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库区发展设施农业的思考与对策

2013-04-07梁福庆

关键词:三峡库区库区移民

梁福庆

(国务院三峡办移民管理咨询中心,湖北宜昌 443003)

我国的设施农业起步较晚,80年代开始推广以地膜覆盖、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为主体的设施化栽培,本世纪起全国开始大规模推广、实施设施农业。2010年全国设施农业(设施园艺)已发展到350万hm2,每年人均消费蔬菜的25%来自设施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对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可控条件下农业生产的集约化、高效化生产经营方式,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水平,解决我国人多耕地少的矛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改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1]。

一、三峡库区发展设施农业的意义和作用

三峡工程库区涉及湖北省、重庆市20个区(县),总面积约7.9万 km2,总人口2067万人,其中就地安置三峡工程移民110万人。三峡库区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山区,人口密度达359人/km2,是全国人口密度的2.6倍,人均耕地仅 0.0567 hm2,低于全国人均0.0933hm2的水平,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人多地少基础性矛盾突出。三峡库区又是我国连片贫困区之一,有11个区(县)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库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生产总值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80%,农业生产尚未根本改变粗放耕作、靠天吃饭的落后局面。从2010年起,三峡移民工作已从搬迁安置转入三峡后续工作阶段,主要任务是推进移民安稳致富和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搞好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此,三峡工程库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对于有效改变库区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库区农业结构调整,合理解决库区人地突出矛盾,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安全,提升农业产出效益,促进移民安稳致富,同心同德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

二、三峡库区设施农业发展情况

1.库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峡库区设施农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从本世纪初全面推广,从开始的地膜蔬菜种植逐渐发展到蔬菜、水果、花卉、药材、食用菌、苗木等设施园艺,生猪、鸡鸭、牛羊规模养殖等设施畜禽,河汊围网养鱼、网箱养鱼等设施水产。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三峡库区设施园艺近10万 hm2,畜禽规模养殖1亿多头(只),设施水产品近100万t。库区设施农业的迅猛发展,提高了人们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粗放耕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库区农业结构调整,缓解了人地矛盾,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库区生态环境,并提升了农业产出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移民安置稳定。

三峡库区设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成规模的园艺设施不多,尤其是大型连栋温室不多,影响其效益。二是设施农业的设施装备和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如设施园艺生产的耕种、灌溉、植保等作业机械装备及温室智能化环境控制装备不足,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相当一部分达不到标准。三是设施农业尚未形成配套系统,设施农业的生产、加工、储存、物流、营销、科研等尚未完全配套。四是因受严格保护三峡水库水质的限制及影响,长江上网箱养鱼被取缔,2010年后全库取缔网箱养鱼4.2万多口、85万m2,需要根据三峡库区实际研究发展设施水产的新思路、新办法。

2.三峡库区设施农业试点示范情况

从2008年起,国务院三峡办及湖北、重庆两省(市)及库区区(县)政府探索组织实施库区生态农业园建设的模式和经验,通过政策扶持、财政资助、地方筹资、引进社会资本等多种措施,积极推广设施农业试点示范,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12月,国务院三峡办印发了《关于在三峡库区开展现代农业试点,促进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指导意见》,批复了夷陵区太平溪现代茶园及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秭归县晚熟脐橙标准园及产业链建设、巴东县溪丘湾生态茶叶示范园建设、涪陵区南沱镇优质高效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万州区太龙三峡移民食用菌产业区建设、忠县设施柑橘品种示范推广园建设、长寿优质杨梅产业发展、宜昌年产3亿株现化化种苗工厂项目、云阳县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工程苗木基地建设项目等14个设施农业项目。计划投资5.03亿元,其中国家资助2.73亿元,地方政府、对口支援单位和建设项目单位投资2.3亿元。准备用3至5年的时间,在库区范围内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点(园区),引领库区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三峡库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移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目前,上述设施农业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正按计划实施,一部分项目已完建并投入使用,发挥出一定效益。如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现代茶园及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已于2012年5月基本完成,完成投资2105万元,建设国家现代农业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29.33hm2、高科技无公害蔬菜基地 6.67 hm2,建设库房 813 m2、道路6.7 km、排水沟3.1km以及灌溉水池等,可年产无公害蔬菜460 t,茶叶75 t,实现年总销售收入1400多万元,解决160多人的就业问题,带动当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同时,库区各地采取地方自筹资金、利用对口支援投资、建设项目单位投资、当地村组用土地入股等方法,积极推广和发展设施农业。2009年,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龙立村利用上海对口支援40万元资金建设标准化蔬菜大棚20个,村集体当年仅大棚一项实现收入6万元。重庆市涪陵区政府引导和帮助重庆三峡建设集团公司在南沱镇、珍溪镇、义和镇建成柑橘优势产业化示范园500 hm2,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形成“品种选育—苗木培育—基地建设—科技研发—果汁加工—市场销售”的完整柑橘产业链,直接受益移民6000余人,使果农每年每人增加纯收入超过1000元。万州区支持同鑫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建设智能温控大棚实施蝴蝶兰花卉产业发展项目,支持重庆闽万菌草食用菌技术公司建设食用菌生产标准化厂房,使同鑫农业园带动培育了50余个从事相关种养殖项目的专业大户,并惠及4000名移民年均增收8000元;闽万菌草公司项目建成后安排农民就业300人以上,直接为当地农民增收450万元,户均增收3万元。

