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永华主任医师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传承及运用

2013-04-07李贞朱博畅孟庆越单永华

上海针灸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泻法针法手法

李贞,朱博畅,孟庆越,单永华

(1.上海市田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233;2.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3.中国人民解放军73901部队卫生队,上海 200439)

单永华主任医师,从医近 50载,曾先后师从查少农、秦德铨、肖少卿等针灸名家学习针术,又于80年代在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进修,跟随华延龄、孙吉山老师研习传统针法,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操作方法。本人跟师多年,收益良多,现将老师经验和学习心得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1 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沿革简述

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是在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基础上发展的复式针刺手法,由徐疾、提插、九六、捻转、呼吸、开阖等手法组合而成。早在《素问·针解》就有:“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的论述。《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给后世针刺补泻手法奠定了基础。其后,金代窦汉卿《针经指南》载有取热感、凉感的针法。《标幽赋》则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的关于热补凉泻手法的论述。

《金针赋》首先提出“烧山火”、“透天凉”的名称,《金针赋》:“一曰烧山火,治疗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金针赋》中烧山火手法,分三部(天、人、地)进行操作,每部紧按慢提,待针下热至后出针,并急按针孔。透天凉手法,分三部(天、人、地)进行操作,每部紧提慢按,同时配合捻转泻法,待针下凉至后出针,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穴。其后《针灸聚英》、《针灸问对》、《医学入门》等书均有载述,代有发展,虽略有不同,但其基本原则都遵循《金针赋》。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1]在继承前人针法的基础上对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进行了总结,“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拈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法再施也”。“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近代著名针灸学家陆瘦燕对传统针法多有研究,形成陆氏针法流派,为针灸界所首肯。《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2]记载“烧山火手法,以徐疾、提插、九六、开阖四法的补法为主,配合捻转法的补法组成。操作程序是先进针至天部(腧穴深度上 1/3处),慢提紧按九次,按时针左转;次进至人部(腧穴深度中 1/3处)提插、捻转如前数;再进至地部(腧穴的深度下1/3处),施术同前;然后从地部一次退至天部这样为一度。反复三度,倘热至,出针揉闭孔穴。如无热感,可反复再施,直至热至。透天凉手法,以徐疾、提插、九六、开阖四法的泻法为主,配合捻转法的泻法组成。操作程序是先进针至地部,在该部紧提慢按六次,提针时右转,次退针至人部,同前提插、捻转六次,再退至天部,亦同前方施术。这样一进三退,称为一度。操作三度,若凉生,则可出针,出针前摇大其孔,不闭其穴。如无凉感,应反复再施,直至凉生。”

2 单永华老师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传承运用

2.1 热补针法和凉泻针法(适用于体针)

2.1.1 热补针法操作

凡用针时,左手食指紧按穴位,右手持针刺入至所需深度(天部),待得气后,稍停针,使卫气聚于针下,将力量运于指端,疾速将针一次插入所需深度,至针下沉紧,慢慢提至天部,稍停,再疾速将针紧按至地部。如此慢提紧按数次,倘热生,出针,疾闭其穴。感觉迟钝者,同时配合震刮术,拇指向下刮针柄半分钟,再施前法。

2.1.2 凉泻针法操作

进针同上,右手持针将力量运于指端,将针慢慢插入所需深度(地部),待针下得气后,紧守其气,疾速将针提至天部,稍停,再慢慢轻插至地部,如此连续疾提慢按,先深后浅,摇动针身引伸其气外出,待有凉感出针,不闭其穴。感觉迟钝者,可配合震刮术,拇指向上刮针柄约半分钟,再施前法。

2.2 进插法和抽提法(适用于头皮针)

2.2.1 进插法操作

用0.25 mm×25 mm毫针斜刺进针,将针一次插入所需深度,待针下得气后,凝神守气片刻,然后术者以拇食指紧捏针柄,将力量运于指端,用爆发力向内疾速进插(似进非进,不超过 2.5 mm),稍停,至针下沉紧后缓慢提至原处。如此紧按(进)慢提数次,至热生。感觉迟钝者,同时配合震刮术,拇指向下刮针柄约半分钟,再施前法。起针时缓缓出针,疾闭其穴。

