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改编热引发的思考
2013-04-07关立新孙艳峰
关立新,孙艳峰
(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中文系,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聊斋志异》改编热引发的思考
关立新,孙艳峰
(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中文系,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和旧版相比,新版电视剧《聊斋》故事中的人物更具人性化。在古装剧遭遇审美疲劳的尴尬时刻,《聊斋》故事又引发了新的收视热潮。如果说上世纪86版《聊斋》剧的最大特点是忠实原著,而新版《聊斋》剧则是题材新颖时尚、情节曲折生动、人性细腻复杂,尤其是对人性的挖掘更具深度,典型性更加丰富,可看性很强。而由改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聊斋;改编热;人性;思考
当今文艺舞台出现了一种现象,从过去历史题材的戏说,到现代红色经典的翻拍,再到文学名著的重新阐释,这其中似乎蕴涵着一种共性,就是经典文学通过触电,在形态更新的同时,也借助商业的成功,扩大着自己的影响。看过新版电视剧《聊斋》之后,人们对改编后的作品的感受性和愉悦性再次被刷新,从而产生了超现实的审美体验。改编《聊斋》对于经典文化的广泛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改编后的作品对人性的挖掘更具深度,人物的典型性更加丰富。而由改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 《聊斋》改编热的出现及影响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距今已三百多年。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而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美爱情。当然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成功地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情节曲折,境界瑰丽。作品问世以后,它的很多故事被搬上了戏剧舞台。近些年来,由《聊斋》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等层出不穷,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改编热一直延续到现在。改编后的《聊斋》剧通过电脑三维技术打造亦真亦幻的神话世界,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官刺激和审美享受,大大提高了故事的可看性。
二 《聊斋》改编热产生的原因
《聊斋》中的大量鬼狐形象,与中国原始信仰中的民间文化有关,如鬼魂报恩、轮回与瓜代、私利与道德等人性道德话题。《聊斋》叙事意象的审美功能,是它保持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婚恋故事寄托着作者的理想,保留了浓厚的民间故事特点,大致分为科举、爱情、友情、婚姻家庭、判案故事等类型,多以大团圆结局收场,反映了普通百姓的良好心愿,包含了众生全部的幸福期待,也是《聊斋》在民间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借助名著的影响力,在剧情改编上运用现代手法,重在可看性。下面我们对《聊斋》改编作一分析,看看特色在哪里,并且探讨其中的原因。
1.抓住“异”做文章,标新立异。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电视剧把“异”放在首位,对原著进行选择,比如花妖狐鬼的故事,阴司形式的采用。《聊斋》中冥界和鬼魂占据了重要位置,寓意深远。从篇目上说,86和06版都选择了《小谢》《阿宝》《陆判》这些作品,分别代表“人”和“鬼”。人们关注的对象主要是“人”,就是平凡人的不平凡事;“鬼”其实是人们对死后世界的一种想象,“鬼”就是人在冥界的又一化身。“人死变鬼”的猜想是由于好奇引起的,人们很想知道死后的事情,“鬼由心生”从本质上讲,“鬼”还是“人”,所以选择“鬼”这类题材,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死后世界探索的好奇心。
香港拍过很多聊斋的电影,03版《画皮》的改编就别具匠心,它交待了女鬼的来源:云艳因容貌丑陋,难得心中所爱,在一次劫难中遭尽凌辱,悲愤而死,化为厉鬼。从此,云艳经常披上美丽的人皮,化为绝色美女,向天下好色之徒复仇,以报生前因丑陋而被冷落之怨。电影08版《画皮》背景在秦汉年间,王生救回一绝色女子,乃“九霄美狐”小唯披人皮所变。其皮必须用人心养护,蜥蜴精杀人取心供奉小唯。小唯爱上王生,想取代王妻佩容。佩容发现小唯是妖。电影把原著的“厉鬼”改编成为九霄美狐,并增加了许多人物形象,改变了小说的背景和情节。对原著进行了全新时尚的演绎,故事情节更趋人性化。
