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湿性关节炎的自身抗体免疫学指标检测及应用进展

2013-04-07何媛综述施桥发审校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抗核瓜氨酸类风湿

何媛综述,施桥发审校

(1、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江西 九江332000;2、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教研室,江西 南昌 330046)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对称性的大小关节滑膜的炎性反应。起初症状包括指关节肿胀疼痛,并且在关节部位有晨僵。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质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终致残废。类风湿关节炎属难治性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而RA的早期诊断和及时进行适合的治疗对控制该病的病情非常重要。目前RA的诊断主要采用ACR/EULAR2009年的诊断标准[1],依据临床表现、X线改变和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进行。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主要是自身抗体免疫学指标。目前,临床诊断RA的自身抗体指标主要有类风湿性因子 (rheumatoid factor,RF)、抗核周因子抗体(anti-perinuclear factor,APF)、 抗角蛋白抗体 (anti-keratin antibodies,AKA)、抗RA33 抗体(anti-RA33)、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抗 CCP 抗体)、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 (anti-mutated citrullinated vimentin,抗 MCV 抗体)、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GPI) 抗体、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近年来,国内外对这些指标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现将这些指标的检测和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1 类风湿性因子(RF)

类风湿性因子 (RF)是以变性的免疫球蛋白IgG、Fc段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包括 IgM、IgA,IgG、IgD、IgE五型,其中IgM被用于各种类风湿疾病的检测。目前RF常用检测方法有胶乳凝集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

查阅有关文献,报道RF诊断RA的灵敏度范围为56.3%~88.8%,特异度范围为22.5%~96.2%[2-5]。廖慧萍[6]利用诊断实验Meta分析方法发现其综合灵敏度为76.5%,阳性诊断优势比10.540,说明RF在诊断RA方面具有较好的诊断作用,尤其是在灵敏度方面。但是RF除了在RA中存在外,在RA以外的其他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原发性干燥综合征(SS)、恶性肿瘤甚至一些正常的老年人也可出现升高。因此RF缺乏特异性,经常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影响早期干预治疗和降低致残率。

2 抗核周因子抗体(APF)

1964年荷兰学者Nienlucis和Mandemal[7]首先在RA患者体内用人颊黏膜细胞作底物,运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测定抗核抗体时,发现位于细胞核周围细胞质内荧光团块,称为抗核周因子(APF)。其抗原主要为存在于人颊黏膜上皮细胞胞浆内的一种不溶性蛋白质,而抗体有IgG、IgA、IgM三种类型,以IgG为主。APF可在RA早期出现,但检出率与病程长短无相关性,对RA具有较好的敏感性(50%~80%)和高度的特异性(89%~94%),可以作为RA的血清特异性抗体。其阳性与RA病情活动性指标,如晨僵时间、握力、Ritchie指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特别是在RF阴性RA中,仍与病情严重性指标如X线放射学进展的Larsen评分、Steinbroker病情分期、功能分级正相关,但APF与RF之间无相关性。

关于APF滴度与RA病情活动性的关系也有报道,钱龙等[8]检测143例RA患者血清中IgG型APF,阳性血清倍比稀释至滴度为1:256,发现APF滴度与RA患者病情活动性评价等指标正相关,提示APF滴度可能作为RA一种活动指标,APF的高滴度可能为RA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需注意的是IgM型APF、IgA型APF与IgG型APF三种抗体不能相互替代,同时检测可相互补充,提高RA患者的检出率。

3 抗角蛋白抗体(AKA)

抗角蛋白抗体(AKA)是由Young等人于1979年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以Wistar大鼠食管中1/3段上皮为底物,首先在RA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到。它是一种不溶性纤维蛋白,属于中等纤维,为构建细胞骨架关键组分之一[9]。现研究发现RA患者血清中所存在的AKA的靶抗原并非角蛋白而是相对分子质量为40000的聚角蛋白微丝蛋白,临床仍习惯称为AKA[10]。AKA主要是IgG型,也可见IgM型,但无临床价值。由于AKA是RA患者血清中一种能与食管中上皮角质层反应的抗体[11],其靶抗原与食管上皮细胞的抗原蛋白相关。隋振铁等人[12]研究179例RA组患者中,AKA抗体阳性81例,阳性率为45%,并且所有AKA阳性的患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侵蚀性病变,说明AKA与RA病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有关系。朱宗林等[13]研究322例RA患者也发现AKA检测对RA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可达94.56%,但其敏感性偏低仅有27.24%。近年来研究认为AKA可在RA早期出现,高滴度的AKA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相关,但与病程无关。

