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奶牛蹄病的发生及护理

2013-04-07李继彩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斗南街道办事处650500

山东畜牧兽医 2013年6期
关键词:蹄底修蹄蹄病

李继彩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斗南街道办事处 650500)

李小丽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畜牧兽医站)

奶牛蹄病的发生及护理

李继彩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斗南街道办事处 650500)

李小丽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畜牧兽医站)

牧场奶牛蹄病发生率高,严重影响产奶量,应引起足够重视。奶牛在饲养过程中难免会有奶牛肢蹄病的发生,想要解决这类问题重要任务是维持牛蹄的健康,需要有专门的预防性保护蹄的措施。

1 注意发现蹄病

通过观察奶牛行动对蹄病进行判定,正常情况下站立及行走正常,四蹄起落有致;微度牛蹄病,站立时脊背平直,但行走时脊背拱起,步伐稍有异常;轻度牛蹄病,站立及行走时脊背拱起,一条或几条腿行走时步伐变小;中度牛蹄病,站立及行走时脊背均拱起,喜欢用使用一条或几条腿,但仍能支撑住身体;重度牛蹄病,脊背拱起,拒绝用某一条腿支撑重量。可能在躺下后拒绝站立起来或很难站立起来。

2 发生原因

2.1 日粮组成不合理 如果饲喂过多的精料会对瘤胃产生负面影响,瘤胃内会产出氨气,导致瘤胃酸度过高,形成瘤胃酸中毒,当pH值低于5.5时会导致蹄叶炎的发生。其次日粮中的钙磷比例是否平衡也很重要。每100kg体重需要钙的维持量为6g、磷4.5g,每挤出1L奶需要排泄钙4.5g、磷3g。

2.2 环境因素 牛蹄经常在牛粪中运动,粪污在趾间滞留,经过发酵后,螺旋体和坏死杆菌将趾间真皮腐蚀,导致趾间疣性皮炎的发生,随后继发跛行。

2.3 遗传因素 一些蹄变形,如螺旋蹄、长宽蹄、卧蹄表现蹄底负重面不平衡,趾间隙过大,趾角度过大或过小(正常趾角度为45°左右),运动出现异常,这些都与遗传有关。

2.4 疾病引发 如果奶牛分娩后长时间胎衣不下、处理不及时、子宫内产生絮状物导致子宫内革兰氏阴性细菌大量分解释放内毒素作用于蹄底真皮,导致蹄部微循环障碍,发生蹄底溃疡或者蹄底损伤,从而引起跛行。

3 蹄病症状

3.1 蹄变形 是蹄角质的形态发生了改变。高产奶牛发病率高。根据蹄部变形的特点,将其分为长蹄、宽蹄和翻卷蹄。长蹄,即蹄角质向前过度伸延,超过了正常长度。宽蹄,即蹄角质的宽度和长度都超过了正常范围,外观宽大,俗称“大脚板”。翻卷蹄分两种情况,一是蹄尖部细长向上翻卷;二是蹄外侧角质翻卷为蹄底,使蹄底部负重不均匀。

3.2 腐蹄病 从蹄间皮肤开始,蹄间皮肤呈现红肿热痛及轻度支跛炎症明显,并向四周组织漫延且蹄冠蹄球红肿发炎,继而化脓,触诊有波动感切开流出少量脓汁、恶臭且坏死组织多,时久则自溃流脓,继续漫延至腱鞘、关节骨等,此时出现全身症状,卧地不起产生褥疮后再感染,败血症而死。从蹄壳内开始,首先表现食欲下降、行动缓慢,1~2d后呈现轻度支跛,跛行加剧压扣蹄壳有痛感,于痛处作喇叭形切削角质层可流出恶臭腐败液,向四周漫延,蹄冠蹄球及蹄间红肿发炎,继续漫延,自溃,败血症而死。

4 护理

4.1 修蹄时间 确定蹄病是感染性或非感染性,消防病因。观察牛只是在何种季节蹄病问题比较严重,何时如泌乳早期或末期较易发生,找出跛足牛只所受损害的原因,消除病因。在泌乳中期150d左右进行一次维持性修蹄效果比较好。

