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针灸科普推广的思路与方法
——近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针灸科普工作概况

2013-04-07张立剑李素云

世界中医药 2013年8期
关键词:针灸学科普针灸

张立剑 李素云 刘 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思路与方法

中医针灸科普推广的思路与方法
——近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针灸科普工作概况

张立剑 李素云 刘 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近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在针灸科普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大力开展针灸科普资源数字化建设——完成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针灸馆”的建设,完成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国际交流馆”的建设,完成“历代针灸学成就多媒体展示系统”的建设,承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医针灸”科普资源项目建设;第二、举办大型针灸科普宣传活动——成功举办针灸申遗·法国巴黎科普展,承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约北京·中医针灸展”大型科普活动;第三、编撰出版优秀针灸科普读物——《图说中医针灸》《艾灸保健完全图解》《针灸史话》等。

中医针灸;科普;针灸研究所;思路;方法

1 针灸科普资源数字化建设

1.1 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针灸馆”的建设 2004年,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利用IT技术在网上构筑一座立足北京、辐射全国的“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以适应我国数字博物馆发展的需要。“针灸馆”是其中的特色展馆,被中医药管理局进行重点资助,由针灸研究所项目组承担建设。

该项目围绕“以浏览者为中心,突出针灸特色”这一建馆理念,以针灸为主题,以数字博物馆为窗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世界展示和传播古老的针灸医学,让世人更好地认识针灸,促进针灸事业发展。该馆从多个视角和专题,对传统针灸文物、史料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编排顺序以针灸的起源和发展为主线,分为“针灸史话与问对”“针灸名家名著集萃”“出土文物与专题精品”“针灸铜人与铜人图”“针灸器具与技法”“针灸教育与交流”和“针灸临床与科研”7个专题栏目[1]。表现形式以图文并茂、视频、FLASH动画形式等,突出其交互性操作,寓深奥、枯燥的针灸专业性知识于各种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中,将学术与科普、专业与艺术、知识与趣味有机结合,以满足不同层面浏览者的需求。

1.2 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国际交流馆”的建设

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国际交流馆”也是针灸研究所的项目组承担建设,它由一个横向栏目、三个纵向版块及一个专题导航系统组成。一个横向栏目为“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分“古代篇”“近代篇”“现代篇”回顾了中医药对外交流的悠久历史,展现了近、现代北京与世界各国在中医药方面的学术交流、会议、活动等有重要影响力的事件,如“丝绸之路的医药学交流”“郑和下西洋与海外中医药交流”“‘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流散海外中医典籍胶片的复制”“中坦合作治疗艾滋病”“援非医疗队——‘最受欢迎的人’” ,从而全面介绍了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和现状,展现了中外医学交流的概况和主体脉络。三个纵向版块为:“对外交流与合作机构及其外事活动”“期刊杂志的外文出版与交换”“中外医学交流简要纪事”,利用大量的历史照片和资料,再现了当时的对外交流盛况。

“国际交流馆”的设计强调在整体效果上体现时代感、国际化,在设计风格上做到美观大气,在构思上实现受众的快速定位。这一设计定位,突出体现在首页导航模式中,它采用世界地图模拟导航方式,以历史阶段、国别或地区为线索,有机地组织和展示中医药历史上的交流成果。

2011年,“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获得“世界信息峰会”大奖,这是全球互联网领域的最高奖项,通过角逐“电子健康与环境”组别,成为本届我国获得该奖项仅有的两个项目之一,“针灸馆”作为其最具有特色的展馆以及“国际交流馆”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历代针灸学成就多媒体展示系统”的建设

“历代针灸学成就多媒体展示系统”系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基金科研项目。该展示系统集针灸科普知识、刺灸技法、医疗实景展示于一体,综合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示历代针灸学成就,从针灸典藏文物和史料出发,以展示中国历代针灸学成就、普及广大民众对针灸学了解为其主要宗旨,采用中英文双语,方便国内外公众阅读和使用,有助于中医针灸的对外宣传与交流[2]。主要内容设为“历代针灸学成就”和“亲历针灸”这两个栏目。其中“历代针灸学成就”以历史朝代为序,分为“先秦两汉时期”“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代”“清代”及“近现代”6个部分,展示针灸学发展各历史时期代表性的人物、古籍善本、出土文物、针灸图谱及相关模型器具等,从而再现针灸的起源、发展到繁荣的整个脉络。“亲历针灸”栏目,注重体现它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设立了4部分内容:知识小课堂、刺灸法点播、医疗实景和考考你,以PPT、动画、视频为主,浏览者通过方便快捷的交互链接,可有选择地学习针灸知识、点播针灸操作技法及观看专家治病过程,通过“考考你”对针灸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自我测试。

