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温通温补调节血管壁稳态失衡思路
2013-04-07嵇明月王玲玲姜劲峰周小云张会芳
嵇明月,王玲玲,姜劲峰,周小云,张会芳
艾灸温通温补调节血管壁稳态失衡思路
嵇明月,王玲玲,姜劲峰,周小云,张会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实验室,南京 210029)
灸法;动脉粥样硬化;温通;温补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而血管病变是其中心病理环节[1],中医学认为此为气结血瘀之脉痹。艾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对此类疾病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其疗效的发挥离不开对血管细胞功能的调节。本文通过阐明AS过程中血管壁稳态失衡的病理,结合目前已有的艾灸治疗效应报道,分析艾灸的效应特点及这种效应产生的本质,并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1 血管壁稳态失衡与AS
AS为大、中等动脉部分内膜增厚的一种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在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血流剪切力等危险因素的作用下,血管内皮受损,血管细胞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障碍,活性氧(ROS)生成过多[2],活性氧的产生与抗氧化之间失去平衡,导致氧化应激。大量产生的ROS使得内皮细胞能量代谢完全紊乱,加速了细胞的凋亡和坏死,从而引起局部巨噬细胞聚集、内皮素-1(ET-1)合成分泌增加、炎性反应等[3]。与此同时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通过内皮细胞的缝隙侵入血管壁,层积在内膜下,被化学性质活泼的ROS氧化修饰成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LDL可与内皮细胞上相应受体结合,抑制L-精氨酸的运转从而减少NO的合成[4],并引起血小板活化、聚集增强,激活内皮细胞和循环中的单核细胞,释放多种黏附分子[5],介导单核细胞、淋巴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一旦白细胞到达内皮损伤处,内膜下即产生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趋化因子,刺激单核细胞通过内皮连接,迁移至内膜下,并成长为巨噬细胞,同时释放出炎性物质[6],继而加剧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并且诱导了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巨噬细胞不断吞噬被氧化的LDL,导致体积变大,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聚集成为粥样斑块。由此可见,AS病变过程涉及脂质浸润学说、损伤应答学说、炎症免疫学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学说及平滑肌细胞增生学说,在病变的不同时期,可能以某种机制为主导,而其中任何一种学说均不能单独、全面地解释AS发病机制。
正常生理情况下,循环系统处于自稳态调节状态,血管组织可以通过旁分泌、自分泌以及内分泌的方式分泌对血管功能具有调节效应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通过相互之间促进、拮抗、激活等作用方式,形成了非常复杂的调节网络。血管细胞在利用氧气进行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自由基,正常情况下自由基处于不断产生与清除的动态平衡之中,当机体长期处于糖、脂和能量代谢紊乱的状态中,则机体氧化增强、抗氧化能力下降进而引发氧化应激。同样,这种紊乱状态使得可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转运到肝脏的HDL与转运内源性胆固醇的LDL,及其相应的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之间比例失衡。此外,缩血管活性肽血管紧张素Ⅱ、ET-1与舒血管活性物质心钠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NO等,抑制血小板聚集、炎性介质释放及血管重构的前列环素(PGI2)与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的血栓素A2(TXA2),有助于再内皮化的内皮祖细胞[7]与促进内膜过度增生的平滑肌祖细胞[8],参与启动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与其组织抑制物(TIMPS)[9],以及内皮细胞损伤修复过程中促进内皮细胞修复的内皮型NO与加剧炎症发展的诱导型NO[10]、分泌促炎细胞因子的Th1细胞与分泌抗炎细胞因子的Th2细胞[11-12]、抑制内皮细胞凋亡的Bcl-2蛋白与介导细胞凋亡的Bax蛋白[13]之间皆处于失衡状态。
