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涉外导游词审美意象再现研究
2013-04-07吴敏
吴 敏
(华东交通大学 外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接受美学视角下涉外导游词审美意象再现研究
吴 敏
(华东交通大学 外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涉外导游词是中国旅游文化推向世界的重要媒介,涉外导游词的创作不能将游客作为被动信息的接受者,需要激发他们的期待视野,树立游客的中心地位,这也是接受美学的主要理念。试在分析接受美学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探讨涉外导游词创作中审美意象再现的策略。
接受美学;涉外导游词;审美意象
2011年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入境旅游人数1.35 亿人次,较2010 年增长1%;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758 万人次,较2010 年增长 3.5%;旅游外汇收入484.6 亿美元,较2010 年增长5.8%。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预测,到2020 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接待旅游入境人数可达1.37 亿人次,占世界市场份额为8.6%。我国作为入境旅游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越来越多的境外游客会选择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此时,对提高涉外导游词创作水平的研究愈显重要。接受美学为涉外导游词中审美意象的处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和视角。
国内外学术界已有学者就接受美学视角来探讨旅游翻译,比如:李晓红(2009)在接受美学视域下探讨旅游汉英翻译的审美再现;陈春平(2010)从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读者关照看平遥景点名称的翻译;朱兵艳,刘士祥,姚立佳(2012)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的海南旅游景点翻译策略等等。但是从接受美学视角来进行旅游翻译或涉外导游词创作中审美意象构建的研究还是冰山一角。本文试图用接受美学来分析涉外导游词创作中的审美意象再现。
一 接受美学与涉外导游词创作
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又称“接受理论”,它是一种文学理论,也是一种美学理论。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两位教授借鉴、引申并提出了许多关于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如“期待视野”“效果史”“未定点”等(王岳川,1998)。
姚斯认为,“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具体的作品之前,都已处在具备一种先在理解结构和先在知识框架的状态,这种先在理解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Hans Robert Jauss ,1989:143)。境外游客原先的趣味、爱好、素养、期待等阅读经验以及社会人生经验构成隐形的思维定式或先在结构影响着对涉外导游词的理解。期待视野是游客理解和阐释作品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前提。从导游词创作的角度而言,它总是要激发境外游客开放某种特定的接受趋向,唤醒游客以往阅读记忆,即唤起一种期待。
接受美学的重大突破是确立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文本的意义是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而文本中隐藏着许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和阐析。所谓空白,是文本中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标明的预设编码。这些“空白”能够发挥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吸引读者。该理论认为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文学历史能动的创立者。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阅读译本的过程不是译者与译本单向向读者灌输形象和意义,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的过程,而是读者积极地介入与参与译本、译者形成辩证的对话关系(秦洪武,1999)。
在这种视角下,涉外导游词创作是一个由源旅游资料、导游、涉外导游词、境外游客组成的创作——作品——接受的双向互动过程。导游是源旅游资料的读者,即接受者;又是源旅游资料的阐释者,即二度创作者。导游的前理解在涉外导游词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游必须充分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文化属性、模式方面的差别。同时导游对源旅游资料和涉外导游词有很强的语感,具备很高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对于双语中或明或暗的语言美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二 涉外导游词创作中的审美意象
涉外(英文)导游词是指涉外导游员在旅行途中或旅游景区景点向境外游客(本文特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入境旅游者)介绍旅行情况、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的一种口头表达语言,是我国涉外导游员开展解说工作时运用的基本导游语言类型之一。涉外导游词主要包括书面导游词和口语导游词两类,无论哪一类导游词,都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1.引言及惯用语。主要包括欢迎词和欢送词等。其中涉外导游欢迎词包括代表所在的旅行社、本人和司机欢迎外国游客光临本地;作自我介绍、介绍所属单位和司机;表达提供服务的诚挚愿望;预祝旅途愉快和顺利等。欢送词的内容一般包括:回顾旅游活动,感谢大家的合作;表达友谊和惜别之情;诚恳征求旅游者对接待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期待与游客的再次相逢;表达美好的祝愿等。
2.整体介绍。主要是对所参观游览的目的地整体概况和行程安排用精炼的语句作整体介绍,让外国游客对游览景点、线路、时间安排和活动内容有初步了解,知道游览什么和如何游览。
