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领先,说写跟上,有效整合语言输入与输出
2013-04-07李二龙
李二龙
(池州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阅读领先,说写跟上,有效整合语言输入与输出
李二龙
(池州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基于使用的语言观认为,语言习得取决于对该语言的接触频率。在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环境,阅读是接触外语的主要途径之一。大量阅读合适的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能加快语言习得过程,提高语言的准确性。但只有把阅读和说写表达性技能有机整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外语水平。读前、读后讨论,读后复述、读后续写、读后仿写、写读后感、摘要或评论是整合读、写、说的有效方法。
阅读;说写;整合;输入;输出
一 引言
阅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我们所掌握的信息量。在中文环境学外语,阅读是获取语言知识的一个主要来源,是提高说、写技能的基础,大量的阅读不仅能积累表达所需的词汇和句法结构,而且能增强语感,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加快语言习得,促进语言水平的提高。只有当阅读达到一定的量的积累,才能有语言能力质的飞跃。但是,就语言的本质而言,学习语言还是为了表达和交际,学了语言不加以运用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语言是在交际使用的过程中习得的。因此,整合阅读和其它表达性语言技能就显得十分必要。但是读什么,怎样读,如何把阅读与说、写表达性语言技能有机地整合起来,加快语言习得,促进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二 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基于使用的语言观认为,“语言习得与语言接触量的多寡有关,语言接触频率被视为语言习得的一个机理”。[1]在外语环境,阅读是我们接触英语的主要途径之一,反复体验同类语言结构的多种不同表达法决定这一结构的概括性和抽象化程度。Larsen-freeman (1976;1981)所做的有关输入频率与准确性顺序的关系研究表明,输入频率影响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习得难度和准确性顺序,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语言的输入频率比练习机会更为重要。[2]这是因为输入频率的提高使语言结构受到注意而易于习得。由此可见,输入频率可以加快语言学习的进度,提高语言的准确性。Krashen(1985)的“可理解的输入假说”认为,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第二语言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即略高于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的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材料,才能对第二语言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2]我国外语领域著名的王初明教授说过“在外语学习环境里,阅读是促进外语表达式和语境正确匹配的主要平台”。[3]会说10种语言的史蒂夫·考夫曼在谈自己的学习心得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大量听和读,让大脑逐渐形成习惯,发现一种模式,这个力量比逻辑强得多。”[4]由此可见,阅读在外语学习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或方法,是提高外语水平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阅读虽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但它的不足之处在于读者与作者及其作品的协同是单向的,互动是间接的,交际紧迫感低,协同效应弱于人际互动的协同。此外,阅读对培养组词造句的语言生成能力有限。为了克服这些弱点,我们有必要把阅读和说写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5]在阅读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说写训练能够让学生巩固和内化语言知识,增加交际性,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Swain(1985) 的“可理解的输出假说”认为,“学习者要获得完全的语法能力需要机会有意义地使用语言资源。当学习者体验到交际失败时他们会迫使自己的语言输出更加精确、连贯和得当。语言输出能鼓励学习者从语义层面的加工上升到句法层面的加工,迫使学习者注意自己的表达手段”。[6]由此可见,输出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输出能通过学习者的交流互动迫使学习者不断地学习并接受新的语言知识,从而增加输入量; 输出频率的提高有助于增强运用语言的自动化程度,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因此,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整合输入与输出显得十分必要。在阅读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说写训练正好有效地整合了输入与输出,并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成就感增强外语学习的信心,有了信心,外语才能坚持学下去。整合语言技能是现实生活的需要,符合现实生活的特点,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语言技能的使用很少孤立地进行,往往是听说结合(如接打电话、开会等)或读写结合(如写读书报告、填申请表等)或听写结合(如听讲座、座谈等)。有效整合语言技能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自如地运用该语言,适应生活中的不同需要。学习外语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运用。一个好学生不仅要能读懂外语小说和外语资料,还能用它和外国人交流。表达能力是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
三 阅读内容以及阅读方法和策略
既然阅读对英语学习如此重要,我们就应考虑读什么及怎样读的问题。很多外语系的学生,尤其是新生,对于读什么以及怎样读往往感到十分困惑。读什么涉及阅读内容,怎样读有关阅读方法和策略。
1.阅读内容。
阅读内容取决于阅读目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同的阅读目的,有时候是为了获取知识或信息(如阅读说明书,海报,广告,通知,报纸等);有时候是为了消遣和娱乐(如阅读通俗小说和杂志);有时候是为了鉴赏(如阅读诗词、散文或戏剧)。目的不同,阅读内容也自然不同。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获取西方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夯实语言基础。因此,阅读文学作品应该成为首要的选择。文学作品的范围很广,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从改善外语运用的角度看,阅读外语小说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好方法。优秀小说内容连贯精彩,语境丰富,语言规范,复现率高,易于识记,对提高语言水平帮助大”。[5]小说是现实社会的虚拟呈现,生动地再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和语境,语言在语境中运用,人物在语境中互动,大量阅读外语小说,有助于增强外语语感。因此,外语小说可以作为主要的阅读材料。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阅读小说的简写版,以避免生词过多带来的挫败感。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逐步过渡到阅读原版小说。除了英文小说,英文报刊也是很值得阅读的材料。英文报刊具有时效性和时代感,它能让学生了解当今的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熟悉它的英文表达;报刊具有独特的用词和句法特点,阅读报刊可以学到新词和独特的报刊语言;报刊内容丰富,题材和体裁多样,既有消息,又有特写,还有评论和广告,阅读英文报刊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除了阅读文学作品,还应该广泛阅读实用材料,紧密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和生活需求,如实用手册、指南、产品说明书、目录、通知、海报、证书、申请书、天气预报、流程图、标签等。阅读英文实用材料能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增强语言学习的实用性。