1.4 “中医针灸”科普资源项目建设 “中医针灸”科普资源项目建设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2年优秀科普资源开发项目,也是本年度唯一入选的中医药类科普资源项目[3]。目前该项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负责正在开展和实施,力争为公众打造一个优秀中医针灸科普资源品牌。其建设内容有4个部分:科普系列挂图、科普活动资源包、科普视频、科普读物,注重针灸科学原理的阐释、针灸养生与保健知识的普及,旨在满足新时期下公众对中医针灸不断增长的认知需求与应用需求,使针灸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为老百姓造福。

2 针灸科普宣传活动

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近年倍受关注和重视,全国性的大型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中医中药中国行”始于2007年,通过集中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良好的疗效,使广大民众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感受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中医药更好地惠及百姓,为人民健康服务。在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中,针灸作为其中一部分得到宣传展示,但大型专门的针灸科普宣传活动近年来也举办了两次,一次是配合针灸申遗在法国举办的“中医文化与养生巴黎展”,另一次是针灸申遗成功后的“相约北京—中医针灸展”,针灸研究所作为主要承担单位负责这两次大型活动,圆满完成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 针灸申遗·法国巴黎科普展 2010年4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化部外联局、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7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组成的代表团一行共12人,赴巴黎举办“中医文化与养生巴黎展”展览。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和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官员,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法国友人和华侨华人等近200人出席开幕式[4]。本次展览主要从中医历史、诊法治法、中医养生和中医传承等4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独具特色的中医文化和养生之道,希望能够帮助对中医感兴趣的法国学者与民众更多地了解中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促进中法两国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在传统医学领域的交流与互动[5]。同时,针灸研究所的专家对热心的参观者进行了现场诊疗及健康咨询,开幕式当天就有近百名对中医感兴趣的中外人士到展览现场。如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一位法国工作人员对中医很感兴趣,患有颈椎病,希望体验针灸,扎针后,他表示感觉很好,表示要将感觉及其照片写进自己的博客,让更多人了解中医。期间,还开展了“中医传统文化与养生之道”以及“中医养生的智慧与实践”系列讲座,在容纳150人的报告厅内,两场讲座均座无虚席,演讲人以生动的语言、图文并茂的PPT、现场互动体验相结合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中医传统文化及养生方法。此外,代表团还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拜访了当地中医药界人士,就中医药在法国的发展与传播进行了交流。

2.2 “相约北京·中医针灸展”大型科普活动 201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通过“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扩大申遗成功后的宣传推广工作,2011年5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相约北京·中医针灸展”在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隆重举行[6],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等单位承办。该展览开展了专题展览、健康讲座和义诊咨询等系列活动,并邀请甘肃省大型秦腔历史剧《针灸鼻祖——皇甫谧》剧组进京汇报演出,用鲜活的历史事迹直观形象地展示了针灸的文化内涵。展览期间,以最受关注的健康问题及养生保健方法为主题,举办了经络保健、针灸保健技巧、穴位按摩技巧、针灸止痛、刮痧拔罐保健等10个专题讲座,并进行现场演示与互动,此外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和针灸医院等5家医疗机构还举行中医针灸义诊咨询活动,让广大民众了解中医治未病、健康靠自己的科学道理,亲身感受中医针灸养生保健的神奇魅力。

3 编撰出版针灸科普读物

在针灸科普读物的编撰方面,针灸研究所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实力和人才优势,编撰出版的针灸科普读物数量也较多。如《图说中医针灸》一书,配有历代精美的彩图400余幅[7],将丰富而珍贵的针灸图谱、史实图片等呈现给读者,反映了针灸学形成、发展的来龙去脉;《艾灸保健完全图解》收录了近100种常见疾病的艾灸治疗及保健处方[8],每种病都配有简明易懂的文字和直观形象的穴位详图,方便而实用;《针灸史话》一书是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面向国内外广大读者,颇受外国针灸学习者的青睐,促进了针灸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传播;另外《针灸图说》一书通俗易懂,让读者轻松领略中医针灸的奥秘,今年成为唯一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文化科普图书”的针灸科普读物[9]。此外,还出版了其它针灸科普读物,在此不一一枚举,它们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针灸起源与发展演变、原理方法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并介绍常用和有效的针灸疗法,突出针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以及在疾病治疗、预防保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4 思路与体会