综上可见,血管内皮损伤是AS的始动环节,AS的发生发展是由机体氧化-抗氧化、脂质沉积-清除、凝血-纤溶、炎症-抗炎、细胞的损伤-修复、凋亡-抗凋亡等调节机制发生紊乱的综合结果。从根本上讲,AS就是血管壁内环境稳态失衡的产物,在各种危险因子的长期干扰下,机体维持自身组织器官正常运行的调节系统被打破,无法自行恢复稳态而发展为病理状态。
2 艾灸调节血管壁稳态现状分析与思考
2.1 艾灸抗血管损伤及保护作用
目前,关于艾灸防治AS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提示艾灸对于该类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的病理情况下,给予适宜的艾灸治疗强度,温和灸、隔姜灸、隔药饼灸、麦粒灸等均可有效降低血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14-17],调节apoA与apoB之间的比值[18],使脂质代谢趋于生理稳态。对于AS过程中血管舒缩功能、凝血抗凝功能的障碍,艾灸可分别通过降低ET-1、提高NO,下调TXA2、升高PGI2,调节ET/NO、TXA2/PGI2的比值以改善[19-20]。作为AS的重要发病条件——氧化应激,通过艾灸治疗后在对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以及丙二醛(MDA)的检测中,可以得出艾灸具有良好的维持氧化-抗氧化平衡的作用[21-23]。此外,从艾灸对AS的主动脉内皮细胞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g[23]、血管细胞黏附分子[24]、E-选择素[25]的下调效应中可以看出艾灸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而艾灸对斑块中MMP-2、MMP-9mRNA表达的下调[26],可有助于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合成、降解之间平衡的恢复。因此,从目前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艾灸治疗对AS的防治是通过多途径、多环节综合作用而实现的,调节血管系统自稳态是其治疗的根本。
2.2 艾灸温达通补,调和以治
中国古代医籍中无AS的病名,但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及治法在“胸痛”、“胸痹”、“心痛”、“眩晕”、“中风”、“痰浊”、“消渴”等病证中有所论述。现代研究表明西医的AS与中医的脉痹密切相关[27],中医学认为脉痹为年高体衰、情志不遂、嗜食肥甘,肾精亏虚,肝失调达,脾失健运,生阴为脂,浸淫脉道,脉膜变异,血行不利,血失气熏,气结血癖所致。“湿浊”、“痰凝”、“瘀血”为AS的主要病理因素,痰瘀痹阻、肝脾肾功能失调是其基本病机,其病理性质体现为本虚标实,故治疗上须遵守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活血通脉,补气养血。
艾灸是一种借助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刺激的治疗方法,现代研究指出[28]艾燃烧产生的光辐射、热辐射都可为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能量,改善病态细胞的功能状态,因此在穴位或局部施以适宜的温热刺激是其取效的关键。作为气血滞涩之证的脉痹,条畅气血是其治疗大法,加之“气血者,喜温而恶寒”(《素问·调经论》),故运用具有“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神灸经纶》)作用的灸法尤为适宜。此外,艾灸之温还可以达到补益气血、通畅经脉的作用。从艾灸对动脉血管保护作用的现代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艾灸的治疗具有双向性,在减少有害因子生成、控制病理衍变的同时,还可激发机体自身保护和修复机制,使紊乱的病理状态逐渐向生理状态转变,如艾灸既能降低血中LDL-c含量,又可升高HDL-c含量;在降低ET-1的同时,提高NO;下调TXA2,升高PGI2;降低血中MDA,升高SOD、GSH-px、CAT的活性等。由此可见,艾灸在祛邪的同时,还具备扶正的作用,体现了艾灸攻补兼施的治疗特征。正如《医学正传》所云“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
由于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的病理阶段,且不同阶段邪正关系存在差异,因此治疗时需根据机体所处功能状态选择祛邪或扶正,亦或攻补兼施,故艾灸治疗疾病所产生的效应亦由机体即时所处的病理状态决定。对于病因病机复杂的脉痹,其痰凝血瘀之实证论治当以通为主,使其痰消瘀祛,气血畅通,而肝肾亏虚、气虚血瘀之虚证和虚实夹杂证,则需滋补肝肾、益气活血以通脉。艾灸对该病施以的“攻”、“补”,即祛除病邪、通畅气血、调和脉络之意,是艾灸“通”和“补”两个效应的具体体现。故艾灸在治疗具有AS这一病理变化的疾病时,其产生“通”或“补”的治疗效应亦是取决于靶器官当下所处的病理状态。