2.阅读方法和策略。
要解决怎样读的问题,首先必须了解阅读的过程和本质。认知派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它包括三个子过程:解码、文本信息建构和情境模型建构。解码是读者直接从文本中提取语言信息的过程;文本信息建构是读者将提取的语言信息整合起来发现文本意义的过程;情境模型建构是读者将组合起来的文本信息与先前知识的融合过程。阅读是否成功取决于三种能力:视觉信息提取、信息的累积整合以及文本意义与先前知识的统一。[7]由此可见,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需要词汇识别能力,文本分析和加工能力,还要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及阅读策略。阅读所需的词汇量靠的是平时的日积月累,只有大量阅读才能频繁接触常用词汇,扩大词汇量;文本分析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丰富的语法知识和文体分析能力的提高。阅读应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些学生喜欢逐字逐句阅读,无论是什么材料;有些学生喜欢指读,用手指或笔指着句子读;有些学生喜欢一边阅读,一边在心里翻译;还有些学生喜欢不断回视,死扣语言点。这些都是不良的阅读习惯。一是因为阅读速度慢,效率低;二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阅读内容、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阅读材料和内容的选择取决于自身的语言水平,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因此,在阅读前应先浏览一下,看看生词量大不大,生词太多会产生畏难情绪,逐渐失去阅读的动力;阅读材料太容易又学不到知识。每页生词量控制在三四个即可。阅读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受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的类型的影响。如果阅读目的是获取主旨或大意,那么就应该采取略读(skimming)的方法;如果阅读目的是寻找具体的信息,那就应该采用寻读或扫读(scanning)的方法。如果阅读的是通俗小说或杂志,目的是为了消遣,那就快速浏览或翻阅;如果阅读的是合同或使用说明书,那就应该仔细阅读。因此,阅读前首先应明白自己的阅读目的是什么,带着阅读目的去阅读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其次,对不同的阅读材料应采取不同的阅读速度和策略。一般材料宜快不宜慢,阅读过程中抓住要点,忽略次要信息。对生词不要立刻查词典,应该利用语境线索和先前知识大胆猜测其意义;在不影响理解大意的前提下甚至可以忽略不管。专业性强的材料可以适当放慢速度。在阅读过程中,还应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上下文线索进行预测、分析、判断和推理。读后,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今后改进。
四 整合读、写、说的思路与课堂实践
为了将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平衡语言输入与输出,促进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我们有必要提倡“以读促说写”的教学方法(reading-to-speak-or-write approach)。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功能和技能为课堂目标的读写说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书面或口头表达训练。阅读为书面或口头表达提供了示范作用,表达训练巩固和内化了所学语言知识。以下是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1.读前讨论—激活图式。
读前活动是为阅读做铺垫或准备,其目的是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促进阅读理解。阅读前利用PPT文件给学生观看一些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图片、照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描述并讨论图片或画面上的内容。通过观看图片或视频,激活学生的图式(即先前知识或经历),使学生熟悉课文中可能出现的或讨论中可能用上的词汇,然后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再向学生提出几个与课文主题相关但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假如今天的课文主题是“Advertisement”,老师可先让学生浏览一组广告图片和画面,然后就可以问学生如下问题:(1)Have you ever read or seen any advertisements? (2)Where can you see or read them? (3)What ar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advertisements? (4)What are the main problems with ads? 对前两个问题学生可以单个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对后两个问题可让学生结对子或小组讨论后回答,通过师生间或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在语言上、心理上和情感上为阅读做好了准备。
2.读后续写—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协同效应。
读后续写是活跃思维,激发想象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挑选一篇有趣的故事或富有哲理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前半部分内容,接着读物的情节续写,补全故事或文章。截留部分要足够长,有助于学生建构情境模式,发挥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有内容可写。“读后续写迫使学生理解读物内容并与之协同,在与内容协同的同时,催化结构启动,协同语言用法。在续写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参照和回顾原文,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运用其中的一些表达法,减少表达障碍。读后续写有助于强化读者与读物的互动,强化读者与读物之间的协同,强化习作语言与读物语言之间的协同”。[5]
3.读后讨论—延伸拓展。