3.重点讲解。涉外导游在旅游过程中由于时间等客观原因,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选择重点进行讲解,主要是对旅游线路上的重点景观从景点成因、历史传说、文化背景、审美功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境外游客对旅游景点和旅游文化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这是涉外导游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涉外导游词的创作有基本的要求:重科学、显特色、口语化、趣味性、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同时要重视审美和品位。
首先,境外游客选择我国作为旅游目的地,主要想来欣赏其中的自然美、人文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涉外导游既是旅游者的审美对象,又是旅游者审美行为的引导者和调节者,这些需要借助涉外导游词的审美意象再现来实现。
其次,由于文化差异,以及生活阅历、文化修养、情态意趣和审美经验的不同,境外游客的审美习惯不尽相同。这需要导游词创作中结合外国游客的审美个性,针对不同的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意境的再创造,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导而后调节游客的审美行为。
由此看来,涉外导游词是导游引导入境游客游览观光的讲解词,只有在掌握丰富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系统的加工整理,把握审美意象的再现,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丰富和完善, 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导游词。在此,我们将“审美意象”定义为:涉外导游营造的感性形象与外国游客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三 接受美学视角下涉外导游词创作中审美意象再现策略分析
接受美学启示我们,进行涉外导游词创作要尽量把握境外游客的能动性,应以游客为中心,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前理解”和“期待视野”去阐释、去发现、去创造审美意象中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导游应充分考虑受众的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等诸多因素,充分调动读者的审美体验,使境外游客的审美体验与源旅游资料和涉外导游的审美体验融为一体,满足他们的期待视野。
从此角度来看,涉外导游词中审美意象的构建可以有两种方式: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寓言式意象是通过旅游景点相关联的一则故事(含史实、典故、人物、事件等)来直示一种哲学或观念;符号式意象,不仅可以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或术语去表达,还可以借助于具象型符号比如建筑、绘画、雕塑、肢体语言等视觉艺术中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来构建。导游员需要在掌握旅游景观美的基础上,遵循形式美、文化美和意象美的思路来进行涉外导游词创作。下面笔者就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这两方面探讨审美意象再现的策略。
1.寓言式意象再现。
寓言式意象主要是通过旅游景点相关联的一则故事(含史实、典故、人物、事件等)来直示一种哲学或观念,主要的寓言式意象再现策略有如下几种。
(1)虚实结合法。
“实”是指景物的实体、实物、史实、艺术价值等;“虚”是指与景点有关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趣闻轶事等。涉外导游词不能就事论事地介绍景物,而是要借题发挥,将典故、传说与景物介绍有机结合,即编制故事情节的创作方法,利用所见景物使游客产生联想,再现审美意象。导游词的内容要与所见景物和谐统一,使其情景交融。比如:“Tai Shan is not merely the mountain home of the Gods ,it is considered a deity itself and has been venerated by the Chinese as their most sacred peak since at least the third millennium B.C. The emperors of ancient China regarded Tai Shan as the actual son of the Emperor of Heaven, from whom they received their own authority to rule the people. The mountain functioned as a God who looked after the affairs of humans and who also acted as a communication channel for humans to speak to God.”在描写泰山景色之前,涉外导游词中首先描写如上一段,可以引导游客发挥想象,激活游客的思维,吸引外国游客欣赏我国五岳之首的泰山之雄。
(2)仿拟套用法。
主要是将外国游客熟悉的句式、结构、成语、俗语、谚语或名人名言等改动个别词或字,制造一种新的意境。比如:“just as the paradise in heaven, there are also Suzhou and Hangzhou on earth”来表述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苏杭,使用英文的常用结构“just as”,还用了对称的“in heaven”和“on earth”,不仅具有结构对称的句式美,而且更容易为外国游客所接受。
(3)语义交叉法。
语义交叉就是用巧妙的比喻、比拟等手法使表面意义和其所暗示的带有一定双关性的内在意义构成交叉,使游客在领悟真正含义后发出会心的微笑。比如“you will be back tomorrow, so I will take you to take some photos of the band, and kiss Shanghai.”用kiss一词将上海人格化了,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行为用在这里,多了几份意境的创造,从而产生审美效果。
(4)类比衬托法。
类比衬托是以熟喻生,用游客熟悉或知名度大的事物与眼前的景物相互比较,使游客感到亲切、形象和便于理解,达到类比旁通的创作手法。
例如:“Towering 841 meters above sea level, the Meiling Mountain is situ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Xishan mountains. Covered with lots of green pines and bamboo plants, and with waterfalls, fountains and streams here and there, it is called ‘little Mt.Lushan’”.将南昌市的梅岭比作小庐山,激发境外游客开放某种特定的接受趋向,唤醒游客以往的记忆,即唤起了一种期待。