2.抓住“人性”作文章,劝人向善。
86版《聊斋》除了“异”事外,还有一些描写人性的故事,如《骂鸭》《乔女》《雨钱》《陆判》《画皮》,这些都是通过揭露人性的丑恶来劝人向善的作品,此外还有讽刺官场黑暗的作品例如《贾奉雉》《梅女》《杀阴曹》等等,这些作品广泛地揭露了黑暗腐败的政治,鞭挞了无恶不作的贪官污吏和为富不仁的豪绅地主,表达了对被压迫人民的痛苦的同情,歌颂了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画皮》曾有多个版本。王生的形象原文中不过是寻常百姓,而06版剧中却是善于丹青、巧舌如簧的皇亲大臣。在人物性格上,原文中的王生只是单纯的被女色所惑,而剧中的王生却是一个为了荣华富贵不择手段杀妻弃子的恶棍、不折不扣的“陈世美”,他不仅将发妻烧死又将救他的妻子也害死之后娶了公主,当晚两鬼找其索命。改写后的故事将王生描写的更加丑化。改编后的作品用生动复杂的艺术形象反映出封建婚姻的本质和深刻的人性,那就是贪婪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但不择手段最终会受到惩罚。
3.歌颂爱情成为作品的主旋律,满足愿望。
爱情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探索爱情的奥秘和魔力也与时俱进,《聊斋》中的爱情着眼于诗意美和空灵美的创造,它有内涵丰富的爱情资源:《阿宝》《连城》《莲香》《婴宁》《小翠》《小谢》《小倩》等,这类作品占电视剧的多数,它们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歌颂了纯真的爱情。另一方面,电视剧依照人、鬼、狐、仙这四大范围分别择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小翠》等为代表的“狐”;以《阿宝》等代表的“人”;以《小谢》等代表的“鬼”;以《婴宁》等代表的“仙”。剧中大量的故事,越来越侧重于情感化、人性化。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在作品中流淌。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达成”,《聊斋》作品圆了很多人的白日梦。《阿宝》写男子因情痴而魂游,然而不论男女,大多都是“情痴”,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始终不变。在那个时代,很多感情都受到当时的封建礼教压迫,浪漫的爱情追求更是大逆不道,通过小说谱写自己梦想的浪漫爱情,这类故事占到作品的四分之一。
4.在人物的增减方面下功夫,增加看点。
以06版为例,《阿宝》中出现恶少和巫师苗婆婆,在《小倩》中出现的黑山老妖,《小翠》中又有原文中不见的蛇妖以及丞相之子,《陆判》中又出现了东岳大帝及白杨夫妇,《画皮》中出现了皇帝、贵妃、公主等等,这几个人物在原著中都没有出现,但他们在剧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增加“恶人”,恶人越多剧情就出现更多变数给人以曲折感,并使故事更复杂化。从商业角度看这恰恰符合了观众的胃口,也是增加收视率的关键。但这改变却对原著主题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不仅忽略了原著的思想性更是弱化了原著的主题。《陆判》本来是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遗憾,可改编后的电视剧却将它变成了“恶有恶报”的内涵,朱尔旦也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
5.在情节的改动上下功夫,深挖人性。
在情节方面,阿宝本来对孙子楚的追求只做玩笑看,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孙子楚魂从阿宝,使其态度骤变:从揶揄取笑到“心异之”“骇极”,进而“阴感其情之深”。孙子楚病死后,阿宝则绝食而死,“以痴报痴,至以身殉”。这痴情打动了冥王,放他俩同回人间。这个情节与86版《聊斋》基本一致,可06版《阿宝》却在原著基础上又加进了一些情节,使剧情更加跌宕起伏。原著中只让他们“暂时阴阳两隔”,可现在剧中恶少千方百计追求阿宝,恶势力的代表苗婆婆前所未有的强大,使阿宝和子楚的爱情路更加坎坷,从商业角度看增加了很多看点。
三 《聊斋》改编存在的问题
1.太过偏重娱乐,迎合观众口味。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和生活压力使人感到疲惫,电视缓解压力的功效便显现出来。1986年电视走入家庭,大多数人只是想多了解一些知识和掌握一些信息,因此电视剧只是让人们了解《聊斋》的内容,蒲松龄的思想和精神才能在剧中有所表现。而2006年的人们对电视的需求似乎更偏向于娱乐方面,鬼怪狐仙的故事只是他们娱乐的对象,人们只想在这些怪异故事或爱情传说中,找到一种放松或是精神的愉悦。由于这种心理的变化,使电视工作者为增加收视率不得不投其所好,将一些没有太大意义的爱情肥皂剧或是被改编的面目全非的名著搬上荧幕。
