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的审察 不应有的隔膜
——论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批评
2013-04-07康文霞何希凡
康文霞,何希凡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有价值的审察 不应有的隔膜
——论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批评
康文霞,何希凡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朱自清散文传世数十年以来,誉之者众,毁之者寡,在历代师生的教学对流中几成经典。然而,学者余光中专门撰文对朱自清的散文作出至为严厉的批评,认为其语言浅白累赘,好用女性意象,伤感滥情。细读余氏文章,他是带着对现代中国散文发展的更高期待所作出的清醒而富有价值的深刻审察,但因两位作家之间存在时空暌隔和个体、个性差异以及由此而来的不同艺术追求,其创作心理和审美追求上的隔膜也是显而易见的。
余光中;朱自清;审察;隔膜
众所周知,朱自清在海峡两岸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以清丽沉郁的文风,朴实细腻的语言,在文坛上颇受欢迎与好评。他的诸如《春》《匆匆》《背影》等写景散文,也一直是大陆和港台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视为白话散文的典范。在评论家对朱自清散文的如潮好评中,余光中却于20世纪90年代初专门撰写《论朱自清的散文》一文从意象的营造,抒情的方式以及语言方面对朱自清的散文做出至为严厉的批评,认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浅白累赘”,文字“往往流于浅白、累赘,有时还有点欧化倾向,甚至文白夹杂”;“交待太清楚,分析太切实”,其意象“好用明喻而趋于浅显”,尤其是“好用女性意象”,“伤感滥情”。细读余氏文章,朱自清的文章虽然客观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余光中并非借否定名家以自我炫耀,而是带着对现代中国散文发展的更高期待所做出的清醒而富有价值的深刻审察,再加上两位作家之间存在时空暌隔和个体、个性差异以及由此而来的不同艺术追求,其创作心理和审美追求上的隔膜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 余光中对中国散文所寄予的更高期待
余光中从小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台湾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赴美国进修和在欧洲各地漫游讲学的经历也拓宽了他的文化视野及创作题材。加之六十年代中期,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发展,台湾由封锁走向开放,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客观上也为余光中打开了一个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余光中凭借着自己的外语优势,通过翻译西方小说,戏剧,诗歌,为他兼收并蓄中外文化艺术提供了有益条件。可是沐浴过欧美先锋艺术风气并感受着现代大都市快速节律的余光中没有迷失自己,正如他所坚持的“上承传统,旁汲西洋,却是我日后遵循的综合路线。”[1]余光中凭借着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感悟,以及日后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精华的汲取,将西方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化相融和,在穿越西方的同时守望着传统,散文大气而不失典雅,现代的张扬美与古典的含蓄美相得益彰,意境优美而且饱含诗意。另外,余光中认为应该革除旧散文的一些弊病,这些旧散文或感叹人生的无常,或歌颂大自然的美丽,或惊喜于孩子的纯良,这类散文既无节奏韵律的起伏有致,又无曲折有趣的意象,他推崇一种“弹性”、“密度”和“质料”的新散文。在《逍遥游后记》中,他谈到自己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只要看看,像林语堂和其他作家的散文,如何仍在单调而僵硬的句法中。跳怪凄凉的八佾舞,中国的现代散文家,就应猛悟散文早该革命了。”由此可知,余光中对自己的语言充满着自信,追求语言的阳刚大气与洒脱奔放,批判文坛上长期以来盛行的文学语言的阴柔风,主张创作风格的劲健与气势恢宏,提倡语言的音乐美与节奏美,“认为散文可以做到坚实如油画,遒劲如木刻,而不应该永远是一张素描,一幅水彩。”[2]再加上其文章中画面的快速组接,密集的意象叠加,标点符号的果断使用,古今中外文化掌故的信手拈来,都体现了现代散文与五四时期以来散文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不仅“更现代﹑更新派﹑更先锋,跟后起的散文新秀相比却又更博大﹑更稳健﹑更清朗”,[3]余光中正是用自己艺术视野和成功的创作实践着自己的艺术主张和散文理念,力求摆脱文坛上的陈规旧习,从而实现艺术上新的突破,力图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变革和创新作出重要贡献。
二 朱自清散文的瑕疵
朱自清在《什么是散文》中认为散文“是与诗,小说,戏剧并举,而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的东西,或称白话散文,或称抒情文,或称小品文。这散文所包甚狭,从‘抒情文’、‘小品文’两个名称就可知道”。显然,朱自清所理解的散文是格局狭小的散文,只是指抒情文,而且抒情文与小品文是可以互指的,它“兼包‘身边琐事’或 ‘家常体’等意味,所以有‘小摆设’之目。纵观朱自清一生的创作道路,其早期的创作多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充满了浓郁诗情,中期的创作则以回忆往事为主,在平实的叙述中宣泄着情感的波澜,后期的散文则多是讨论人生社会问题,激进且饱含哲思。朱自清更看重散文的纯粹性与抒情性,强调散文要写得细致而生动,其散文创作笔调虽随意,却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真诚﹑多愁善感的自己。