通过近年来以上的中医针灸科普工作,我们对如何更好地促进针灸科普事业的发展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并从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这些思路与经验,对于为广大民众普及和传播正确的、科学的、实用的针灸知识,或许有一些帮助与启示。

4.1 兼顾学术性与科普性 我们在针灸科普工作,自始至终充分考虑广大民众的多层次性实际需求,注重学术性与科普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具体体现在:用丰富的图片、动画、视频等表现形式,弥补文字过于专业造成的阅读障碍;设计清晰的线索和民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并融入一些医家的逸闻趣事普及学术性较强的专业知识;应用多媒体编导的手法和技巧,将复杂的针灸技法进行直观形象地展示。

4.2 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采用以图释文的形式对针灸学知识进行介绍.例如在《针灸史话》一书中,在讲述“针砭灸的发源地”时,我们先以文字简要论述它们在地理空间上的不同发源地,然后配上《素问》原文的古代善本书影,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还特别制作了一幅“针砭灸起源地的方位图”,以加深读者的印象[10]。

4.3 重视原创,科学严谨 在工作中,我们重视原创资料的收集,发掘一些以往没有被发现的、或者没有收集到的新材料。为此,我们多次到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例如在苏州考察期间,收集了民国时期针灸名家承淡安先生的很多老照片、手迹以及早年的证件,这些珍贵资料充实到内容中,使之更加新颖和丰富。另外,我们对一些已有的内容,也进行了考证和研究,以保证其科学和严谨。

4.4 尊重版权,注明出处 这一点在科普工作中是往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我们在这方面给予了重视。尊重所用资料的版权,对于涉及其他文本或学者的观点,作出了说明和标明出处,从而使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应有尊重。

综上,我们在针灸科普方面承担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从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一路走来,我们收集的资源不断丰富,创作的能力不断提高,科普手段融入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我们汲取了教训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当然,也仍存在不足之处,希冀广大读者和同仁给我们提出意见和建议。

[1]张立剑,李素云,冉升起,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针灸学传播发展[J].针刺研究,2008,33(3):196.

[2]徐文斌,张立剑,李素云,等.“历代针灸学成就多媒体展示系统”的构建思路[J].针刺研究,2007,32(4):274-275.

[3]中国科协科普部.关于公布2012年优秀科普资源开发项目入选项目的通知[Z].2012-06-20.

[4]徐红霞.巴黎举办中医文化与养生展近200人出席开幕式[N/OL].中国新闻网.2010-04-27. www.chinanews.com/jk/news/2010/04-27/2248438.shtml.

[5]杨建宇.中医文化技惊巴黎[J].光明中医,2010,25(7):1149.

[6]岗卫娟.“相约北京——中医针灸展”在京隆重举行[J].中国针灸,2011,31(6):558.

[7]黄龙祥,黄幼民.图说中医针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4-68.

[8]吴中朝,王彤.艾灸保健完全图解[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3-42.

[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公布首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文化科普图书推荐名单的通知[Z].2012-06-13.

[10]张立剑.针灸史话[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3.

(2012-11-07收稿)

Ideas and M ethods on Popularization of Acupuncture

Zhang Lijian,Li Suyun,Liu Bing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During recentyears,significantprogress in spreading acupuncture knowledge has beenmade by the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These contributions include:1)Developing digitalized platforms of popularization science of acupuncture:Acupuncture part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part of Beijing Chinese Medicine Digital Museum were established,multimedia display system ofacupuncture achievements in differentdynastieswas completed,the projectof creation of popularization science of acupuncture knowledge supported by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undertaken;2)Holding events onmaking acupuncture popularization,such as exhibition in Paris for China′s acupuncture being candidate to the listofWorl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and exhibition on“Meet in Beijing”activity promoted by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3)Publishing popularization science of acupuncture books like Illustrated Acupuncture,Moxibustion for Healthcare,Historical Narratives of Acu-moxibustion,et al.

Acupuncture;Popularization science;Institute of acupuncture;Thoughts;Methods

10.3969/j.issn.1673-7202.2013.08.036针灸是中国原创医学科学,也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既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又包含丰富的医疗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医疗保健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医疗模式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针灸日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与关注,它以“绿色疗法”的特点,不仅在慢性病的防治中显示出较大优势,对于公众养生、保健、减肥、美容、戒烟、戒毒等,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医针灸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今天,世界范围内渴望了解它的人越来越多,如何更好地进行针灸知识的科学普及与传播,是需要认真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针灸科普的思路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猜你喜欢

针灸学科普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科普达人养成记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高职高专针灸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针灸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