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法治疗痉挛性斜颈1例
2013-04-07金彦申鹏飞
金彦,申鹏飞
醒脑开窍法治疗痉挛性斜颈1例
金彦,申鹏飞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1)
针刺疗法;痉挛性斜颈;医案
患者,女,35岁,2011年7月16日初诊,头颈部震颤1月余。患者1个月前因情绪激动与同事发生争执,并在空调房中工作1 d。下班回家后,出现头颈部不自主的前后抽动,偶伴有左右扭转,颈肩背部酸麻疼痛,牵扯至后头部。于外院行颈椎X线摄片示生理曲度变直,头颅CT、MRI示未见明显异常,血、尿、便常规亦无异常。诊断为痉挛性斜颈,因担心副反应而拒绝肉毒素注射治疗。近日症状持续加重,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遂于我院就诊。患者头部持续性前后颤动,幅度为2.5 cm,水平活动受限,频繁眨眼,表情痛苦,双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肌张力增高伴僵硬。无肢体麻木及活动不利,颅神经查体未见异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平素思虑过度,无特殊既往史。寐差,纳可,二便尚可。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紧。西医诊断为痉挛性斜颈(前屈型)。中医诊断为颤证,证属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虚风内动。治法为醒脑开窍,通经散结,熄风止痉。主穴取印堂、上星、百会、风池,配穴取四神聪、颈肩部阿是穴、合谷、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太溪、丰隆、太冲。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长50 mm毫针刺印堂穴,刺入皮下后直立针身采用轻雀啄泻法,使患者眼球微湿润;颈肩部阿是穴采用排刺,行平补平泻法至得气;用长75 mm毫针由上星透刺百会,行捻转补法;双侧风池针向喉结,行小幅度捻转补法,至局部酸胀,并向前额及眼部放射。余穴常规操作,均行平补平泻法至得气,留针30 min。患者每日治疗1次,治疗14 d后,头部震颤幅度减为1 cm,并多于劳累、情绪激动后出现,眨眼减少,颈肩部肌肉疼痛缓解。因月经停止治疗6 d,期间病情稍有加重。后继续治疗28 d,病情稳定。1个月后,为巩固疗效又治疗14 d,治疗后患者痊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另嘱患者自行按摩双侧风池穴,并保持心情愉快,劳逸结合。
按 痉挛性斜颈是由于颈部肌肉不随意收缩引起的头颈部扭转的症候群,以胸锁乳突肌、斜方肌、颈夹肌受累多见。本病是一种少见的锥体外系疾病,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为药物、肉毒素注射、手术治疗等,短期疗效显著,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痉挛性斜颈属中医学“痉证”、“瘛疭”范畴,其病机多为营卫不和,外邪乘虚侵入,阻滞经脉,气血不通至筋脉失养,或素体阴虚,外邪引动,虚风内动,发为此病。治疗中选印堂、上星、百会穴,为醒脑开窍治疗方法中的小醒脑,起到调神、治神的作用,现广泛应用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1]。上星透百会一针两穴,既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又加强了针刺的效果。合谷、太冲为四关穴,《席弘赋》:“手连肩背痛难忍,合谷进针要太冲。”两穴相配伍,一阴一阳、一气一血,具有调和气血、通调经络、潜阳熄风之效。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穴,为一身祛风之要穴。风为百病之长,因此风池也可以祛除风之外的其他六淫之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可治疗颈肩疾病及头面部疾患。又因风池穴为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脉主一身之表证,故可以疏风散邪、清利头目。四神聪为经外奇穴,位于巅顶,前后二穴位于督脉,左右二穴旁及足太阳膀胱经,取其宁心安神之效。本病属于经筋病的范畴,且排刺法常用于经筋病的治疗[2]。《素问·调经论》:“病在筋,调之筋。”因此在背部经筋走行处排刺,针数较多,产生叠加效应;阳陵泉为筋会,主治全身之筋病,因此共奏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之效。太溪、足三里为全身保健之要穴,可以滋补肝肾阴精、化生气血。阴陵泉、丰隆相配伍,共达健脾祛湿、化痰熄风之效。
[1] 杨志新,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7,35(10):4-7.
[2] 岳增辉,袁建菱,姜京明.经筋论治脑卒中后痉挛状态及对脑脊液Glu、GABA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4,24(8):565-567.
2012-09-05
金彦(1987 - ),女,2006级硕士生
申鹏飞(1974 - ),男,主任医师,E-mail:shenpf@yahoo.com. cn
1005-0957(2013)01-0055-01
R246.6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3.0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