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国际化战略中管理队伍的职业化发展

2013-04-07敏,

关键词:职业化国际化队伍

朱 敏, 薛 颖

(上海交通大学 物理系,上海 200240)

一、引 言

上世纪70年代,大学国际化思潮开始涌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国际化是世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必然结果[1]。我国政府在2010年7月29日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在第十六章中指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并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办学;三、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第七章中指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

在扩大教育开放,推进大学国际化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学校管理队伍的职业化发展作为战略重点之一,既是大学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的支撑和保障,同时又是衡量大学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纲要》中所提出的工作重点,大学在推进教育开放,实现国际化的过程中,对学校管理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提出了多方面的需求。如何针对需求提升管理队伍的国际化素养,提高管理队伍的职业化水平,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大学国际化对管理队伍提出职业化需求

大学推进教育开放,实现国际化的过程,是一个内涵建设和外延拓展并举的全方位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管理队伍面临的挑战和需求涉及人员素质、管理模式、文化理念等各个方面。我们从大学国际化的内涵和战略目标出发,探讨学校管理队伍面临的职业化需求。

1.大学国际化的内涵

大学国际化的内涵什么?日本广岛大学喜多村和之教授是“大学国际化”问题的专家,他在1986年“亚洲高等教育国际讨论会”上提出了衡量“大学国际化”的三条标准,即“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通用性是指一个国家大学的学术水平能在国际上获得一定的评价,就意味着该大学的教育、研究的机能和制度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他为外国学者和留学生所接受,在国际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交流性是指确立能够活跃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学者间的交际、交流、交换的章程、规则和制度,使之适合外国研究学者和留学生的要求,发挥相应的作用。开放性是指能够像对待本国人一样平等看待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异国的个人与组织。大学国际化是衡量一国大学教育水准的标尺,一个为达到大学教育的“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而努力的“全部过程”[3]。《纲要》中针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指出要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2]。

2.大学国际化战略目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工作重点,我国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要围绕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教学、一流科研、一流声誉的建设,对若干核心指标实现重点突破,部分优势学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国际办学地位跃上新台阶;第二个阶段主要是进一步在高水平师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化办学等主要办学指标上达到世界水平,并最终实现“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4]。我国大学国际化战略目标重点包括:协调发展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建设国际水平、国内一流的人才高地;构建特色鲜明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分层次国际合作网络;完善高层次、多元化社会服务;形成多元文化融合的大学校园文化。

3.管理队伍的职业化需求

在大学国际化进程中,管理队伍职业化作为战略重点之一,既是大学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又是大学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的支撑和保障。随着大学的各项工作逐步和国际接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学校管理队伍的职业化需求就突显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需求上:

(1)正确运用多语种工作语言 随着大学师资队伍中海外人才比例的大幅增加,国际合作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及大学在科研、教学等领域和更广泛国家地区的科学工作者、学术机构开展了更为频繁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使得包括英语等在内的外国语成为了和中文同样重要的工作语言。学校的各级管理队伍,特别是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英语等重要外国语言,以正确流畅的交流和沟通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熟练掌握网络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平台的广泛使用,使得更多的信息来源和沟通渠道转变为计算机网络。学校许多基础性的管理服务工作,例如资料存储、信息搜索、电子邮件或即时交流等,需要越来越多地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特别是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和网络应用与搜索技巧是必需的基本技能与素养,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和推进的重要基础;

(3)综合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大学国际化战略目标的推进必然使得科研教学的国际交流、教师学生的来访与出访,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活动项目等出现极速的发展。更多工作内容、更大的工作量和以前没有遇到的突发情况都使得管理工作者必须承担更多的职责、具备高效率的工作能力和及时应变等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管理工作要做到质量与效率并举,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检验和考察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是否合格、工作方法是否科学,是一项重要的指标。一支优质高效的管理队伍是大学推进国际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4)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 在国内大学的各项工作逐渐融入国际化大学的发展模式中,并且在科研和教学、教师和学生,以及各项事务的运作方式等方面都和国际上快速接轨的情况下,学校传统的管理理念不可避免会受到强烈的冲击。在各项工作的执行与推进过程中,如何对管理工作进行正确的定位,以先进的理念与思想来引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适合于国际化大学发展的管理与服务模式,是大学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的根本性问题。

