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疗陈旧性软组织损伤82例
2013-04-07王强
王 强
(重庆市北碚区第二人民医院,重庆 400712)
综合治疗陈旧性软组织损伤82例
王 强
(重庆市北碚区第二人民医院,重庆 400712)
目的:观察电针、刺血拔罐、中药熏洗综合治疗陈旧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用电针、拔罐、中药熏洗综合治疗。结果:痊愈61例,好转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90%。结论:电针、刺血拔罐、中药熏洗综合方法治疗陈旧性软组织损伤有显著疗效。
陈旧性软组织损伤;电针;刺血拔罐;中药熏洗
软组织损伤是指各种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以及风寒湿邪侵袭等原因造成人体皮肤、皮下浅深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滑膜囊、椎间盘、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的病理损害,称为软组织损伤。陈旧性软组织损伤为急性损伤后超过2周以上未愈,遗留患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2001至2011年,笔者采用电针、刺血拔罐、中药熏洗综合治疗陈旧性软组织损伤82例疗效较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2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男45例,女37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1岁,平均47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5年,平均为1.6年;肩关节9例,肘关节8例,腕关节11例,腰部23例,膝关节10例,踝关节21例。均经摄X片排除骨折及脱位。
2 治疗方法
电针疗法:选相应患部穴位及阿是穴。各穴用30号一次性毫针,局部常规消毒,刺入得气后用G6805型电针仪电极连接腧穴2~3对,用连续波,电流强度以肌肉出现跳动且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同时用TDP灯照射患部,留针20~3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两个疗程间休息2天。
刺血拔罐:根据患部选择合适体位,先找到患部最明显压痛点,用油笔做好记号,皮肤严格消毒,用消毒后的三棱针在记号部中心及四周快速点刺5~8针,深度以见血为度。然后以适宜大小抽气罐以记号部位中心拔罐,时间3~5min,根据患者体质出血量控制在5~15mL,起罐后用消毒纱布擦干血迹,再用碘伏消毒,每3天1次。
中药熏洗:制川乌、制草乌、二筋草各20g,花椒、艾叶、防风、刘寄奴、透骨草、海桐皮、附子、干姜、延胡索15g。上肢加桑枝、羌活,腰部加杜仲,下肢加牛膝。诸药混合均匀放入不锈钢盆中,先以没过药面清水浸泡20min,然后加水至1500mL左右,武火煎沸15~20min离火,四肢部熏洗开始温度高时以热气熏患部,待药液变温后将四肢关节浸泡其中至水温降至正常,肩部与腰部用药液做湿热敷,具体以毛巾浸入中药液中,拧到以毛巾不滴水为度,覆以患部,以两张毛巾交替使用,变凉后换毛巾。也可用熏蒸床治疗,暴露患部后,温度调至40~50℃,熏蒸0.5h,每天1~2次,1剂药用3天。用药5~6剂后统计疗效。
3种疗法以电针治疗疗程为标准,22天后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
痊愈:患部症状、体征消失,活动正常,恢复原正常工作。有效:患部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活动情况明显改善,但劳累及天气变化时部分症状有所加重。无效:患部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4 治疗结果
痊愈61例,占74.39%;好转16例,占19.51%;无效5例,占6.09%;总有效率93.90%。
5 典型病例
石某,男,36岁。因搬重物致腰部扭伤,自用云南白药气雾剂后第3天疼痛缓解,两个月来稍久站久坐或搬重物后腰部疼痛加重,腰部僵硬,不能俯仰,无下肢疼痛。摄腰椎片示未见明显骨质异常改变。用电针、刺血拔罐、中药熏洗治疗。电针5次、刺血拔罐2次,服2剂中药熏洗后疼痛明显减轻,稍感腰部酸胀,治疗期间照常从事原工作,治疗10次后诸症消失,腰部活动自如,随访1年未见复发。
6 讨 论
陈旧性软组织损伤属中医“伤筋”范畴,由急性软组织损伤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迁延日久而成。病因病机主要是外伤致局部气血阻滞,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电针治疗是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电刺激能提高机体痛阈值,故能提高疗效。刺血拔罐可以直接激发机体的凝血系统,在经过凝血及抗凝的正负反馈过程和酶反应之后,重新达到新的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状态。由于类组织胺物质的产生刺激作用,可增强其功能活动,提高机体免疫力。另外,刺络拔罐时,由于血液的排出,能改善损伤处软组织微循环障碍,缓解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血流,清除病损处的代谢障碍,从而改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同时负压和刺络产生的机械刺激通过反射途径传 到中抠神经系统,发挥其对神经体液、精神活动的调节,促使有害有毒物质的排出[1]。中药熏洗用制川乌、制草乌、二筋草、花椒、艾叶、防风、刘寄奴、透骨草、海桐皮、附子、干姜、延胡索有祛风除湿、温经通络、活血祛瘀、消肿散寒止痛之效,加之各部位引经之药,直达病所,并通过蒸汽热敷,可使局部汗孔舒张,毛细血管网开放而祛邪外出,通利关节。改善局部微循环,减轻患部炎症反应,激发肌体的调节功能,促进功能恢复而达到短期治愈目的。几种方法合用,效果更好。
[1]张京峰,孙国胜.孙六合教授应用刺血拔罐疗法的临证探微[J].中医药学刊,2005,23(9):1570.
R255.686
B
1004-2814(2013)02-090-02
201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