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中介语石化现象起因及其教学启示
2013-04-07程增源
程增源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二语习得中中介语石化现象起因及其教学启示
程增源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中介语是一种从母语向目的语过渡的语言,中介语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可能会发生在每一个二语学习者身上。试分析中介语及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内因和外因,并结合实际教学提出预防石化现象的教学对策。
中介语;中介语石化;教学对策
一 中介语与中介语的石化
中介语又称过渡语,由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在1969年剑桥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间的语言系统。因此,中介语(戴炜栋,1999)兼有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特征,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却并不是目的语。
石化现象是中介语研究必须注意的重要问题之一。“石化”一词是Selinker在《中介语》一文中首次使用。Selinker认为石化是一种可能存在于心理结构的机制,它是学习者中介语学习停止的过程,表现为持续稳固的非目标语结构(Selinker amp; Lakshmanan,1992)。
二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及其特征
语言石化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是语言学习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可以出现在二语学习者语言学习的任何阶段。石化现象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即永久性和反复性(白凤欣,2007)。永久性是指二语习得者在掌握目标语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语言形式不仅是持久的,而且还是不可消除的;反复性是指二语习得者在掌握目标语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的语言形式是有规律重复出现的,而这种重复出现的错误形式是可以消除的(张萌,2004)。
三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起因
研究石化现象的教学对策,首先要分析石化现象的成因,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更有效地预防中介语的石化。导致石化现象产生的因素有很多,国内外对石化现象起因做了很多研究,笔者同意将石化现象的起因归纳为内外因的方法,并且在前人关于石化起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和改进。
1.内因。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原因,其分为两类,一种是融合型动机,即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或其文化充满兴趣;另一种是工具型动机,即学习者对目的语并无兴趣,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工具型动机的二语习得者在外语学习中,一旦达到目的就不再继续学习了,因此更容易出现石化现象,例如,有的学习者为了考级或自身提高的需要而学习外语,一旦目标达到后便不再继续学习,便会出现暂时性石化现象。
(2)母语负迁移。
母语迁移是影响二语习得者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王英华(2004)认为母语迁移是指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由于没有完全掌握目的语的语法规则,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母语的规则来处理目的语信息这样一种现象。母语迁移有正负迁移之分。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借助母语来学习外语很容易对二语学习造成干扰,久而久之便形成语言石化。
(3)不合理地监控。
二语学习者在语言表达时,经常会不自觉地留意自己的语言是否正确。合理的监控有利于学习者避免语言表达错误,提高二语学习。但是不合理的监控会影响语言输出的流利程度,在不断纠正自己表达错误的同时,容易使学习者产生焦虑情绪,因为顾及自己错误而羞于在课堂上表现,容易产生石化。
(4)情感屏障。
影响二语学习者中介语石化的情感因素主要有兴趣和意志力(张萌,2004)。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前提。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或失去学习兴趣时,语言能力便停滞不前,出现石化现象。意志力主要指觉悟性,自制力和坚持力。当学习者意志力薄弱时,语言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学习必然会停滞不前,出现石化。
2.外因。
(1)输入量的缺乏。
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学习者的习得按照自然顺序,输入的语言难度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能力,即输入“i+1”特征的可理解的语言,学习者可以获得语言知识的进步和更新。一旦语言输入量缺乏,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停留在原地,很容易出现石化。如果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得到理解,而且实现有效的交流,“i+1”过程就可以自动实现(王建勤,2009)。
(2)社会文化适应程度。
Schumann认为,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过渡到适应的连续流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1978b: 34)。二语习得进程中,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持有一定的社会和心理距离,甚至产生反感,排斥心理。语言学习动机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学习者只能重复使用已经习得的有限的语言形式进行交际,从而使目的语的再发展受到限制,产生石化。
(3)错误未得到及时合理地纠正。
在语言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错误的出现并不是语言学习的失败,如果能得到及时合理的纠正,恰恰是语言学习上的进步。如果学习者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未得到及时地纠正,那么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便会停滞不前,出现石化。
四 石化现象对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石化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归纳和总结,Ellis(1988:4)曾指出:“如果学习者已经达到足以交流的语言水平,他们就不会主动去掌握更难的语言规则。正规的注重形式的语言教学可以使他们意识到某些语法特征,虽然没有交际重要性,但却是构成目的语规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换言之,正式教学防止石化的产生。”因此,教学中我们应用以下方面对症下药,防止石化现象。
1.重视输入的质量和鼓励积极的输出。
Krashen 认为人们习得一种语言,必须通过理解信息或者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如果二语学习中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得到理解,而且实现了有效的交流,“i+1”过程就会自动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语言输入的质量,实现理解性输入。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作为教学辅助,为学生提供合理正确的语言输入,尽可能地避免或推迟石化现象。
在重视输入的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有效地输出。按照Swain 语言输出的假设,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影响是有限的,只有语言产出才能真正促进学习者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因为语言产出迫使学习者必须对语言表达的形式进行加工,只有这样才能使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语言输出是提高语言能力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要创造教学语境,给予学生更多练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语言输出,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2.重视课堂教学的促进功能。
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来避免教学中学生语言石化的发生。首先,对学生语言输入中出现的错误,教师采取适当容忍态度,要有针对性地予以纠正。其次,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合理安排学习课程,注重提高课堂效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重视文化方面的教学。
文化是渗入语言的精髓,是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Schumann认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1978b: 34)。心理距离的大小将影响语言的输入,心理距离越近,语言输入量越大,越有利于习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目的语文化的教育,使学生对目的语文化产生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缩小对目的语文化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目的语的动力和积极性,这对避免中介语石化现象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 结语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一些语言作用、语法规则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石化现象可以发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而且,它也会产生于中介语系统的各个层面,例如词汇,语音,语法等等。教师作为学习者学习的引导者,监督者,应扩大最优化输入,鼓励输出,帮助学生打破石化状态,推动学生学习的新飞跃。
[1]Krashen,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amp;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2]Schumann, J.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Pidginization Hypothesis. Language Learning, 1976a.
[3]Selinker L. 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72(10):209-233.
[4]Ellis, Rod.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7.
[5]白凤欣.国内第二语言习得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理论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4).
[6]陈慧媛.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37-42.
[7]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5):28-31.
[8]吴丁娥.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过渡语及其僵化研究[J].外语教学,2001(3).
[9]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0]张萌.暂时性石化现象及其外语教学对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2).
ClassNo.:H319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CausesandPedagogicalImplicationsofInterlanguage’sFossilization
Cheng Zengyuan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Jiangsu 221000,China)
Interlanguage is a language transferring from mother tongue target language. A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terlanguage’s fossilization may occur to every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This paper provides introduction of interlanguage and its fossilization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fossilization, includ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Moreover, it provides pedagogical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practical pedagogy, whi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ter language;inter language’s fossilization;pedagogical strategies
程增源,硕士,江苏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1672-6758(2013)01-0095-2
H31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