三、三峡库区发展设施农业的有关思考

三峡库区发展设施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有关理论来指导,运用技术来支撑,综合运用经济、社会、工程、技术和生态的方法,推进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和确保其效益。

一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三峡库区发展集约农业和设施农业,提升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多赢”目标,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

二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思考。目前,世界各国政府把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看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揭示、分析人口经济过程以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本规律和辩证关系,评价和指导制订相关政策。三峡库区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很好地运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才能科学利用和合理开发资源,发展集约农业、设施农业,合理解决环境资源承载力不足和人多地少突出矛盾,保护好生态环境,推进库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三是现代农业理论和技术运用思考。现代农业是集生物技术、环境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现代管理为一体,具有显著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特点。三峡库区农业生产必须改变传统生产方式,采用现代农业理论和技术指导和发展设施农业,才能有效地改变农业落后面貌,推进库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四是推进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的思考。三峡工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农村移民的安置稳定,因地制宜地发展设施农业,帮助移民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效益,增加移民就业创收能力和经济收入,有利于促进移民安置稳定,逐步劳动致富,同心同德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3]。

四、三峡库区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发展设施农业工作机制。三峡库区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发展设施农业是改变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是惠民工程,切实把发展设施农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大力加强发展设施农业的领导,统筹全局,综合协调,整体推进,并逐级落实发展设施农业责任,建立健全发展设施农业的工作机制、保障机制和考核机制。

第二,加强科学规划,完善政策扶持及保障措施。库区各地要加强调查研究,在摸清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根据《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因地制宜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提出适合当地实际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及推进措施。要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推动设施农业发展,采取国家支持、地方财政配套补贴、利用对口支援、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多种措施,调动社会及广大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争取多方面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库区各地要结合建设生态农业园,创建一批高标准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大力推广温室智能化环境控制技术、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生态喷药植保技术、CO2施肥技术、物理农业技术,加强设施农业新材料新工艺引进,促进设施农业设备更新换代和产业技术升级,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4]。

第三,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要运用科学理论和现代技术,推进设施农业发展。项目建设上,要积极推广应用新型材料、先进技术装备、环境控制技术、水肥施用新工艺、配套加工设备等,适应设施农业的机械化、精准化、规模化要求。项目管理上,要合理制定规章制度,建立评价考核机制,加强监督检查,提高管理效能,有效推进设施农业发展。项目科研上,要加强设施农业的先进技术、设施装备、科学管理等科研活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工作,提升设施农业科技含量。项目配套服务上,要加强“产供销”配套建设,并努力建立健全设施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提高设施农业推广服务能力,推进设施农业持续发展[5]。

第四,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三峡库区各地要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一是要根据库区资源环境条件实际,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花卉、食用菌、药材、苗木等设施园艺,并加强生产、仓储、加工、物流、营销、科研等“一条龙”配套建设,综合提升设施园艺产出效益,有效促进移民就业和增收。二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的生猪、牛羊、鸡鸭鹅等设施畜禽,并加强产供销配套建设,认真做好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在发挥设施畜禽效益的同时,切实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三是库区各地要根据严格保护水质的要求,创新发展设施水产,在长江干流、支流上每年实行达氏鲟、长薄鳅、胭脂鱼、岩原鲤、大口鲶、铜鱼等珍贵鱼种和鲢鱼、草鱼、鲤鱼、鲫鱼等经济鱼种大规模放流养殖,在保护好鱼类资源的同时,适当发展渔业生产;在其它非饮用水源地的水库、湖泊可有计划地大力发展养鱼、养虾、养甲鱼等设施水产,并努力做好优良种苗选育、先进养殖技术推广运用、仓储加工、运输销售等配套建设,推进设施水产持续发展[6]。

第五,加强宣传和培训,推进设施农业顺利发展。发展设施农业,必须取得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注、理解和支持。库区各地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强发展设施农业宣传,正面宣传设施农业发展的成效、典型、发展前景等,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发展设施农业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库区广大干部群众形成发展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正确认识。同时,加强发展设施农业的教育培训,把设施农业人员纳入“移民培训”和职业教育范畴,通过提高移民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和壮大设施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提升设施农业发展质量。要注意发挥非政府组织和国外有关组织的作用,引导其有序地参与和推动库区发展设施农业工作。

[1]李中华,王国占,齐 飞.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农机化,2012(1).

[2]梁福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成效与保护对策[J].人民长江,2010(13).

[3]孙海兵,段跃芳.三峡库区移民帮扶设施农业建设的探索[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5).

[4]刘 宪.总结经验 开拓创新 努力促进我国设施农业科学发展[J].中国农机化导报,2009-12-14(008).

[5]宗锦耀.“十二五”农机化发展规划解读[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6]梁福庆.三峡后续工作的思考与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5).

猜你喜欢

三峡库区库区移民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三峡库区万家坝滑坡变形区稳定性复核研究
突变理论在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成效评估中的应用
库区防护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识别
签证移民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Immigration移民
长江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增收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