4.2 牛蹄护理 避免感染性蹄病包括腐蹄病的伤害,应注意生物安全、修蹄、营养、卫生和足部消毒。足部卫生不容忽视,足部越脏,感染蹄病的机会越高。根据足部卫生程度,判断足浴的使用频率。影响足部卫生的因素包括牛舍清洁的频率、清洁的方式,以及牛舍内牛只的饲养密度,牛舍设计时牛粪清理区域及牛只是否要走过深厚的牛粪堆,因此在进行牛舍设计和建造时要充分考虑如上因素。

4.3 防治 (1)由卫生条件不佳引起的感染性蹄病损害可以通过蹄浴、蹄部喷洒或修蹄等方式进行治疗,同时重视奶牛的营养及饲养管理,以保证蹄部充足的矿物质元素供应。足浴中会经常出现下述问题:蹄浴频率不够;足浴地点欠佳以致不能让牛只走过蹄浴区;足浴液太脏,未能及时更换;蹄浴放置点坡度太大,牛蹄无法全面浸泡;蹄浴使用的化学药物稀释比例不正确或未完全溶解。因此在进行足浴时,应注意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选择大小适中的足浴盆,最少245cm长,65cm宽,15cm深,足浴药液在蹄浴盆4角应保持最少10cm深,使药液能充分进入趾间,同时确定牛只通过足浴后,经过的走道是清洁的,平均每200头牛经过足浴后应更换药液。化学药浴的蹄浴盆,在足浴之前要进行清洁。(2)对于非感染性肢蹄病,应更多关注牛的生活环境,包括牛舍的地面、运行场地面、待挤区地面、卧床的垫料;同时应注意牛舍的通风,保证生活环境的地面清洁,避免造成严重的蹄部磨损;非感染性肢蹄病,也可以通过适当修蹄和合理的营养及饲养管理得到预防。修蹄应了解其对整个牛群的效果是有益、普通或有害,不当修蹄会伤害牛只,检查修蹄过程中出现牛蹄是否修的太短,蹄底内侧是否修的过度,蹄的纵轴壁是否修的过度,蹄底是否修的太薄等情况,以保证修蹄的效果。修蹄不当也会增加白线病的发病率。(3)跛行严重的奶牛用青霉素普鲁卡因对局部皮下或穴位进行封闭,以控制炎症对组织的漫延,减少病情的加剧。全身用药可用水杨酸钠、乌洛托品和葡萄糖酸钙,用生理盐水稀释,根据体重适当地用药,进行静脉注射,可起到防腐、消炎、止痛和补液的效果。将奶牛放在干净、干燥的环境处护理,3~5d对患病牛进行观察、换药工作,防止二次感染。

5 结语

奶牛蹄病与饲养管理和牛舍卫生有关,故蹄护理首先加强这两方面的管理。蹄病会导致奶牛繁殖力降低,产奶量下降。一般的后肢外侧蹄负重较大,90%的外侧蹄易发生蹄病;前肢内侧负重较大,90%的前肢内侧蹄易发生蹄病。虽然奶牛蹄病常发生在后肢外侧蹄,然而在舍饲条件下,前肢蹄角质被破坏过度生长,也不可避免,因此前肢功能性修蹄不可缺少。预防是解决奶牛蹄病的根本所在。要以治疗为辅、预防为主的原则对奶牛蹄病进行控制,提高牧场的管理水平,建立一套有效的奶牛蹄部护理制度是必要的。

S858.22

B

1007-1733(2013)06-0043-02

2013–01–13)

猜你喜欢

蹄底修蹄蹄病
奶牛场变形蹄及蹄病数据分析
蹄病专题
预防蹄病 减少养殖损失
奶牛蹄部溃疡的病因探究与防治
济源市奶牛蹄病发生情况调查与分析
羊腐蹄病的治疗效果观察
规模化奶牛场蹄病的预防措施
奶牛常见蹄底和轴侧壁疾病的临床诊断及防治要点
驴蹄底棘针刺伤预防及治疗
对母猪修蹄可延长使用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