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择业观的消极现象、归因及改进策略

2013-04-07富振华

关键词:职业大学生

富振华

(山西农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山西 太谷030801)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的择业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择业观都会有所不同。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1~2],“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由于受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面临着新旧择业观念的冲击碰撞和人生价值的重新定向,其择业观正不断走向复杂化和矛盾化。而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择业目标、规范择业道德、提高综合素质能力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择业观的概念及特点

就业择业是择业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能力,从社会上各种职业中选择其中一种作为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过程。择业观是择业主体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等,它既是择业者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择业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表达。大学生就业择业观是在校大学生,在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如何选择职业这一实践活动的较稳定的认识、态度和基本的指导思想。

就业择业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它随着社会职业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择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丰富。不同时期人们受到不同人们的社会观念、道德观念、生活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产生了不同的就业观。因此,就业择业观具有以下特点:

(一)时代性

大学生的择业观的进化和发展与时代的变化是分不开的,不同时期的大学生的就业观也是明显有区别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大学生由于受集体主义的影响在找工作是服从国家分配。80年代的大学生处在改革开放阶段,崇尚 “自我设计”、 “自我奋斗”和 “自我实现”,但仍很看重职业的社会意义。90年代初期的大学生更看重 “工作稳定”,最想去的地方,其次是三资企业、党政机关等单位。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能否发挥专长”又成为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21世纪初至今,大学生们更追求实利,关注自我发展。

(二)实践性

择业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并通过人们一定的择业实践来实现。择业实践的深度、广度同样影响着人们的择业观。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对择业的认识同择业实践是密不可分的,而丰富具体的择业活动恰恰是大学生职业理想得以实现的必然途径。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大学生并不是被动地通过择业活动来满足生存需要,而是理性地、自觉地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中,加深对择业过程的了解和认识,不断修正择业观念的偏差,完善和升华自己的理想追求。

(三)差异性

择业来源于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存在。大学生是择业实践活动的主体,就择业观而言,可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有所变化。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对职业追求是在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和支配下完成的,势必导致大学生在择业方向和运行结果上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也同样影响着大学生对不同职业理想的追求。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性格、气质、情感、身体及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对其择业观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这使得大学生的择业思想、择业行为与择业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1,3,4]

二、大学生就业择业观的消极表现

(一)淡化社会价值,积极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生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在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完成的。重视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体现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动力,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发事业的成功,这是我们提倡的。但目前,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只是单纯地重视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往往忽视或淡化社会价值,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对有关国家全局以及个人成长有长远意义的事情想的较少,把个人眼前的兴趣、爱好放在了首位,不能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使自己选择的职业与社会需要相吻合。[5]而轻国家需要却暴露出大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只利己而不利人,这必然会导致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使个人与社会脱离,没有了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基础,人生的价值也难以实现。

(二)择业期望值过高,功利主义倾向较为突出

择业是受人的价值观念所支配的一种社会行为,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希望得到的是一个能满足自身需要的、并能使自己出人头地的工作,这是青年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是可以理解的。[5]但择业期望值过高,较少考虑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是否适应这种工作,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脱离自身的能力对现实的切身利益考虑过多,过分强调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选择超越个人素质的职业就会使择业理想务实化,功利主义倾向突出,甚至为此而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这必然也会导致择业价值取向的扭曲,不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三)择业心理准备不足,社会适应能力差影响成功就业

择业应当是一种有准备的行为,它要求大学生在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抗挫折能力等方面有良好的心理准备。[6]就业准备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是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角色适应过程,对自己工作能力的培养、个性与职业的调和、职业设计与职业规划的选择和胜任职业而做的准备。而目前很多大学生缺少这种准备,或准备不足、缺少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或者是心理期望过高,或者是自信心不足,不敢面对困难,不敢面对现实,存在着就业焦虑、社交恐惧、自卑等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择业思想和择业行为,产生了人为的就业难。

(四)诚信意识明显缺乏,导致大学生诚信危机

目前,诚信危机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话题被提到日程上来,今年的 “两会”期间就曾经有代表提交议案,呼吁通过立法维护诚信。在大学生人才市场,人们感到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诚信。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下,毕业生的自我推荐显得十分重要。但在大学生精美的应聘材料中,经过了人为的加工,对个人的经历都做了过分的渲染和包装,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产生了怀疑。在应聘中又经常会出现毁约或违约的现象。有报道表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违约率大约在4%~8%左右。毕业生就业违约的情况大致为:和用人单位签完合同后,感觉不是自己理想的职业,或是又找到了更好的职业,或者是考上了研究生及出国留学,就放弃了和用人单位的签约。导致大学生违约的原因就是诚信意识缺乏,致使择业观偏失方向。

三、大学生就业择业观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

虽然社会上通过拉关系、走后门、钱权交易等方式找工作只是片面的现象,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大学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工作,他们认为好工作只有靠家里的关系而不是靠自身素质来找的,从而他们在大学不是努力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而是依靠家里父母的关系。社会上通过拉关系、走后门、钱权交易等方式找工作的现象使大学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工作。

2.大众传媒责任的缺失

社会的不正之风对大学生择业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一些大众传媒的 “炒作”与主观“放大”,在赚取点击率与赢得关注度的利益驱动下,他们会过分地宣传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和难度,导致大学生在一定程度被误导,丧失自主择业的信心和勇气,甚至在就业面试时举止失措,发挥失常,最终错失工作机会。