文学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在白话文刚刚兴起之初,句法的累赘僵硬,修辞的做作别扭,是那个年代的通病。朱自清又处在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重要文学时期,虽然文字虽然清新恬美,朴实细腻,但自身长期受着小资产阶级思想及生活的影响,他虽然穷其一生在努力追求语言的完美,但这种追求自然受着时代环境及他本人个性的局限。努力开拓进取的朱自清用刚刚转型并还不成熟的白话文来写散文,也就注定了其语言有着不成熟的地方,朴实细腻中却偶有拗口啰嗦。比如,《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中“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忆〉拔》中“他爱唱沙软而重的眠歌的乳母”;《荷塘月色》中“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朱自清想通过使用大量“的”来增加句子的美感,但这样反而画蛇添足,显得过于冗长,削弱了本真的灵气,不仅繁琐僵硬,刻板别扭,而且缺少厚重感。
再比如《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中,“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象荒江野渡光景……天是蓝的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象是美丽的贝壳一般。”这三段虽是描写夜晚的天空,但却描绘得有些不真实客观,按常理,夜晚的天空因为没有阳光的照射显然是黑色的,晴朗的天空才会呈现出蔚蓝的颜色,有着“淡淡的月”的夜晚,云朵一般也会随之黯沉,并不会发出像贝壳般异彩的光亮,朱自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和形容有欠真实客观。
余光中指出了朱自清散文中的诸多瑕疵,他正是立足于一个散文大家自己的创作经验,基于朱自清的散文文本实际和严肃深刻的学术思考,站在对中国散文创作更高的期待视野进而反思朱自清散文客观存在的缺点,并不是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状。
三 时空距离﹑心理距离而产生的隔膜
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虽然可以利用文学本身的特点,通过想象去丰满形象,丰满作品。但是,在阅读过程中还会存在着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由于作者及其文本与读者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错位,有着不可弥补的时空距离,而且每部作品都会隐藏一些事实与不为人知的秘密,隐藏着作者写作时的心灵表达和精神诉求。而文学接受者又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每个读者的天资禀赋,生活阅历,文化修养和思想观念各不相同,以至于在欣赏同一部文学作品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感悟,从而产生心理距离。虽说距离可以产生美,但距离同样可以产生隔膜,造成读者阅读上的障碍和困难,甚至导致读者理解上的谬误。这种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存在,使余光中有着与朱自清截然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能够更超然客观地审视其作品,滤过读者和学者的层层赞扬,不轻易附和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表达方式,能更理性地指出朱自清文章中所存在的问题与瑕疵,并给予客观的评价与意见。可是这种因时空暌隔而实际存在的心理隔膜也会像一层面纱,掩盖着朱自清当时的创作真相,造成读者阅读的困难和障碍,甚至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误读。余光中与朱自清两人的生活年代,个性,人生轨迹以及审美情趣的截然不同似一条深深的沟壑,将余光中与朱自清拦截开来,导致他对朱自清文章的创作风格,表达方式与思想内容产生理解上的隔膜与偏颇。举个例子,余光中在文中指出“朱自清散文里的意象,除了好用明喻而趋于浅显外,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好用女性意象”。指出《荷塘月色》中的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样的女性意象不仅不高明,反而会产生负效果让人产生庸俗的联想。
正因为余光中与朱自清存在着时空距离与心理距离,从而产生隔膜。所以探究朱自清一写到风景便会联想到女性,并用女性意象“来装饰他的想象世界”从而体现一种阴柔风格的深层原因需要考虑到朱自清自身的个性特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特殊的注意力和感受性是根据作家的个性气质密切联系,并受其制约的。个性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 在具体的生活历程中, 在生存环境的教育和影响下, 甚至是在意识形态的包围和作用下, 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作品中的性格特征。这是作家本身独特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秉赋等因素综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明显特征, 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示。
而朱自清好用女性意象也是由家庭影响,年幼经历,生长环境,妻子影响等因素间接塑造成。首先,朱自清出身于封建小官僚家庭,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家庭封建教育,孤寂和忧郁使他的心灵十分细腻敏感。再加上两个哥哥很早夭折,而极其迷信的母亲从小就给朱自清挂上一副金耳环,男扮女装,“瞒骗阎罗王”,直到他去北平上大学时还没有去除,这便强化了朱自清身上的女性色彩。其次,朱自清在扬州这座幽雅恬静,儒雅缓慢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扬州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雅致园林,浓郁厚重璀璨的扬州文化对少年朱自清沉静平和的性格产生了间接影响。再次,在朱自清的散文《扬州的夏日》与《说扬州》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隋唐及其后,扬州就是一座开放的旅游城市。清代中期,扬州成为漕运枢纽和全国最大的盐业经销中心,直接带来了文化与旅游的繁荣,使其成为全国首数的经济文化大都市,盐商文化把扬州也打造成为一个高度消费化的城市,由此,扬州有了戏曲和戏院,有了茶馆和澡堂,也有了青楼妓院。扬州是一个纳妾风气盛行的“出女人”城市,青楼文化源远流长。自古扬州出美女,在美女文化气息浓厚的扬州,朱自清与普通的扬州人一样,生成了对女性的崇拜。这种特有的地域文化都对朱自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儿时,他常跟父亲在游船中看“狎妓或打牌”,从小的生活经历也加深了他对女性的印象。最后,对朱自清影响很大的还有他的前妻武仲谦,妻子贤良温柔,以不同的方式将自己博爱善良的个性美德渗入了朱自清的灵魂。
