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外感病中体质与六淫的从化关系

2013-04-07陈滨柱

世界中医药 2013年8期
关键词:邪气温病外感

陈滨柱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人民医院,潮安,515699)

外感疾病是一类四时可患、老幼皆罹的常见病、多发病,它包括了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对其病因的认识,从古代的气象因素扩展到现代的理化因素,从理化因素又渐进到当今的生物免疫因素,这无疑是一大飞跃,但终究离不开“气”的范畴,即“六淫邪气”。所谓“六淫”,除了六气之太过外,也泛指存在于大自然的空气、地面、水源以至所有物体中的各类病原微生物,是一种眼所难见,体所难察的超微气体,亦即明代医家吴又可所称“戾气”之类。这些邪气于自然界中既可单质存在,单一伤人,如疟邪、疫疠邪气;也可合邪存在,合邪伤人,如风寒、风湿邪气[1]。但进入人体后,由于邪气毒性和人体体质的相互作用,内外合邪,邪正博弈,而转化为各种致病邪气,如风邪入里常可转为风寒或风热等病邪。

中医学认为,体质系指禀受于先天、定型于后天的个体,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上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由于这种固有的特性,贯穿于每一个体在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之中,所以不同个体体质在发病之前就已经存在某种不同体质状态,这就是形成某些类型疾病的发病基础和从化的背景。《灵枢·寿夭刚柔篇》曰:“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正是由于个体体质有阴有阳,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决定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某些疾病的倾向性[2]。在外感病之中,六淫所发生疾病类型无不与个体体质息息相关,如阳盛阴虚之体易感阳邪而成为温热之病;阴盛阳虚之人易伤阴邪而成为寒湿之病。这种体质因素与邪气性质相应的特点,谓之“同气相应(或相求)”。在中医学中,病情性质顺从不同的个体体质而变化者,称之为“从化”。六淫之邪其所以能够侵袭人体,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被这种具有特异性的病原体所感染,并表现出特定的症候群。由于人的体质与六淫的性质都具有阴阳不同的两种属性,故邪正抗争所形成的证候类型亦当有异。临床常见有三种类型。

1 邪从质化

因为人的体质大致都有偏阳与偏阴的不同属性,所以当不同性质的邪气进入了人体之后,大都被从化为与体质同性的各种相应病邪[3]。风邪,在偏阳质之人中多从化为风热病邪,临床每见风温病证,在偏阴质之体中,多从化为风寒湿病邪,临床每见风寒湿病证;暑邪,在偏阳质之人中,多从化为暑热病邪,临床每见暑温病证,在偏阴质之体中,多从化为暑湿病邪,临床每见阴暑病证;湿邪,在偏阳质之人中多从化为湿热病邪,临床每见湿温病证,在偏阴质之体中,多从化为寒湿病邪,临床每见寒湿病证;燥邪,在偏阳质之体,多从化为燥热病邪,临床每见温燥病证,在偏阴质之体中,多从化为寒燥病邪,临床每见凉燥病证;寒邪,在偏阳质之人中,多从化为寒包火之邪,临床每见表寒里热病证,在偏阴质之体中,多从化为风寒病邪,临床每见伤寒病证。疠气,在偏阳质之人中,多从化为火毒病邪,临床每见温疫病证,在偏阴质之体中,多从化为秽毒病邪,临床每见寒疫病证。正如章虚谷在《外感温热篇》注中所曰:“六气之邪,有阴阳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之阴阳强弱变化为病。”也就是说,体质因素基本决定病邪的性质和证候类型[4]。如阳盛之躯不论所感之邪或阴或阳,常可从阳而化为热证;阴盛之体不论所伤之邪属阴属阳,每多从阴而化为寒证。并且阳盛则易感阳之邪,阴邪伤之亦热化;阴盛则易感阴之邪,阳邪袭之亦寒化。

2 质从邪化

通常体质既是相对稳定的,但有时又是动态可变的。如在外感病程中,由于疫疠流行,骤感暴戾,邪气亢盛,或病毒殊异,强烈的致病因素可以在正不胜邪的短时之内,迅速改变某些个体的体质状态,起初常致机体的寒热虚实与气血津液等状态发生转化,最终才逐渐改变体质的阴阳属性。在临床之中,最常见有以下3种类型:1)邪亢则从火化,不论何质何邪均可从阳化火,如疫疠毒气之病皆属此类[5]。早在晋唐时代《外台秘要》就引录《小品方》说:“天行温疫是毒病之气。”至金元医家刘河间也认为:“阴毒、阳毒,皆为阳热亢极之症。”故之所论:“六淫皆从火化。”2)伏邪化温,逾时而发,即晋代王叔和引申《内经》伏寒化温说,认为“冬寒内伏,至春夏发为温病、暑病[6]”。3)邪郁则可化热、化火,耗伤气阴,犹伤寒少阴热化之证,是寒邪入里郁而化热,致阴虚火旺者[7];温病湿热之证亦然,湿热久郁,化燥入血伤精之证,或瘥复期气液两虚之证[8]。因此,质从邪化的病理转变,只在某一特定阶段才较显现,如暴病伤元、阳气剧脱、阳损及阴之时,或邪热久羁、真阴耗竭、阴损及阳之候,甚至邪盛正衰、正不敌邪、阴阳离决之倾,方见阴阳气血盛衰之更变[9]。

