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配伍研究进展
2013-04-07张承舜代晓琴范亚朋
张承舜,代晓琴,范亚朋
(1.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5;
2.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5;
3.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5)
腧穴配伍研究进展
张承舜1,代晓琴2,范亚朋3
(1.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5;
2.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5;
3.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5)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腧穴配伍是指按一定原则将两个及以上的腧穴有机地组合起来,成为一个穴位配方,用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现将腧穴配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腧穴配伍方式研究
有学者考究《难经·七十五难》中的“泻南补北”法,在总结历代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其病机并按照脏、经、时辰总结配穴[1]。有学者分析《内经》的腧穴配伍组方规律,提炼出配伍思路蕴涵着阴阳学说、脏腑经络辨证及君臣佐使的指导思想[2]。另有学者阐述了《内经》中依据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病机理论、发病部位等进行针灸配穴处方的理论及运用[3]。有学者以五输穴为基础,依照五行生克关系,从补泻方面归纳总结和阐述《难经》的穴位配伍和临床应用[4]。有学者总结认为,在宋以前,针灸方主要是单穴或少量穴位成方,选穴首要选阿是穴,其次多选相应的经脉穴或五输穴,也就是以局部穴位为主,配伍相应的远端穴位;宋以后,针灸以多穴方为主,多用循经选穴和辨证选穴方法进行推导组方[5,6]。有学者归纳文献阐述了原穴的配伍规律[7],有的还提出了“俞原配穴治疗脏病”、“合募配穴治疗腑病”、“郄会配穴治疗急症”的腧穴配伍方法[8],还有学者根据古代文献归纳了接经配穴法[9],相对穴位的刺法和运用[10]。
2 腧穴配伍机理研究
有学者针刺大鼠“内关”、“公孙”配伍,运用神经示踪法发现相应运动神经元的分布和树突构筑进行研究发现,其针刺信息可在脊髓内经中间内、外侧核的神经元纤维感传至相应脊髓节段,再分别通过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形成突触联系,形成在脊髓层次的协同增效关系。同时通过两穴在脊髓内相应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纤维产生突触联系,实现对胃等内脏传入信息在脊髓和孤束核水平的调节整合作用[11]。有学者发现电针足三里等穴可以引起急性胃黏膜损伤指数、血清及组织中一氧化氮含量下降,内皮素含量回升,认为NO/ET的平衡与胃粘膜的保护机制有关。电针足三里等穴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足三里加内关加中脘对胃黏膜保护作用比足三里组、足三里加内关组、足三里加中脘组强[12]。有学者观察比较中脘配胃俞与公孙配内关针刺治疗消化性溃疡发现两组针刺后血浆NO含量显著回升,血浆内皮素(ET)含量下降[13,14]。认为这两种配伍针刺治疗消化性溃疡获效可能与NO和ET变化有关,两种不同配伍对NO及ET的影响没有差异。有学者运用诱发电位的测定方法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疼痛,选择不同的腧穴配伍方式的镇痛疗效不同[15]。不少学者运用fMRI技术观察不同穴位及配伍后激活脑功能区的差异,发现不同穴位激活的脑区不同,刺激配伍穴位与刺激单穴激活的脑区不同且不一定是简单的各自激活区域的简单叠加[16-20]。有学者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观察不同穴位组合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认为穴位与脑功能区存在特异联系[21]。在健康志愿者参与的实验也得出类似的结论[22]。已有学者运用单光子发射CT(SPECT)以中风为切入点研究不同穴位配伍的疗效[23]。有学者运用行为学和形态学方法研究电针百会和大椎两穴对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24]。蛋白印迹法,聚合酶链反应的技术也运用在配伍穴位效应的研究中[25]。
3 作用属性研究
有学者电针小白鼠阿托品模型发现内关组、足三里组、内关配足三里组及脾俞配足三里组对小鼠胃肠推进功能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内关、脾俞配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内关、脾俞、足三里三穴配伍呈拮抗效应。认为腧穴拮抗效应客观存在[26]。之后以正常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胃肠推进功能也得出相似的结果[27]。有学者用乌头碱诱发的家兔室性心律失常模型,发现内关、神门、心俞单用有显著疗效,且作用相近,合用后疗效无显著提高或下降。认为作用相似且作用强度相近的腧穴间不易出现拮抗作用,但也不一定能产生显著的协同作用[28]。有学者探求小肠俞募配穴与小肠的神经联系通路,运用荧光双标发现小肠俞-小肠组、关元-小肠组分别在L1~L4,T13~L3脊神经节内出现双标细胞,两组出现标记细胞,范围基本一致,都通过脊神经节形成直接的神经通路[29]。有学者通过观察电针内关和心俞对家兔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发现两穴配伍后对T波、ST段改善最明显,认为电针心俞和内关对急性心肌缺血有协同保护作用[30]。运用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的大鼠观察电针内关和心俞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31]。有学者研究针灸对荷瘤腹水瘤环磷酰胺(CTX)化疗小鼠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发现不同腧穴配伍针灸对荷瘤CTX化疗小鼠抗氧化系统的作用有显著差异,其中足三里加大椎加命门的配伍优于单穴和两穴的配伍,呈现协同性,足三里加命门的配伍优于足三里加大椎的配伍,并认为可能与疾病的辨证和病机有关[32]。
有学者通过观察针刺腰骶段穴位对不稳定膀胱的疗效发现肾俞和会阳两穴配伍有协同效应,会阳穴位于骶神经节段,肾俞穴位于腰神经节段,这种神经节段的不完全一致性,产生了调节效应的差异。认为肾俞加会阳可能就是体现了治疗量的增效作用,因为同时调节了支配膀胱和尿道的主要支配神经[33]。有学者观察电针对未孕和已孕临产Wistar大鼠的影响[34],发现电针三阴交穴、合谷穴可兴奋子宫平滑肌电活动, 而内关穴则抑制子宫肌电活动。
4 总 结
在研究腧穴配伍的作用机制上影像学的运用渐成热门方法,神经电生理、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先进技术也运用到研究中,使腧穴配伍机理的研究逐渐深入。但是多数研究检测指标较单一,缺乏系统深入研究以证实所观察到的现象与腧穴配伍的直接联系,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明确。腧穴配伍方式作用机制的规律以及对疾病的整体调节机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深入。
对于腧穴配伍的协同和拮抗作用近年来研究并不多。拮抗与协同的规律如何尚不明确,临床腧穴配伍运用多种多样,这些穴位的配伍作用是1+1=2、1+1<2还是1+1>2,均有待研究明确。在众多配伍处方中,主穴和配穴的区别和如何确立以及其疗效在作用效应中的权重仍缺乏行之有效的客观标准。穴位刺激是否存在副作用和反作用尚无肯定答案。中药配伍中有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配伍关系,腧穴配伍是否也有类似或相应的关系有待探讨。
[1]张载义.“泻南补北”的意义与腧穴配伍[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9):7-8.