(二)学校因素

1.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

据统计,我国现有高校2000余所。近几年,部分高校为了招生,专业设置存在不合理的想象,一味地追求专业数量而忽视专业质量,对一些社会需求少的冷门专业不能做及时调整,盲目开设一些热门专业,重视理论学习而轻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指导体系不健全

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而高等学校针对学生的就业择业指导体系不完善,机构不健全,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素质较差,很多高校的教师不是专职而是由辅导员兼任,他们往往是盲目追求学生就业率,不看着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不能有效就业。

(三)家庭因素

1.传统家庭文化观念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择业观的束缚

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丰富多样的家庭观念,如孝悌、纲常观念中的 “养儿防老”,教育过程中的 “出人头地、光耀门楣”等,家庭价值观中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观念经历千百年的历史洗礼至今仍影响着广大家庭及其大学生。多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会考虑父母意见和家庭需要,如父母养老、家庭地位及名望。如果条件允许多数大学生也愿意回到家乡就业或者到离家不太远的地方就业。

2.家庭成员的职业价值取向引导当代大学生就业择业倾向

一定程度上,父母的职业价值观念决定了子女未来的职业选择。这一方面是父母依据自己的经验所获得的社会职业认知及职业理想来对子女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择业教育,培养子女的职业理想和择业态度。比如城市的父母长期感受着城市生活的方便而会让子女留在城市,而农村的父母长期经受着 “口朝黄土背朝天”乡村生活的困苦也会努力让子女做 “城市人、正式工”,不希望子女毕业后再回到农村、基层工作。

(四)个人因素

1.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影响

作为择业价值观主体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影响着主体价值选择的方向。主体确定什么样的目的,即为满足何种需要而创造,是同他的思想道德修养紧密相联的。思想道德素质比较高的大学生,往往会选择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目标,从而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的学生会片面强调个人的需要,以个人为本位,来追求经济利益和自我价值。

2.个性因素方面的影响

个性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不同个性素质的人适应不同的职业群,不同个性素质的大学生对职业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大学生择业时会考虑自己的个性心理素质,选择自己适宜的职业,以便胜任未来的职业。没有兴趣和爱好的职业很难吸引大学生从一而终地从事它,也很难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特长和潜力。

四、削减大学生就业择业观消极层面影响的对策

(一)社会营造正确的价值导向氛围

1.加强党风建设,营造大学生择业观的良好氛围

社会风气是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当前这一阶段,通过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择业观的教育提供思想保证;通过加强 “三观”建设,为大学生择业观的教育奠定思想基础。

2.完善大众传媒教育平台,对大学生组织和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各高等学校要为大学生择业观的教育提供充足的信息,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特别是政府部门应当提供平台来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通过邀请用人单位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开展联合办学,设立企业奖学金,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等方式进行择业观的教育,从而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更加务实的择业观。

(二)高校充分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1.转变办学理念,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正确、科学择业观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的主阵地,并且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继续和提高。高校要在对社会需求进行科学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方针,选择相应的专业、学科和层次,提高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和效益。

2.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有效结合

高校要发挥思想教育的优势,把择业观纳入德育的主要内容,开展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同时利用党团组织、社团等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大学生爱国爱民、无私奉献、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对大学生的择业观进行教育和指导。应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好大学生择业指导工作,使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社会当中。

(三)家长应调整自身的观念和素质

1.家长应正确调整对子女就业的期望值

家长原有的落后的观念和陈旧的思想意识的转变对当代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家长必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使其行为方式统一于社会发展或相符于社会的需求,才能指导大学生做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家长要时刻关注子女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情况、能力培养情况、技能水平情况、社会实践情况、社会交往情况等等,以便了解孩子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处的层次,并形成合理的职业期望。

2.家长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

面对当前越来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家长自身如果没有良好的素养,不仅不会对大学生的择业给予应有的支持和鼓励,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和择业动机。家长不应只把家庭的希望寄托给即将就业的大学生,自己也应该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家庭的生活环境,给子女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品德高尚,光明磊落,行为文明,同时注意引导子女提高合理要求的层次,正视现实,参加有益的活动,善于从各种性格冲突中将子女引向正确轨道,使其学会进行自我教育。

(四)提高大学生择业能力

1.提前准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培养就业竞争力,提高综合素质的规划和准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学生成才的质量。大学生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合理规划自己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认真评估自我,确立好自己大学生活中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并合理制订行动计划和方案内容,并在行动中认真执行。

2.加强自己综合能力的锻炼,努力提高个人修养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们在学好知识的前提下,要注意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改变 “书呆子”的形象,积极参加学校举办各项文体活动,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增强自己的责任心和进取心,为将来参与就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千万不要忽视自身的修养,平时要加强自身道德品质的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为人处事谦虚有礼,诚实热情,对待工作要兢兢业业,有敬业精神,熔炼意志,砥砺德行,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1]郑永廷.大学生就业创业理论与方法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1-23.

[2]文学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8-11.

[3]全国高等学校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2004~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4-25.

[4]麦克思中国大学生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10.

[5]余国宇.浅析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的社会原因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5):63-64.

[6]张强.大学生择业与就业指导教程 [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15-16.

[7]毛丽阳.大学生工作起薪期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2):153-157.

[8]张立新.大学生择业规划与指导教程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7-18.

[9]黄飞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新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2):114-115.

[10]褚惠萍.高校贫困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05(2):11-12.

猜你喜欢

职业大学生
PHONEY WAR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职业尊严从何而来?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