AKA和APF所针对的抗原是同一种抗原,即角蛋白丝状素原(Filaggrin),两者虽然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并且检测手段均采用IIF法,其不易标准化,结果判断存在主观性,难以单独应用。

4 抗RA33抗体

抗RA33抗体是1989年Hassfeld[14]用免疫印迹法(IBT)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发现的一种自身抗体,因与分子量33KD的核酸蛋白发生反应,故叫抗RA33抗体。其抗原来源于HeLa细胞或Ehrilich细胞,靶抗原为33KD的核酸结合蛋白,核心蛋白包括 A1、A2、B1、B2、C1 和 C2。Steiner等[15]提纯并分析RA33的氨基酸序列,与异质性核糖核蛋白体 (hnRNP)比较后认为RA33与hnRNPA2蛋白等同。抗RA33抗体与类风湿因子、抗核周因子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核抗体等自身抗体均无相关性,并以IgG型为主。

对于抗RA33抗体的检测,IBT法是最早和最常用的检测方法。抗RA33抗体对RA诊断敏感度国内外结果不一,大多介于20%~40%之间[16]。因这种抗体与RF没有交叉反应,还可出现于疾病的不同时期,特别是在RF检测阴性的时候,有利于不典型和早期RA的诊断。裴春红等[17]对64例RA患者的抗CCP抗体、AKA、抗RA33抗体三种抗体联合检测,其诊断的敏感性为39.1%、特异性为93.8%,而单独检测抗RA33抗体的敏感性为42.2%、特异性为81.2%。可见抗RA33抗体具有联合检测的意义。

5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

瓜氨酸是RA患者血清中抗丝集蛋白相关抗体识别的主要抗原决定簇成。2000年,Schellekens等[18]针对主要瓜氨酸,人工合成了一种环化肽,即环瓜氨酸肽(CCP)。目前,检测抗CCP抗体主要采用ELISA法。大部分文献报道说诊断RA,抗CCP抗体比RF具有更高的特异性,较好的灵敏性,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国外学者Esalatmanesh通过研究RA患者的ROC曲线和计算疾病活动相关指数得分发现抗CCP抗体浓度和RA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相关[19]。王玉俊等[20]研究了126例RA患者发现,抗CCP抗体的含量与RF阳性与否、ESR加快及CRP升高相一致,因此抗CCP抗体具有反映RA病情是否活动和帮助判断预后的应用价值。但王希平等[21]报道说,抗CCP抗体在RA患者活动期,其水平的变化和CRP,ESR的变化无相关性。

在监测药物疗效方面,相关的报道也不一致。王志强等[22]对接受24周治疗的患者根据疗效不同分组发现:抗CCP抗体浓度可随治疗有效而发生改变,动态监测可以作为考察药物疗效的观察指标;同时它还可作为RA病情严重程度的提示指标。徐朝焰等[23]复查47例经治疗病情减轻(47±17)d后的早期RA患者的抗CCP抗体,其阳性率及滴度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故认为抗CCP抗体与病情不平行,不能作为判断病情活动及药物疗效的指标。Dejaco C等人也认为抗CCP抗体对治疗的临床疗效并无预测价值[24]。

6 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抗MCV抗体)

抗MCV抗体是1994年由 Despres等[25]发现的一种自身抗体,与抗CCP抗体在化学结构上具有相关性,其主要针对Sa抗原,当时被认作抗Sa抗体。Sa抗原是存在于人脾、胎盘、RA患者血管滑膜翳的一种非核抗原,在凋亡的巨噬细胞中波形蛋白被瓜氨酸化,以波形纤维蛋白为载体,瓜氨酸为半抗原。随后研究表明,Sa抗原即是MCV[26]。

临床上检测抗MCV抗体多采用ELISA法。由于抗MCV抗体与抗CCP抗体在化学结构上都有抗原决定簇瓜氨酸,并且CCP仅具有1~2个潜在决定簇,而MCV共有四十多个可被瓜氨酸酸化的位点,即MCV比CCP具有更多的瓜氨酸抗原决定簇,故理论上产生的抗体更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而陈霞[27]通过对RA患者的血清抗MCV抗体、抗CCP抗体进行特征ROC曲线统计分析发现,抗MCV敏感度高于抗CCP抗体,特异度在一定程度上低于抗CCP抗体,可弥补RF的低特异度及抗CCP抗体的敏感度不足,用于RA的筛查试验。Renger等人也报道说,抗MCV抗体对疑似RA的患者具有筛查作用[28]。Sizova研究称抗MCV抗体的滴度水平和常见的临床指标、影像学指标、关节破坏的个数、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没有相关性,但是和关节炎活动度和ESR相关[29]。Walid E.Zahran等人研究[30]也发现抗MCV抗体可以和CRP与ESR一起用来监测RA患者的活动度,提示RA病情活动。