于是,出于对女性美的欣赏和赞美,芳心于女人的一颦一笑,朱自清在现实生活中对女人的外表和服饰有着过多的注意和细微的观察。正如他自己所说,“女人就是磁石,我就是一块软铁”,因而他的文中一写到水、月、荷、花等自然景物,就常常本能的条件反应为女人的臂膀、皮肤、裙服等,将其美女化。在《女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阿河》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大胆率真地追求美的朱自清,但他都能“发乎情,止乎礼”,动情但不会失控。
即使是同一部文学作品,它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艺术世界会各不相同。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如果在缩短时间距离的基础上再注重缩短心理距离,积极主动地介入到文本的再创造之中去,回归朱自清文本中最直接的本意和最纯粹的表述,通过这样一种螺旋上升和反复递进的文本解读过程,读者会更深一层进入朱自清的文本世界,了解到朱自清文中常常体现着的“伤感滥情”是因为生活平静缺少波澜,缺少激烈的感情碰撞,过的是平静而师道尊严的生活,性情一如他的文字——拘谨、低调,爱读书而不爱与人打交道,常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使在欢乐时,也会莫名其妙产生苦闷和伤感,因此朱自清只有通过作品抒发自己内心中的愁郁,并没有余光中既婉约又豪放的风格,而显得“伤感滥情”。
四 结语
尽管站在自己的阅历舞台上,结合自己对豪放大气文风的崇尚,余光中对朱自清所做出的论断存在着一定的道理,但我们评价任何一个作家都不能脱离作家生活的土壤,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作家本身的性格导致的文风特点。我们应该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在历史的情境中以历史的眼光审视朱自清。出于关心现代中国文学发展而敢于批评名家、质疑名家,这是批评家难能可贵的而具有艺术胆识的文学关怀,但其中也难免存在着诸种隔膜,余光中对朱自清的隔膜不仅在于个体个性差异,也在于更多以自己的审美追求审视朱自清的审美追求。我们既不能因为要为贤者讳,而无视甚至拒绝有价值的批评和质疑,但我们又必须警惕即使有价值的批评和质疑中也可能存在隔膜,以至于失之苛求和偏颇。
[1]余光中.左手的掌纹[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262.
[2]余光中.余光中散文选集(第一辑)[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469-470.
[3]王进. 比较视野中的台湾散文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9):140-146.
ClassNo.:I206.7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OntheCriticismofYuGuangzhongonZhuZiqing’sProse
Kang Wenxia,He Xif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Xihua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 637002,China)
Since Zhu Ziqing’s prose has been popular for decades of years, there are seldom criticisms but more recognitions instead. Especially, his prose has been chosen as classical works in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 However, a famous Taiwanese writer and scholar named Yu Guangzhong has made a fierce criticism on Zhu's prose in 1990s, pointing out that Zhu's words are too plain and verbose and that he inclines to use women images with gushing sentiment. By a close reading of Yu’s essays, we find out that he is not showing himself by denying famous writers but providing a clear and valuable scrutiny of Zhu’s prose with his high expectations on modern Chinese prose development. Anyway, it is obviously to find the septum on the aspect of creation mentality and aesthetic pursuit in these two writers because they have time and space distances as well as differences in their characters which cause distinct artistic pursuit.
YuGuangzhong; Zhu Ziqing; scrutiny; diaphragm
康文霞,在读硕士,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1672-6758(2013)01-0116-2
I206.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