(5)建设多元文化融合的国际化校园 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开放性,指的是能够像对待本国人一样对待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异国的个人与组织,营造多元文化氛围的国际化校园。大学打开了国际化大门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各国学者、学生,以及学术机构加入,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作为国际化大学的管理工作人员,如何营造宽松舒适的教学科研氛围,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是保证大学开放性的关键环节[5]。

三、如何提高管理队伍的职业化水平

相对于大学国际化快速推进,管理队伍的职业化水平亟待提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管理队伍的职业化水平,促进管理队伍职业化发展:

(1)自主学习和组织培训相结合,提高基本工作技能 作为学校发展重要支撑的管理队伍,不断更新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工作能力是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发展和实现自我进步的重要前提。大学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应该针对学校管理人员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分级分层次的技能培训活动,使得学校管理队伍的基本技能综合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支撑保障作用。同时,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加强自主学习,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针对在工作中出现的知识短缺进行弥补和更新,例如英语交流能力的提升、网络应用技巧的掌握等。

采取平时自主学习和阶段性组织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全面提升管理队伍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英语交流、网络应用等基本工作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国际化发展。

(2)岗位责任制和绩效管理相统一,强化执行力和责任意识 优质高效的管理队伍是大学推进国际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为了保证学校管理工作的朝着高质量、高效率迈进,我们首先必须在工作中引入岗位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是指根据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和业务特点,明确规定其职责、权限,并按照规定的工作标准进行考核及奖惩而建立起来的制度[6]。实行岗位责任制,有助于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加强责任意识。在此基础上,为了加快工作由“做完”向“做好”的转变,真正使得大学的各项工作达到国际化水准,我们需要在岗位责任制的基础上引入绩效管理,引导和促进学校管理人员用更加投入的工作态度,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进一步强化执行力[7]。

服务高质量和工作高效率是学校管理水平向国际化水准迈进的基本要求。以岗位责任制来加强管理队伍的责任意识、以绩效管理来强化各项工作的执行力度,追求质量和效率并举,将有助于塑造一支专业和敬业的管理队伍。

(3)事务性工作和人本思维相融合,拓宽国际视野,推进文化管理 大学的灵魂是“学术追求”,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服务”和对服务对象“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尊重。我们的大学要推进国际化,最重要的问题是要以人为本,加强文化建设。学校管理工作首先要定位于服务,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要为教师学生服务,要在校园中形成崇尚学术、尊重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氛围。其次,作为学校管理人员,必须加强自身素养、拓宽国际视野,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学者提供人性化服务,营造宽松舒适的科研教学环境。

加强管理队伍的文化素养,拓宽国际视野,在事务性工作中融入人本思维,强调“数字化工作、人性化服务”[8],对于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推进文化管理,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构建自由、开放的国际化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4)自我发展方向和学校战略目标相一致,加强主观能动性,促进管理上水平 学校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人。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状况和工作态度决定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在工作中投入的程度。如果能够把工作人员内在要求和学校体制机制的外在激励结合起来,就能促使学校管理队伍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风貌[9]。首先,学校要在总体战略目标的框架下,制定适应于管理队伍未来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强调竞争的同时,给予管理人员相应的稳定性、归属感和上升空间;其次,作为管理人员本身来说,也要积极调整自身的定位和人生规划,努力使得自身发展方向和学校战略目标相一致,将个人要求进步的内在动力在学校整体发展大目标下转化为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得管理工作水平跨上新台阶。

四、结束语

在大学国际化对学校管理队伍提出了全方位需求的态势下,管理队伍需要全面提升基本技能、服务理念和文化管理三个方面的职业化水平。一支工作技能过硬、执行力和服务意识强、具备国际视野和良好文化素养的管理队伍,对于大学推进国际化进程,并最终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将起到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1]陈 群.亚洲大学国际化:实践进展与未来走向[J].世界教育信息,2011,(4):19-24.

[2]中国政府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2-01-23].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龚 放,赵曙明.大学国际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1987,(4):23-29.

[4]佟 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理工高教研究,2008,(5):16-19.

[5]杨叔子.科学人文交融育人创新[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24(2):15-20.

[6]卢江滨,胥东洋.我国大学国际化建设的基本认识和主要举措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10,(1):29-32.

[7]王一兵.中国大学的国际化——一杆标尺和一张路线图[J].高等教育研究,2011,(4):7-11.

[8]毕家驹,黄晓洁.中国大学国际化的挑战和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1):26-29.

[9]邱延峻.大学国际化的发展模式、演进历程与历史经验[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4-17.

猜你喜欢

职业化国际化队伍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