7 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抗体

Schaller等[31]从鼠自然生成类风湿关节炎的K/BxN T细胞神经末梢细胞基因中得到GPI抗体,随后从人类类风湿关节炎中也得到相同的GPI抗体和高浓度GPI抗原。GPI是一种多功能蛋白,主要由T淋巴细胞分泌,在糖酵解和糖异生中催化D-葡萄糖-6-磷酸盐和D-果糖-6-磷酸盐之间的转化。GPI还具有细胞和生长因子的活性,诱导髓样干细胞分化为单核细胞及诱导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

RA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高浓度的GPI抗原可作为诊断RA的一种新的指标。许多研究者都对GPI与RA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国外有研究报道,在RA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发现高浓度GPI及其免疫复合物,并认为GPI是通过内皮细胞或滑膜液中的可溶性蛋白递呈给免疫系统,引起RA患者免疫系统紊乱并发挥病理作用,吴炜霖等[32]运用ELISA法研究116例RA患者发现抗GPI抗体的阳性率为53.4%,特异性达96.1%。高俊等[33]检测GPI抗原阳性的RA患者不同X线分期的GPI抗原表达水平,结果显示GPI抗原水平越高,骨质破坏程度越重,表明GPI抗原水平与RA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8抗核抗体(A N A)和A N A谱(A N A s)

ANA传统定义主要是指对核内成分所产生的抗体,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脱氧核糖核蛋白 (DNP),DNA,可提取的核抗原 (ENA)和RNA等]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随着对ANA的深入研究,已衍生出具有不同临床意义的各种ANA,即ANA谱 (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s)。故现在ANA是指抗核酸和核蛋白抗体的总称,其靶抗原包括细胞核、细胞质、细胞骨架、细胞分裂周期蛋白等。ANA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无种属和器官特异性,见于多种疾病,缺乏特异性。RA患者中ANA阳性率在33%~72%之间。目前检测ANA的常用方法有ELISA法和IIF法,首选IIF法。ANA谱的检测主要采用IBT法,可同时检测血清中的抗核糖核蛋白 (U1-nRNP)、Sm、SS-A、Ro-52、SS-B、Sc1-70、PM-Scl、Jo-1、着丝点(CENP B)、双链 DNA(ds-DNA)、PCNA、核小体 Nukl、组蛋白His、核糖体P蛋白、AMA-M2等15种不同抗原的IgG类抗体。各种抗体可同时出现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但是不同的疾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阳性。刘萍[34]检测RA患者血清的ANA谱发现其阳性率为88.3%。陈效琴[35]对847例疑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进行ANA谱检测,综合疾病诊断标准,测出RA患者58例。

传统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抗核抗体检测时,因ANA的高敏感性,先用IIF检测ANA,进行自身抗核抗体的筛选,然后再对单一抗原成分进行特异性检测,明确患者体内的抗核抗体谱,从而有助于区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不同类型。RA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ANA联合ANA谱的检测,可作为提示RA患者出现关节之外的其他系统损害的参考指标。

综上所述,RA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随着越来越多的自身抗体检测应用于临床,多个检验指标的联合检测成为最新的方式,这样可以提高RA的检出率,尽早发现RA,防止RA的漏诊。临床工作中,医生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和实验室条件,选择适当的项目组合,提高RA的诊断率,便于疗效观察,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黄嘉,黄慈波.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治疗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8(1):1-5.

[2]吴定昌,肖婷,黄超林.血清RF和抗CCP抗体浓度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8):1434-1436.

[3]陈炳阳,邓红莉,阳卫.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8):1091-1092.

[4]李光迪,刘芳,张长菊.抗环瓜氨酸肤抗体与类风湿因子IgM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28(8):696-698.

[5]彭莉萍,何述祥,赵晓薇,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检测在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价值[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l(1):9001.

[6]廖慧群.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检测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Meta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2,19(2):97-101.

[7]Nienhuis RL,Mandema E.A new serum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the antiperinuclear factor[J].Ann Rheum Dis,1964,23(2):302-303.

