但是那些已经了解和熟悉这些互动或概念的个人,可以帮助儿童处理这些互动或学习这些概念。可以这样理解,能力强的个人正在努力地将自己的内心声音传授给比自己能力差的个人,帮助他们创建和发展内心的声音,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思想。
维果茨基注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统一。强调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在个体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内部言语起着调节作用,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还是认知工具。语言活动是高级心理活动获得社会文化起源所借助的工具,也是某一具体人类思维借此组织和发生作用的工具。语言作为认知手段的能力是要在各种社会文化背景下不断得到锻炼才能发展成熟。互动是以言语交际活动为主要方式。言语交际活动是社会言语活动,不是具体的个体言语行为。学习者在年幼或能力较差时要依靠能力强或经验丰富的他人、社会等外在媒介的帮助,然后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步内化,从人际心理活动到个体内部心理活动,能够进行自我控制,通过高级心理活动独立地解决问题。但一旦问题难度加大,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便又会重新回到使用早些时的一些策略,比如求助于他人、查阅参考书籍、使用内部言语等,心理过程再次转为社会过程。[注]Lantolf, J. P & G. Appel. Vygotskian Appro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Nord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4, p.15-16.不难看出,维果茨基既强调高级心理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又重视社会性互动在高级心理功能发展中的功能。
维果茨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互动是形成一切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基础,随着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交往不断扩大,高级心理机能也就不断地发展。在维果茨基看来,社会互动,特别是与经验丰富的人不断互动,能促进人类高级思维的发展。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启示
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从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得到诸多启发,布鲁纳提出的“支架式教学”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Scaffolding 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 布鲁纳借此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这种教学模式,即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促进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 强化认知能力的自我建构和发展,实现知识的内化并发展认知能力,进而能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该理论进一步具体地阐述了如何帮助学生成功穿过最近发展区,从需要他人帮助到独立完成任务,使其认知能力不断获得提升。
教育学家已把最近发展区理论用于指导和研究合作学习中。这些研究者发现,最近发展区不仅存在于不同语言水平的合作者之间(比如,老师和学生、讲母语者和外语学习者、高水平和低水平的学生之间),还存在于相同语言水平的合作者之间,甚至低水平者也可以为高水平者提供帮助或建议。合作学习等教学实践从该理论中汲取营养,武装自己。合作学习也有搭建支架的效果,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优于后者,因为它是双向的、多维的、灵活的。参与者相互搭建支架,并根据同伴的实际需要,互相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共同取得进步,最终获得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顺利通过并超越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获得更高层次的文化认知能力。有些研究者发现,学生完成某个新任务的能力与他们批判性评估自己已知和需知能力紧密相联。对那些有能力完成任务的学生,教师应放手,加以鼓励和支持,而对那些缺少能力或有困难完成任务的学生,教师应确定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并有针对性选用和提供某种适合的支架。
有些研究者指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认知负荷的影响,完成复杂任务或解决较难问题时,经验较丰富的学习者能做得更好。另外,学习者若不能参照计划和监控完成任务,会感到不知所措,根本无法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因此,当任务相当复杂,超出了学习者的现有水平时,应该在面对面的环境中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支架,这样可使学习者有清晰的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安排任务,确保学习者能主动参与互动,并减轻其认知负荷,使其顺利完成任务。认知学习过程中得到的帮助或支架越明确、越清晰,学习者便能更好地参与讨论和互动。通过解决问题和完成某项任务,学习者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师生互动中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可看成是为今后学习者完成任务提供的支架”。[注]Schmidt, H. G., Loyens, S. M. M., Van Gog, T., & Paas, F. (2007). Problem-based learning is compatible with human cognitive architecture: commentary on Kirschner, Sweller, and Clark (2006).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2(2):93.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习者可自主决定学习目标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换言之,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为学习者提供了与他人互动的机会、学习阶段的支架和指导性的反馈。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平衡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支架或帮助之间的关系,如何正面影响学习者积极参与互动,这些都关系到任务完成中学习者的参与比例以及他们能力的提高。
支架式教学模式促使教师进一步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反思能让教师意识到自己欠缺的知识、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理念的陈旧,从而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专业和社会知识。这种教师主动建构知识的观点本身确定了教师的终身学习者的角色。建构主义也主张教师的自主建构和反思,同时强调教师间的合作。教师的学习和发展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一样,同样是一个社会性协商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和社会知识也是在与学生、同事、家长、管理者等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这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不能离开同事之间的合作与帮助。教师的发展也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进行的。社会建构主义的核心就是强调个体在社会背景下的协作与发展。正如维果茨基指出,“由外部到个人的社会影响过渡到由内部到个人的社会影响即是我们研究的中心”[注]Penuel, W. R. & Wertsch, J.V. (1995). Vygotsky and identity formation: A sociocultural approa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0 (2): 83.。
每个人的最近发展区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因其年龄、性别、需求、动机、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等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的差异;而同一个体在不同情境中也可能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学习者进步、提高、发展的快慢与大小,与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密不可分,而这些个体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最近发展区的变化和自身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