总之,艾灸治疗作用的发挥离不开艾和火共同作用,适宜的温热刺激是其取得疗效的基础。而艾灸作用于机体体现出的“通”与“补”,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失调紊乱的机体功能恢复平衡,达到自稳态。
3 有待拓展的研究领域
目前,艾灸防治AS的研究多关注于艾灸对氧化应激、血浆血脂水平、凝血纤溶系统、血管内皮舒缩功能的调节作用及机理研究,且研究多为简单现象的呈现,缺乏深入的机制探讨。例如在艾灸调脂的研究中,仅涉及了血脂蛋白、载脂蛋白,对脂蛋白代谢过程中脂蛋白受体及其关键酶的研究不足;现有报道指出艾灸可以调节血中NO的含量,而对影响其生成的上游物质NOS[29]关注不够。从研究水平上讲,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虽已有涉及,但多数停留在分子水平。并且,在研究中仅从单一机理出发,对检测指标缺乏横向和纵向联系的思考,只关注所检测的某一类指标,忽略了生物各个组分间的相互关系,没有体现出艾灸与药物间的差异。艾灸作为一种整体疗法,对病变过程中关联到的各个系统具有多方面、多层次、多环节的综合调整作用,这即是艾灸与靶点比较单一的药物不同之处。
现代生物学和医学认为炎症是损伤、抗损伤、修复的综合过程,机体内存在促炎和抗炎两种调节机制,通常机体可通过一些信息控制点保证炎症反应的适度进行,避免过度的炎症反应[30]。而AS的早期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31]即是这种促炎和抗炎平衡被打破的结果,若这种过度的炎症长期持续则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免疫反应[32]。在艾灸具有良好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背景下[33-34],血管壁的慢性炎症成为今后艾灸防治AS机理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问题,而艾灸与其他治疗方法的差别,有望通过该问题的研究得到解答。
4 小结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基本途径是通过激发自身的内在平衡保护机制调节失调紊乱的血管细胞功能,使循环系统回归自然稳态。目前防治AS的相关报道,已初步证实灸法在减少损伤因素、提高机体自身保护机能方面疗效显著,而艾灸这种中医学传统认识上“祛邪”、“扶正”的功能,即是艾灸以温促通、以温达补的具体体现。加之AS病变过程中常常存在邪实正虚之虚实夹杂的情况,故艾灸通和补的效应往往同时并见、密不可分。基于现代系统生物学和中医整体观念,在对艾灸治疗效应原理的研究中须重视生物体中与疾病相关的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联系,以便更好阐释艾灸的作用机制,体现艾灸的效应特点。
[1] 杜冠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及保护药物的研究[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4,24(3):258-263.
[2] Altman R. Risk factor in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nflammation: themeeting point[J]. Thromb J, 2003,1(4):1-11.
[3] Madamanchi NR, Runge MS.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atheroscl- erosis[J]. Circ Res, 2007,100(4):460-473.
[4] 秦俭,陈运贞.一氧化氮合酶的双重性与动脉粥样硬化[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18(12):665-667.
[5] Cochrane CG.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In: Gimbrone MAJ Eds.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inflammation, Vol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91:189-191.
[6] Krishnaswamy G, Kelley J, Yerra L,. Human endothelium as a source of multifunctional cytokines: molecular regulation and possible role in human disease[J]. Journal of Interferon and Cytokine Research, 1999,19:91-104.
[7] 黄河,汤耀卿.内皮祖细胞在炎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和机制[J].生命科学,2008,20(2):225-230.