读后讨论是针对课文主题,联系社会实际的一种主观性表达练习活动,是阅读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当前的阅读教程大多是以主题为基础进行编写的,题材广泛,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体育、环保、风土人情、科普知识等,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同时也适合展开课堂讨论。课堂阅读任务完成后,教师可设计一两个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讨论题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小组讨论,作为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通过讨论,学生将所阅读的文章与自己的观点融汇在一起,发展自己的观点,促进学习者与文章的互动,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帮助习得语言。这也是培养学生协作性学习能力的极佳方法。小组讨论将学习者从传统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兴趣,达到知识共享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4.读后仿写或复述—巩固内化。
读后仿写或复述是巩固和内化语言知识的重要手段。读后仿写就是要求学生仿照原文的思路,利用原文中的关键词或句型把原文的主要内容写出来。此方法既能巩固所学词汇和句法结构,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自动化程度。复述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和文章中学过的词和句型把文章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经常开展复述训练,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帮助记忆,而且能培养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复述的如果是故事,应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六大要素。复述的如果是说明文,就应着重描述程序或方法。
5.读后写摘要、读后感或评论—浓缩升华。
摘要是对原文的高度浓缩。写摘要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写摘要必须抓住原文的要点,因此阅读时老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抓要点的能力。读后感就是学生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以后把自己的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出来。要写好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如果读的是议论文,就要弄清它的论点、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故事发生的年月、社会背景,作品所揭示的人物的精神品质、社会现象,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要写好读后感还要找出一个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的感点作为论述的中心,并加以论证,论证要符合情理,富有真情实感。读完一本小说写一篇文学评论是培养写作能力和批判性精神的极好方法。它不仅要求读者吃透原文,还应有丰富的知识、较高的阅读鉴赏能力和批判质疑能力,因此比较适合高年级的学生。
五 结语
本文论述了阅读在外语学习中的地位及其与说写活动相结合的重要性,但这并不否认其它语言技能的重要性。事实上,一个人外语素质的高低在于听说读写译所有技能的全面发展。但在外语学习环境,接触一门外语的主要途径毕竟还是阅读。因此,提倡“阅读领先,说写跟上”的原则并不为过。以读促说写是一种平衡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形式性知识,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的功能,更好地表达思想。通过有针对性地阅读提高自己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希望更多人重视阅读,切实提高阅读技能,在此基础上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促进外语水平不断迈入新的台阶。
[1]王初明.基于使用的语言观[J].中国外语,2011(5):1.
[2]Larsen-Freeman, D and M. Long.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32,242-243.
[3]王初明.从补缺假说看外语听说读写[J].外语学刊,2006(1):81.
[4]王初明.学相伴,用相随[J].中国外语,2009,6(5):56.
[5]王初明.互动协同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4):298.
[6]Rod Ellis.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82.
[7]Keiko Koda. Insights in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A Cross-cultural Approach[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5.
ClassNo.:H319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OnIntegratingLanguageInputandOutputEffectivelyBasedonthePrincipleofReadingFirst,FollowedbySpeakingandWriting
Li Erlong
(Chizhou College, Chizhou, Anhui 247000,China)
According to the usage-based view of language, language acquisition depends on the frequency of exposure to the language. I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 reading is one of the main means of exposure to the language. Reading a great number of appropriate materials, forming good reading habits and correctly using read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 can accelerate the acquisition process and enhance the accuracy of the language. However, only by integrating read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can we really improve our 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 level.Pre-reading or post-reading discussion, post-reading retelling, post-reading completion, post-reading imitative writing and writing an abstract or post-reading reflection or comment are all effective ways to integrate read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read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integration;input; output
李二龙,硕士,讲师,池州学院。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1672-6758(2013)01-0100-3
H31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