[8]钱龙,曾庆馀.抗核周因子滴度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意义[J].安徽医药,2004,8(4):260-261.

[9]Liu RY,Wang KZ,Wang CS,et al.Evaluation of medial acetabular wall bone stock in patients with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using a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 multilane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J].Acta Radio,2009,50(7):791-797.

[10]艾脉兴,曾小峰.类风湿关节炎自身抗体的新认识[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6(3):195-197.

[11]刘萍,沈旭.联合检查RF﹑AKA﹑抗CCP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意义[J].哈尔滨医药,2011,31(4)272-273.

[12]隋振铁,郝铁,刘冰.AKA抗体﹑抗-CCP抗体和RF分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应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1,18(6):423-425.

[13]朱宗林,张淑花.应用ROC曲线分析 RF﹑CCP及 AKA抗体对RA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5):1862-1864.

[14]Hassfeld W,Steiner G,Hartmuth K,et a1.Demonstration of a new anti-nuclear antibody(anti-RA33)that is highly specific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1989,32(12):1515-1520.

[15]Steiner G,Hartmuth K,Skiner K,et al.Purification and partial sequencing of the nuclear autoantigen RA33 shows that it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A2 protein of the 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complex[J].Clin Invest,1992,90(3):1061-1066.

[16]Steiner G,Smolen J.Autoantibodie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J].Arthritis Res,2002,4(Suppl2):S1-5.

[17]裴春红,赵春生.多指标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2):92-93.

[18]Schellekens GA,Visser H,DeJong BAW,et a1.The diagnostic properti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ntibodies recognizing a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J].Arthritis Rheum,2000,43(1):155-163.

[19]Esalatmanesh K,Jamali R,Jamali A,et a1.Serum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 may predict disease activit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Rheumatol Int,2012,32(12):3799-3805.

[20]王玉俊,陈洁,万年红,等.抗环瓜胺酸肽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诊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2011,26(7):440-443.

[21]王希平,梁顺容,叶丽燕,等.抗 CCP 抗体﹑RF﹑CRP﹑ESR 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7):2067-2068.

[22]王志强,闫学莉,王光焱,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9):1072-1073.

[23]徐朝焰,赵素萍,吴美辉,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11):700-701.

[24]Dejaco C,Duftner C,Klotz W,et al.Third generation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 do not predict anti-TNF-alpha treatment respons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Rheumatol Int,2010,30(4):451-454.

[25]Despres N,Boire G,Lopez-Longo F,et a1.The Sa system:a novel Antigen-antibody system specific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J].J Rheumatol,1994,21(6):1027-1033.

[26]Vossenaar ER,Despres N,Lapointe E,et a1.Rheumatoid arthritis specific anti-Sa antibodies target citrullinated vimentin[J].Arthritis Res Ther,2004,6(2):142-150.

[27]陈霞.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1,26(5):112-114.

[28]Renger F,Bang H,Feist E,et a1.Immediate determination of ACPA and rheumatoid factor a novel point of care test for detection of anti-MCV antibodies and rheumatoid factor using a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J].Arthritis Res Ther,2010,12(3):R120.

[29]Sizova L.Diagnostic value of antibodies to modified citrullinated vimentin in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J].Hum Immunol,2012,73(4):389-392.

[30]Zahran WE,Mahmoud MI,Shalaby KA,et al.Unique correlation between mutated citrullinated vimentine IgG autoantibodies and markers of systemic inflamma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J].Ind J Clin Biochem,2013,28(3):272-276.

[31]Schaller M,Burton DR,Ditzel HJ.Autoantibodies to GPI in rheumatoid arthritis:linkage between an animal model and human disease[J].Nat Immunol,2001,2(8):746.

[32]吴炜霖,林伟德,韩光,等.RF﹑抗 CCP抗体﹑抗GPI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 [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4):1997-1999.

[33]高俊,高春生,郭亚洲,等.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抗原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作用 [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10):1172-1174.

[34]刘萍.ANA谱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J].哈尔滨医药,2012,32(2):135-136.

[35]陈效琴.ANA谱3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3):215-216.

猜你喜欢

抗核瓜氨酸类风湿
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Meta分析
求医更要求己的类风湿关节炎
抗核抗体和抗核抗体谱联合检测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价值*
血浆L-瓜氨酸和L-精氨酸浓度分析方法建立及应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瓜氨酸化反应研究的最新进展
抗核抗体荧光核型与狼疮肾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临床就诊患者抗核抗体和抗核抗体谱检测结果分析
瓜氨酸血症II型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50例
藏药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