2.背离原著思想,一味求新。
《陆判》原著说书生朱尔旦才疏学浅,连考连败。但其性格胆大豪爽,不惧鬼神、敢说敢当。偶然结识了阴间的陆判,并愿意让其替自己剖胸换心。换心后的朱尔旦才华横溢,可在三次会试中都因犯规被除名,因此对读书做官彻底灰心。这正是蒲松龄自己的写照。86版《聊斋》却将作者的用意改的烟消云散,剧中在“换心”之后朱尔旦让陆判将自己貌丑的妻子换成美女的头。06版《聊斋》将朱尔旦描写的更加贪婪,换头之后朱妻产子,朱尔旦“保大不保小”,最后儿子竟是陆判变的讨债鬼来讨债。如果说86版的朱尔旦是贪婪的,那么06版的朱尔旦更是让人痛恨。这些修改虽然会增加收视率,可都将蒲松龄的原文改得面目全非。
3.歪曲或忽略原著,追求现代时尚。
许多故事的修改中加入了现代思想和思维逻辑,在一定程度上歪曲或忽略了原著想表达的思想,使得小说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流失,给名著带来了难以想象的损失。与原著相比,06版和86版《聊斋》似乎都不能完整地表现原著的内在思想和精神,尤其是06版似乎太过注重观众的心理、娱乐元素和商业卖点了。正因如此,人们对原著的了解变得越来越少从而令大量的经典作品慢慢的消失。比如06版《陆判》是在86版基础上改编的。这就像谣言一样越传越神,真相从此被掩盖。将作品改造的更加符合这个时代的需求,因为这种改造使得我们的原著大量流失。
对《聊斋》的改编热,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因为这可以进一步推广和普及经典文化。四大名著改编后都被搬上了荧屏,很多人就是通过电影和电视来了解这些文学经典的,而改编确实能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原著改编所带来的问题并且极力采取相应的手段避免种种失误,这才是我们对经典改编正确的态度和做法。
[1]汪玢玲.鬼狐风情——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马瑞芳.马瑞芳揭秘《聊斋志异》[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6.
[3]袁凤琴,文春凤.论《聊斋志异》叙事意象的审美功能[J].巢湖学院学报,2008(1) .
[4]裴钰.《聊斋志异》的鬼故事类型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4) .
ClassNo.:J905.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ReflectionofAdaptationofStrangeTalesfromaLonelyStudio
Guan Lixin,Sun Yanfe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Jiamusi University,Jiamusi,Heilongjiang 154007,China)
The paper made a comparison among different adaptation of Strange Tales from a Lonely Studio,especially the new version of TV play of Strange Tales from a Lonely Studio with that of 1986 version.The outstanding feature of 1986 version is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and the new adaptation of TV play focuses on the twists and vivid plot, especially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human nature. It is of readable and typical adaptation of the literary works.
Strange Tales from a Lonely Studio;upsurge of adaptation;humanity;thinking
关立新,博士,副教授,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孙艳峰,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1672-6758(2013)01-0155-2
J905.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