[8] Fukuda D, Sata M, Tanaka K,. Potent inhibitory effect of sirolimus on circulating vascular progenitor cell[J]. Circulation, 2005,111:926-931.
[9] Tayebjee MH, Lip GY, MacFadyen RJ.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linical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and pathological significance[J]. Curr Med Chem, 2005,12(6):23-24.
[10] 秦俭,陈运贞,周岐新,等.虎杖对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兔NOS系统的在体干预[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5,30(4):501-504.
[11] Hansson CK, Libby P, Schonbeck U,.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lerosis[J]. Circ Res, 2002,91: 281-291.
[12] Alain T, Ziad M. Hypertension: a novel regulator of adaptive immunity in atherosclerosis[J]. Hypertension, 2004,44:257-258.
[13] 蔡辉,赵凌杰,赵智明,等.高脂血症对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Bax、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11,21(4):1-3.
[14] 王士超,王耀帅,王玲玲,等.温和灸不同灸量调节血脂的效应比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33-35.
[15] 贾丽君,王耀帅,王玲玲,等.隔姜灸不同灸量调节血脂的效应比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47-48.
[16] 李爱军.隔药饼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J].广西中医药,2007, 30(3):12-13.
[17] 张细柳,王士超,王耀帅,等.不同灸量麦粒灸调节血脂效应的比较研究[J].中医杂志,2011,52(5):413-415.
[18] 吴中朝,王玲玲,刘跃光,等.艾灸对老年人血液载脂蛋白研究[J].中国针灸,1998,18(5):261-262.
[19] 常小荣,严洁,岳增辉,等.隔药饼灸对高脂血症兔血浆ET、NO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6):20-21.
[20] 常小荣,严洁,岳增辉,等.隔药饼灸对高脂血症兔血浆前列环素和血栓素含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3):7446-7447.
[21] 彭丽辉,冯玲媚,陈筑,等.艾灸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NO、ET、SOD、MDA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4,24(3):157-159.
[22] 牛晓红,金红,宋剑南,等.灸神阙穴降脂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10):71-73.
[23] Liu M, Chang XR, Yan J,. Effects of Moxibustion Pretreatment on GSH-Px, SOD and MDA in Gastric Mucosa of Rats with Stress Ulcer[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9(1):17-20.
[23] 常小荣,张亮,郁保生,等.隔药饼灸对动脉粥样硬化兔主动脉内皮细胞PPAR-gmRNA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6):1197 -1199.
[24] 岳增辉,常小荣,严洁,等.隔药饼灸对兔高脂血症合并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mRNA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 2006,31(3):145-148.
[25] 岳增辉,严洁,常小荣,等.隔药饼灸对兔高脂血症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因子E选择素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7):37-39.
[26] 常小荣,符凌,张亮,等.隔药饼灸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 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16(10):934-936.
[27] 齐丽娟,于建国,陶汉华.动脉粥样硬化症从脉痹论治探微[J].山东中医杂志,2010,29(5):293-294.
[28] 张红良,陈世途,刘玉萍.药灸条在施治过程中的可见和红外光谱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9,19(3):344-346.
[29] 陈国雄,卜军,张存泰,等.b受体阻断剂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杂志,2009,17(1):48-52.
[30] 药立波.医学分子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1 -172.
[31] 刘颖琳.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对药物研究的启示[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1,17(4):361-364.
[32] Hansson GK, Libby P, Schonbeck U,.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 in atherosclerosis[J]. Cire Res, 2002,19:281-291.
[33] 唐照亮,宋小鸽,章复清,等.艾灸抗炎免疫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2):31-35.
[34] 马本绪,崇桂琴.艾灸对机体免疫调节作用概述[J].江苏中医药, 2008,40(1):86-87.
2012-09-3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9CB522905)
嵇明月(1987 - ),女,2010级硕士生
王玲玲(1949 - ),女,教授,E-mail:wanglingl@gmail.com
1005-0957(2013)04-0235-03
R245.8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3.0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