2.2.2 抽提法操作

用0.25 mm×25 mm毫针斜刺进针,将针慢慢插入所需深度,待针下得气后,紧守其气,凝神守气片刻,然后术者以拇食指紧捏针柄,将力量运于指端,用爆发力向外疾速抽提(似提非提,不超过 2.5 mm),稍停,再缓慢将针体轻插至原处,如此连续疾提慢按,先深后浅,摇动针身引伸其气外出,待凉感出现。感觉迟钝者,可配合震刮术,拇指向上刮针柄约半分钟,再施前法。起针时疾出针,不闭其穴。

2.3 手法心得

2.3.1 得气为先

金代窦汉卿《标幽赋》:“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速效,气迟至不治。”意思是说,施行针刺必须得气,易得气者,疗效比较迅速,不易得气者,疗效不显著。针刺始,即当屏息凝神,手如握虎。下针时,必对腧穴定位了然于胸。进针以后,更需悉心体会针下感应。

2.3.2 守气为要

《素问·宝命全形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灵枢·小针解》:“上守机者,知守气也。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只有守住针下之气,才能在此基础上施以不同手法,使针刺对机体继续发生作用。单老师认为,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针刺过程中,守住针下之气,以致经气深聚,保持强烈针感至关重要,可以说是手法成败的先决条件。

2.3.3 治神为本

《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均特别强调医患互动。医生做到“必一其神,会志在针”,患者做到精神专一,细心体会针感,才能“意之所至,气亦至焉”。

2.3.4 穴性分明

在运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过程中,必须在辨证基础上,根据腧穴性质不同,合理选取,才能增加手法的成功率。如手三里、足三里属于多气多血的手足阳明经,气海属任脉,能调补元气,关元为小肠募穴,是人身元气之根,三焦之气所出之所,在这些穴位上就比较适合进行烧山火的手法。而丰隆、血海、太冲等穴性偏于泻的穴位,应用透天凉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

3 病例介绍

3.1 焦虑症

患者,男,70岁,美籍华人,2011年9月18日初诊。患者于1年前突然遭遇车祸,致三根肋骨骨折,无奈离开工作岗位,情绪低落,记忆力下降,食欲不振,失眠,腿部发麻,体重骤减。在美曾多处就医,终日与药为伴,郁郁寡欢,焦虑不安。经朋友介绍,遂至单老师处就诊。观其精神萎靡,舌苔白腻垢厚,脉沉而滑。证属气机不利,痰瘀中阻。治以涤痰化浊、理气解郁。头针取额中线、额旁1线;体针取印堂、合谷、太冲、丰隆、公孙。头针常规消毒后,额中线采用齐刺,施抽提法。体针丰隆、公孙行凉泻手法,其余施平补平泻法。翌日复诊,喜形于色,告之昨日针后打的回家,与司机交谈甚欢,半年来从未有过。查其舌面厚秽明显改善,仍施前法。每星期针刺3次。治疗2个月,诸症悉减,舌苔亦如常人。继续巩固治疗1个月,病家欲去旅游,停止治疗。

3.2 厌食症

患者,女,22岁,学生,2010年10月23日初诊。患者因异地读书,远离亲人,便以吃食物作为排遣。后因体重迅速增加不敢进食,就以蔬菜水果为伴,渐至食欲全无,精神抑郁,烦躁易怒,口苦便秘,夜寐不安,现休学在家。经多方治疗及心理咨询亦无大效,遂来针灸科求治。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质绛红,苔微腻,脉弦细。证属肝郁犯胃,升降失调。治以解郁理气、斡旋中焦。头针取顶中线、额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体针取中脘、间使、手三里、足三里、行间。头针常规消毒后,额中线采用傍针刺,施抽提法。体针先刺手、足三里行热补法,以鼓舞正气;中脘行平补平泻法以燮理中焦;间使、行间行平补平泻法以理气解郁。留针30 min。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经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心情渐渐舒畅,饮食逐渐恢复正常。

[1]奚永江,司徒铃.针法灸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1.

[2]吴绍德,王佐良.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111-112.

猜你喜欢

泻法针法手法
层递手法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太阳穴
以基因芯片探究针刺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