3 质邪从化

因为个体体质常有偏阳质的与偏阴质之异,而六淫之邪也有阴阳之属。故邪正若在势均力敌之下相逢,两者的从化之后,常可导致病证的转化,而病证的转化必然会引起病性的改变[10]。因此在外感病质邪从化,寒热错杂之证中,大致可以总结为如下3种基本证型。

3.1 质异邪异证相异 不同质的个体,对于不同质的病邪都具有其易感性和多发性,并且表现出不同性质的证候类型[11]。一般来说,质邪俱同证加深,质邪相异证相化。阳盛阴虚者,若感之风、燥之邪,大多从化为风热或温燥之证;若伤之寒、湿之邪,则常可从化为寒包火或湿热之证。而阴盛阳虚者,若感之风、燥之邪,大多从化为风寒或凉燥之证;若伤之寒、湿之邪,则常可从化为伤寒或寒湿之证。然而,阴虚阳盛者,感之寒湿之邪,或寒湿之体,伤之温热之邪,则多酿成水火相搏,胶着难解之湿热病理状态。此即明代医家汪廷珍所称:“半阴半阳”“黏腻淹滞”之证。所以体质的差异与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伤寒与温病其实也就是不同体质类型对于不同病邪所作出的不同反应而已[12]。

3.2 质异邪同证亦异 而相同的病邪,对于不同的个体,也可以表现出不同性质的证候类型[13]。感于湿热之邪,阳盛之体则易热化而形成热重于湿之胃湿证;阴盛之人则易寒化而形成湿重于热之脾湿证。正如叶天士《温热论》所指出:“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医宗金鉴·卷三十六》又说:“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这里的“形脏”,即指体质因素而言。也就是说,感邪虽同,但由于体质阴阳虚实之不同,故出现的证候也可以是错综复杂的。又如湿热之证,既有三焦之别,又有热重湿轻、湿重热轻和湿热并重之不同;寒湿之证,也有表里不同,三阴之异。

3.3 质近邪同证相似 若所感之邪相同,体质类型相近者,则临床所表现的证候也相似[14]。属偏阳质者,同伤于暑,均可见到暑温的证候;属偏阴质者,同伤于暑,亦均可见到暑湿的证候。但因其正气的强弱,往往决定发病与否,而证候之轻重及传变之趋势,则决定于体质的阴阳盛衰。表证的发热与否,决定于卫气的强弱;气分证的发热与否,则决定于胃阳的盛衰。

4 小结

在外感病之中,由于不同性质的邪气进入不同体质的个体,在某种条件影响之下,可以转化为不同性质的病邪,而不同病邪之致病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病症,不同的病症则分属于不同的证型。一般来说,病邪是致病的重要因素,病证是病因与病机综合反映的结果,病类则是不同病性的归属。由于体质是形成证的重要基础,故证常为体质状态所转变。因此证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伴随病情的改变而转化;所以体质不但影响到疾病的发生,而且决定着所发生疾病的性质以及从化的倾向。正如叶天士在《临床指南医案》中指出:“六气伤人,因人而化。阴虚者火旺,邪归营分为多;阳虚者湿胜,邪伤气分为多。”外感六淫之邪,就是这样随着个体体质所偏而倾斜转化。其所形成病证,既可从阳而化,如温病卫气营血之传变;亦可从阴而化,如伤寒六经之传变;甚至半阴半阳,如湿温病三焦之传变。但也有不少正强邪弱之人,自始至终没有变化,如体质平和者。只有正气虚弱之人,适逢某些特异致病因素,才会出现“六淫皆从火化”。

体质系个体生命过程中,由先天禀赋与后天充养所获得的有机整体。因此,先天所赋的个体阴阳性态与生理特征等烙印,通常是不可逆的,即使一时之变,仅是表象之变,本质难变;而由后天所化生的气血津液较容易发生演变,并且才具有可变性与可调性。所以在外感病程之中,体质与六淫的从化关系,往往表现在寒热虚实之证;而寒热虚实之证,多由阴阳失调与邪正盛衰所呈的病理变化。寒热虚实错杂的变化,常常取决于气血津液的不同状态;而气血津液的紊乱失调,无不与脏腑阴阳的盛衰息息相关;而阴阳状态的平衡,才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不但贯穿整个外感病的全程,而且决定邪正盛衰的一切病理变化[15]。诚如《黄帝内经》所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1]彭胜权.温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6-48.

[2]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3-196.

[3]杨进.温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38.

[4]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72-86.

[5]杨进.新编温病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29-118.

[6]万友生.寒温统一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3-13.

[7]梅国强.伤寒论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42.

[8]沈庆法.温病学说之研究[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1-42.

[9]陶汉华.中医病因病机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259-283.

[10]王琦.王琦临床医学丛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39-441.

[11]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4-436.

[12]陈滨柱.寒温合论,相得益彰[J].江西中医药,2006,37(6):7 -8.

[13]李其忠.中医基础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139-148.

[14]王新陆.中医疾病预测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9-84.

[15]王洪图.《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57-211.

猜你喜欢

邪气温病外感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幸福来自感动
别轻易拔罐刮痧
桑菊饮治猪外感咳嗽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