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理念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策略研究
2013-04-07牛秋月
牛秋月
(福州大学 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人本主义理念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策略研究
牛秋月
(福州大学 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拟以人本主义理念为出发点,分析我国高校辅导员在专业发展、权责明确、发展路径及培养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充分调动政府、高校及辅导员三方积极性的前提下,通过完善高校辅导员政策建设、提高高校辅导员评聘标准、建立健全辅导员培养机制与加快辅导员研修基地建设等各项措施,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策略。
人本主义;辅导员;职业能力;构建策略
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高校辅导员是指导和管理当今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践行者,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水平与政治素养。在高等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大学生数量的大幅度增长,社会功利性观念的侵蚀,大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难度日益加剧,都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专业化不高、功能性不强、角色定位模糊均成为制约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瓶颈。在政府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思想的指导下,高校积极推进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途径和策略。
一 人本主义理论的内涵与意义
1.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人本主义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又称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对抗封建神学的重要思想,人本主义提倡尊重人与人性,并将个人意志放在社会发展的第一位,这也是现代人权思想的萌芽与始源。传统人本主义者认为人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并将世界的一切均归结为人,其逻辑结果与世界终止于上帝是一致的,只不过将上帝换成了人而已。[1]人生的目的不是传统人本主义者坚持的人本身,而是人类本身为了追逐幸福生活的全过程。现代人本主义的兴起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基础上形成的一股代表性思潮,他们主张以人以及关于人的人文学科为对象,强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来进行哲学研究。[2]相比传统人本主义,现代人本主义哲学能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将人视作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以尼采、弗洛伊德等人为代表的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只是从个人角度去阐述,在具有明显唯心主义色彩前提下,未能将人置于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中。马克思在吸收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人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在以人本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认为人是“现实的人”,人具有实践性,对人的研究主题不是实体和知识,而是生存和智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人本主义具体表现在活生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现实生活中,是一种对人权、人性的现实尊重,“以人发展为基本”的哲学理念。
2.人本主义理论的积极意义。
作为一种哲学理念,人本主义应用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各项领域中。不同人在其基本哲学范式指导下,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对人本主义有着不同的多元化解读。体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坚持人本主义的教师职业发展理念,即对教师权利的尊重,对教师全面、长效发展的高度重视。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承担着对学生身心教育的重要责任,为其学习专业技术和知识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以人本主义理论指导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人本主义是尊重教师话语,实现教师权利的前提。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发展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校辅导员在现实工作中,不仅承担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还要承担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要比专业教师承担更大的工作量,对学生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因此,加强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升到新的发展高度,必须确立辅导员在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培育中的话语权;第二,人本主义是高校辅导员自身长效发展的内在需要。在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管理和评价模式下,由于高校辅导员自身工作与角色的特殊性,他们自身的职业发展需要未能受到与专业教师同等的重视程度。坚持人本主义的教师发展理念,即是以不同发展标准,从不同发展维度,构建符合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能力框架,保障他们的权益得到充分实现。
二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现实困境
2006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通过《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并从政策层面上明确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的双重角色决定了他们在工作中的双重职责,在职业能力发展方面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职责泛化、角色定位模糊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现实困境,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积极推进新形势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解决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的局面,是我国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1.专业程度不高,知识结构失衡。
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纵向标准来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班级管理能力、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能力和心理健康辅导能力。[3]一位达到基本职业能力标准的辅导员,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职业定位来说,辅导员应是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然而,从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师资队伍构成来看,众多辅导员既没有系统学习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又没有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基础,在沟通方面缺少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专业素质不高和学历层次偏低严重制约着高校辅导员整体质量的提升,同时,由于高校在辅导员聘任方面,缺少严格的准入制度和考核机制重视不足,致使辅导员队伍鱼龙混杂;在在职培训方面,高校往往着重于教育管理能力方面的培养,在教师教育技能、心理沟通能力方面缺少定向的专职培训。同时,培训制度的形式化、教师参与的功利化也严重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提升速度。
2.教育职责泛化,角色定位模糊。
目前,高校辅导员基本负责学生专业学习以外的全部教育与管理工作,往往在入职前即被定位为“保姆式”教师,甚至出现教师角色认可危机。辅导员工作的庞、杂、难不仅未能突出其在学生成长中的角色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其教师的教育职责被严重泛化。角色定位的缺失,往往造成辅导员身份的迷失,从而导致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整体规划。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高校辅导员学历以硕士研究毕业生为基准,部分院校甚至有博士毕业生。高学历的辅导员很少将辅导员工作作为终身职业,往往将其向更高阶迈进的过度手段。在缺少稳定职业定位的前提下,辅导员很少能沉淀下来去探索系统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思路。辅导员教育职责的泛化与角色定位的模糊,使其在职业发展中被逐渐边缘化,他们没有相应的学术和行政话语权,最终造成其缺乏专业自觉和专业自信。对于一些低学历的辅导员来说,由于学历层次的限制,他们职业发展的空间被日益缩小,专业发展的不可能与自身发展的不主动造成他们职业能力的停滞不前。
3.发展空间狭窄,职业倦怠严重。
无论是高学历者,还是低学历者,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发展空间上,均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选择行政职务,会因行政职数的限制面临很多困难;选择专业技术职务,高校又未设定面向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序列;按照专业教师标准评定,往往由于任课时数、科研成果限制了向上升等的可能。[4]众多现实的不可能,限制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成长空间,致使辅导员对自己成长的心理预期十分模糊。尽管有一部分辅导员通过转岗等手段流向教学或行政岗位,但是对于大多数辅导员依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从另一方面来看,辅导员向教学与行政岗的流动,造成了辅导员队伍优秀人才的流失,这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工作质量的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繁琐与重复,加上学生工作管理难度的逐渐增加,在日复一日和年复一年中,辅导员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在工作方面,一些教师有意减少与学生的接触,从身心两方面疏离学生,用急躁、冷漠的情绪和行为对待学生,甚至出现对学生的训斥和讥讽,在工作上不求最好,只求达标;在生活方面,由于高校对辅导员有严格的留校工作时间,辅导员的空余生活被严重占用,在重多压力下,教师往往出现情绪控制能力减弱的多种心理疾病。