[2]张夏毅,张天生,王海军.《内经》择穴配伍组方规律浅探[J].江苏中医药,2007,37(9):13-14.
[3]陈峰,俞中元,盛燮荪.试论《内经》腧穴配伍理论对针灸处方学的贡献[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5):655-657.
[4]杨广林.《难经》穴位配伍补泻法的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杂志,1991,10(3):48-50.
[5]黄涛.不同时期针灸方选穴规律浅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4, 20(2):1-3.
[6]罗玲,王静,唐勇,等.腧穴配伍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回顾[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2):45-46.
[7]郭闰萍.浅析原穴的配伍规律[J].黑龙江中医药杂志,2004,33(6):38-39.
[8]徐晓红,郑鹏,王富春.再论俞原穴及其配伍方法[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4,20(4):16-17.
[9]张鸥.浅谈接经配穴及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学杂志,2001,7(6):77-78.
[10]杨志新.相对穴位的临床应用[J].光明中医,2001,16(6):34.
[11]林锓武,陈以国.内关、公孙协同作用的神经解剖学研究[J].中国针灸,2000,20(2):95-98.
[12] 冀来喜,燕平,郝重耀,等.腧穴组方对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膜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7):467-470.
[13]罗海鸥,唐勇,蒲艺,等.不同穴位配伍针刺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浆一氧化氮的影响[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1):16-17.
[14]罗海鸥,唐勇,蒲艺,等.不同穴位配伍针刺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J].新中医,2003,35(5):51-52.
[15]张露芬,刘建桥,邓建铭,等.针刺不同穴组对胫后神经SEPs痛成分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3,23(7):402-404.
[16]邹燕齐,黄泳,赖新生,等.外关穴配伍支沟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激活脑区的fMRI比较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31(6):44-47.
[17]赖新生,苏沛珠,黄泳,等.针刺外关穴与外关配伍非穴的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J].天津中医药,2009,26(2):113-115.
[18]赖新生,彭玲梅,黄泳,等.针刺外关穴与外关配伍支沟穴的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31(5):9-11.
[19]黄泳,李天乐,赖新生,等.针刺外关与外关配伍阳陵泉穴的脑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6):527-531.
[20]黄泳,黄璐,赖新生,等.针刺阳陵泉和非穴的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564-566.
[21]张向宇,高硕,赵建国,等.不同穴位组合对脑梗死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PET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1):26-30.
[22] 邵广瑞,闫镔,柳澄,等.针刺委中穴与足三里穴PET/CT脑功能显像研究[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6,26(1),54-56.
[23]吴志强,杨卓欣,于海波,等.针刺治疗中风常用穴位组合的SPECT显像比较研究[J].世界中医药,2007,2(4):230-232.
[24]段小东,余茜,覃波,等.电针百会和大椎穴两穴对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缺血侧海马CA3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J].中华物理学与康复杂志,2010,32(8):561-565.
[25]Yeong-Gon Choi,Jae-Hyun Park,Sabina Lim.Acupunctureinhibits ferric iron deposition and ferritin-heavy chain reduction in an MPTP-induced parkinsonism model[J].Neuroscience Letters,2009,(450):92-96.
[26]徐放明,陈日新.腧穴配伍拮抗效应的实验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1999,18(5):38.
[27]徐放明,陈日新.腧穴拮抗效应的实验研究——电针对正常小鼠胃肠推进功能的影响[J].天津中医,2002,19(3):28-29.
[28]李学惠.“内关”“神门”“心俞”间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12):819-821.
[29]童晨光,衣华强,谷世喆,等.小肠俞募穴与小肠特异性联系通路的荧光双标法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1):41-43.
[30]李梦,胡玲,高忻洙,等.电针内关和心俞对家兔急性心肌缺血的协同保护作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6):30-32.
[31]李梦,胡玲,蔡荣林,等.电针内关、心俞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率变异性的协同作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1):12-15.
[32] 查炜,尚明华,孙亦农,等.不同配穴针灸对荷瘤CTX化疗小鼠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5):312-314.
[33]陈跃来,岑珏,侯文光,等.腰骶段穴位对不稳定膀胱调节的穴位特异性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12):6-8.
[34]刘俊岭,陈淑萍,高永辉.电针不同穴位对子宫肌电活动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7,32(4):237-242.
R245.9
A
1004-2814(2013)02-147-03
201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