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白色石膏霉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
2013-04-07朱富春
朱富春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植保植检站,河南 漯河 462300)
食用菌白色石膏霉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
朱富春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植保植检站,河南 漯河 462300)
石膏霉;症状;传播;发生特点;综合防治
河南省召陵区万金镇郭庄村是远近闻名的食用菌专业村,生产的食用菌品种主要有平菇、双孢蘑菇、鸡腿菇、草菇等。因出菇方式多为覆土出菇,从而造成白色石膏霉逐年加重,不同程度影响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为此,笔者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初步摸清其发生规律,总结出综合防治方法。
1 病原菌
白色石膏霉又名臭霉菌、面粉菌、粪生梨孢帚菌,属于子囊菌门、粪壳菌纲、肉座菌亚纲、小囊菌目、小囊菌科。菌落初为白色,成熟后变为浅红色或粉红色,手感似面粉。
2 病害症状
白色石膏霉是覆土栽培的双孢蘑菇和鸡腿菇等最顽固的竞争性杂菌,在制种、发菌期和覆土后寄生在菌丝上,抑制菌丝生长。其先在培养料内出现白色棉毛状菌丝体,随后扩大到覆土层,在培养料或覆土层表面形成圆形菌落,不久变成白色石膏状的粉状物,最后变成粉红色粉状颗粒。受污染的培养料变黏、发黑、发臭。食用菌菌丝不能生长,在白色石膏霉感染区内大多不出菇,偶尔出菇的菇小、畸形,品质差。该病传播快,直到其自溶后,臭气消失,食用菌菌丝才能恢复生长。
3 传播途径
白色石膏霉是一种常见的土生霉菌,菌种和培养料带菌,污水、空气中的菌丝碎片,及菇场操作、搬运泥土等均能造成该病连年传播流行。该菌在播种覆土后10~15天,可产生大量孢子,小菌核随气流传播,常常反复感染。
4 发生特点
(1)老菇场多年连续栽培,病原菌基数较高,且多年重复习惯使用一个食用菌品种,品种抗病能力较低,是发生白色石膏霉的主要原因。
(2)菇场长期通风不良,高温、高湿;培养料湿度过大,发酵不均匀,不彻底或过熟、pH高于8.5;堆肥氨气过多;水源不清洁;菌种质量不好、长势弱、带杂菌等极易引起白色石膏霉的发生。
(3)白色石膏霉的主要传染源是土壤,使用富含腐殖质且含水量过高的土壤覆土出菇,在料内、料面、土层中容易发生并迅速蔓延。
5 综合防治
5.1 搞好环境卫生 菇棚(房)在使用前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每平方米用高锰酸钾5克、甲醛10毫升密闭熏蒸2天,或对菇房内外用1︰50倍金星消毒液进行全方位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铲去老菇房的地面表层土3~4厘米,挖取菜地下层土壤进行回填。
5.2 挑选优质菌种 严格检查菌种,发现菌种中有白色石膏状粉状物,或变黏发臭的,坚决不用并及时销毁以防扩散。
5.3 推迟播期 发生过白色石膏霉的菇棚(房),在秋播时尤其要注意适当推迟播种期,当温度稳定在25 ℃左右时开始播种,在温度由高向低发展的季节里播种出菇比较安全。
5.4 合理配料 发酵料中增加过磷酸钙和石灰粉的用量,调节培养料的pH至7.5~8,不能超过8.5。控制培养料湿度,避免过湿。
5.5 提高发酵料质量 双孢蘑菇栽培时严格执行培养料一次发酵和二次发酵工艺,使培养料发酵均匀、彻底。
5.6 覆土严格消毒 覆土材料要选用含腐殖质少的土壤,覆土前每立方米覆土用5%甲醛2.5千克混合喷洒50%敌敌畏200倍液,用塑料膜闷24小时,摊开晾干后备用。
5.7 加强通风,降低畦面湿度 加强通风是有效的防治措施。菌丝培养期间,如外界气温高,可在早、中、晚各通风1次,如外界气温低,中午通风1次,每次20~30分钟。保持大棚、日光温室空气湿度在60%~65%,不超过70%。
5.8 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农药应遵循最低限度原则,交替使用多种杀菌剂,减缓白色石膏霉抗药性的产生。如果发现病斑,立即清除病斑及其周围5厘米范围内的覆土,并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3天后再给病斑区覆土,使之与原畦面等高,覆土须经严格消毒。然后再在覆土上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石碳酸溶液。如病斑较多,可适量撒施石灰粉抑制病斑扩大,但不可同时使用其他药物。
朱富春,1973年生,本科,高级农艺师,已从事植物保护推广工作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