再如:“Dali is a world -famous tourist attraction. It is rich in cultural heritages and tourist resources. Dali is widely claimed as ‘the Oriental Switzerland’, ‘the Chinese Geneva’ and ‘the Pearl on the Yunnan Plateau’”。通过对外国游客熟悉的景物进行类比衬托大理的美,唤起游客更大的期待,这样游客并不是单向被灌输了大理的形象和意义,而是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参与到审美活动中,心理再现了审美意象。
2.符号式意象再现
符号式意象,不仅可以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或术语去表达,还可以借助于具象型符号比如建筑、绘画、雕塑、肢体语言等视觉艺术中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来构建。
(1)具象型符号。
人们在审美赏景时离不开丰富而自由的想象,这是审美感受的枢纽。借助于具象型符号比如建筑、绘画、雕塑、肢体语言等视觉艺术中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可以来构建游客的想象思维,包括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和知觉想象。比如接近联想:由秦始皇兵马俑想到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盛况;类比联想:看到绿色想到生命,看到残阳想到暮年,看到一轮满月想到合家团圆,看到长城想到威武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等等。知觉想象是指个体对于感性形象的事物经过想象的加工后,使之成为发乎自然而不同于自然事物的心理过程。
(2)抽象型概念。
抽象型概念主要使用抽象的概念或术语去表达或描绘景物,但同时也能使游客在内心产生联想,构建审美意象。比如:“Asoneofthefivecelebratedmountainsforitsuniquecharacteristicofincorporatingintoitselftheantiquity,grace,serenityofseclusion,riskandwondertoformamarvelousspectacleforsightseeing.”虽然就只有简单几个单词:“antiquity,grace,serenityofseclusion,riskandwonder”,但是,它是我国五岳特征的高度概括,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游客结合先前的旅游知识、旅行阅历以及人生经验等构成的隐形思维定式或先在结构来进行理解,这也属于审美意象的构建和再现方式。
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涉外导游词的创作过程就是审美意象的再现过程。涉外导游员通过艺术化的语言和故事化的讲解,参照游客的审美需求,运用相应的美学原理,化景物为情思,激发游客想象思维,使外国游客在怡然自得的游览活动中得到审美的满足。
[1]Jauss Hans Robert.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M].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esoda Press,1989:143.
[2]秦洪武.读者反应论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J].外国语,1999(1):48-54.
[3]李晓红. 接受美学视域下旅游汉英翻译的审美再现[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
[4]陈春平. 从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读者关照看平遥景点名称的翻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
[5]朱兵艳,刘士祥,姚立佳.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海南旅游景点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6]窦志萍.导游技巧与模拟导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ClassNo.:H315.9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AestheticImageReproductioninForeignConductingSpeechComposingfromthePerspectiveofAestheticsofReception
Wu Min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Huadong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330013,China)
English conducting speech is an important media for the spreading of Chinese tourism culture. Foreign tourists can not be the passive receiver of the tourist information, but they should be the centre of composing process, which is the main concept of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Theory. Therefor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main principles of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Theory, and then probes into the Aesthetic Image Reproducti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conducting speech composing.
Aesthetics of Reception;English conducting speech;aesthetic image
吴敏,硕士,讲师,华东交通大学外语学院国际旅游专业。研究方向:旅游英语、旅游翻译。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度立项项目“涉外导游词创作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与移情策略分析”,项目编号YY1207。
1672-6758(2013)01-0068-2
H31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