4.培养体系缺失,激励机制乏力。
伴随一批诸如《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的颁布和实施,高校辅导员近十年来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来看,还未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培养体系,高校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动的制度体系,对辅导员能够“选的准”、“留得住”,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缺少转岗分流和晋升晋级机会。在高校师资结构中,辅导员从事最基层的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各高校管理者往往对其工作重视不足,加之其工作的特有属性,造成辅导员在转岗分流和晋升晋级中处于劣势;第二,高校缺乏一套标准化的辅导员考评体系。尽管各高校建立起一套辅导员考评制度,由于缺乏一定的数理依据和调研支撑,其主观性色彩明显,往往在现实考评中难以操作;第三,考核指标难以真实反映辅导员综合素质。从各高校制定的辅导员考核制度来看,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行为轻素质等问题。[5]考核制度的缺失,致使辅导员工作缺少内在的发展动力,安于现状,这无论对于高校整体发展,还是人才培养都是具有极大的消极影响。
三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构建策略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6]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7]在高校辅导员权责体系日益弱化的今天,在人本主义理念指导下,提高辅导员权利的实现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构建高校辅导员能力的发展策略,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1.完善高校辅导员政策建设,加强辅导员专项制度扶持力度。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教育外延拓展与内涵建设的全面提升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问题日益受到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重视。贯穿人本主义的教师发展理念,政府应在促进辅导员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完善辅导员政策体系,包括辅导员准入制度、培养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等。通过政策体系的构建,促进高校辅导员在专业发展上能尽早、尽快成长。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政策层面上肯定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2005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2013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的通知,对未来高校辅导员建设工作提出详细规划。尽管国家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政策逐渐完善,但是还远没有达到制度化建设的水平。由此,国家在构建政策体系时,应逐渐拓宽辅导员专项制度的扶持力度,将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使辅导员的职业成长过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建立明确、公正和多元的职业发展通道。
2.提高高校辅导员评聘标准,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与科研氛围。
“人”是人本主义理念的核心要素,任何时期的人本主义者均将“人”作为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体构成复杂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必须以规范辅导员师资队伍、提高评聘标准为基本前提。在选聘辅导员时,必须根据学校长远规划、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规划确定辅导员的总体人数和群体结构,从源头把关,坚持高标准、严要求。[4]在辅导员绩效考核中,应注重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与考核效果的应用性。同时,高校应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奖惩办法,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以规范辅导员师资队伍的管理质量。高校不仅应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硬性工作环境和软性的发展环境,还应为其提供专业的科研团队服务,以专业化为主要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改变传统辅导员重管理、轻素养的落后局面。在辅导员科研能力培育方面,除制定特色化的科研考核标准,积极开展面向学生思想教育的实践研究。鼓励辅导员大胆创新,达到以科研促管理、以管理促教学的良性循环。
3.建立健全辅导员培养机制,大幅度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
为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人才,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我国部分高校设立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以此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向专家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学历提升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还需开展更多工作,包括完善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专题培训等,注重培训效果的考核。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需要高校以专业化培养为基本前提,这要求高校必须彻底转换原有培养思维和模式。应在人本主义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和辅导员身心发展特点,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塑造的发展道路。鼓励教师依据自身特点,在高校专业团队帮助下,进行中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促进专业发展与日常工作的有机结合。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这需要高校要像重视教学科研骨干那样关心辅导员的专业成长,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工作和制度环境。
4.加快辅导员研修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体能动性。
为加快高校辅导员专业队伍建设,我国于2007年首批在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21所院校设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培训和研修基地的建设,在辅导员学历提升、专业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培训内容缺乏完整性、培训形式的单一性以及交流机制不完善与培训时间过短等。研修基地的建设是新时期下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培育的新型路径选择,其功能的充分彰显需要不断地从政策上、制度上和行动上给予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建设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时代任务。这不仅需要政府与高校双层的建设和推动,更需要辅导员自身的积极努力。一方面,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传统职业理念。在科学的自我职业规划的同时,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向专家型辅导员方向努力,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步前进;另一方面,充分借鉴其他地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充分利用各种实践调研与校际交流的机会,向国内外同行学习先进经验,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职业发展能力。
[1]张宇润.论社会主义的人本主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1):65-71.
[2]陈向义.“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辨正[J].贵州社会科学,2005(1):91-93.
[3]沈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0(10):166-167.
[4]孙保管.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困局及路径[J].管理工程师,2009(3):42-44.
[5]匡玉梅.专业化趋势下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制度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3-87.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2012(11):28.
[7]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512/201006/88984.html.
ClassNo.:G645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OnDevelopmentStrategyofOccupationalAbilityforCollegeCounselorsUndertheConceptofHumanism
Niu Qiuyue
(School of Management,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16,China)
As the backbon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the college counselor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Based on the humanistic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college counselors, such a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y, career development system. It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strategies to cultivate college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and improve the evaluating standards mechanism,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selor training base.
humanism;instructor;vocational ability;construction strategy
牛秋月,硕士,助教,福州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1672-6758(2013)12-0027-3
G64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