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90后”大学生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探索
2013-04-07赵燕凌郝晓娟杨红雨张辉
赵燕凌,郝晓娟,杨红雨,张辉
(1.山西医科大学 医学影像学系,山西 太原030001;2.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山西 太原030024)
90后大学生是当前大学教育的主体。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渴望独立也表现得过早成熟,在行为上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实际上依赖心理强,抗挫能力差,更多的是假性成熟。调查显示: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会因此一蹶不振。[1]传统心理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过于单一,通常采取的方法不外乎为开设心理讲座、进行心理咨询等,强调的是纠正错误、克服缺点。因此,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上做出改变来适应这种新的要求。从面向个别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方向转型;从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体学生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方向转型。[2]
调查显示,目前美国上百所高校都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积极心理学是哈佛选修课程中排名第一的课程,同时也超越 《经济学原理》被哈佛学生评为最值得一上的课程。鉴于此情况,我们设计了以下四大类及十二种具体的训练方案,针对医学影像学系约700名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培训,旨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认知方式,促使其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从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和幸福感。[3]
一、突破思维框架,关注生活的积极面
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首先需要审视和改变当前的思维方式。积极不是没有消极,而是用积极心态对待消极事件;不是要消除不快乐,而是要学会怎样恰当地与不快乐相处。例如一场大雨,会让想去野外烧烤的人扫兴,而久旱地区的人们则高兴得不得了。教会学生要将消极想法转化为鼓舞人心的积极信念,去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框架。就像照相机的取景框:在同一个宴会上,有人会拍下美酒佳肴、欢声笑语,记录和见证所有美好,也有人会拍下宴席边的争吵,地上的烟头果壳。我们每个人想法背后,都潜藏着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思维框架,事物本身没有绝对好坏,而要看在什么情境下发生,改变框架所在的背景情境,就会改变信念。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赛林格曼所说:“你怎样看问题,决定了你会从沮丧中解脱出来,还是更加沮丧。”所以,幸福感不是建立在出身、社会地位、银行存款等外部事物上,而是取决于我们的认知,取决于我们选择关注事物的哪一面。关注失败的人总是看到失败,因而总抱怨生活的不幸;而关注事物积极面的人,总能在逆境中找到希望。
二、自我赋能,发现并发挥自身的优势
我们的学生成长于一个追求分数的教育环境中,而对于学生的内在品质则关注太少。学校和家长习惯于寻找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很多学生经常把 “我不行”“我不能”挂在嘴边,而没有足够地发掘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是十分愚蠢的做法。因为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认为自己“不行”就相当于给了自己一个消极的心理暗示,潜意识就会接受这个命令,时间长了,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使 “成功”可能离我们越来越远。在日常的训练中,我们要教会学生找到自己独特的地方:别人没有看到你的优点时,你要看到自己;当别人对你消极时,你更需要积极地对待自己。例如:如果失去双臂,你将如何生活?达人刘伟的答案是:至少我还有一双完美的脚。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刘伟那样积极地面对生活,但要让学生明白,在人生的旅途中,很多人其实是非常有潜力的,没有做好的原因就是把自己的很多优点忽略了。
三、应运自我辩驳法,构建正确的思维模式
在具体的课例中,我们采用了理性行为疗法创始人艾伯特发明的ABCDE自我辩驳法,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的培养,收到很好地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1)记录ABC三个部分:让大学生通过记日记的方法,把每天发生的不愉快事件记录下来,以便对自己的思维进行监测。A.简单记录遇到的困境;B.你的念头、想法;C.后果、感觉。强调要注意平时没发现的、你对自己讲的话。[4]
(2)记录完后,仔细读一遍,着重分析自己对负面事件的解释、评价、行动及想法,从理性的角度审视这些行为,并且探讨这些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
(3)辩驳:扩展思维角度,与自己的不合理行为进行辩论,动摇并最终放弃不合理行为,学会用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也可以通过与他人讨论或实际验证的方法辅助自己转变思维方式。
(4)结果:选择更合理、积极的行为方式。
课例如下:
A事件:
周末,我却一个人呆在宿舍里,没什么活动可以参加,我该怎么打发时间?
B信念:
我没什么朋友,没人喜欢我。我必须主动走出去,有所行动,生活才能过得下去。
C后果:
感觉很孤独,觉得自己很可怜。
D辩驳:
我这是在自我挫败。我比较慢热,和陌生人交往有点害羞,但同学们了解我后往往都会喜欢我,害羞意味着我要比别人付出更多时间和努力才能交到朋友。
E效果:
我要更多地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如社团,舞蹈协会,英语大赛等,在没有人约我的时候,我可以主动给同学打电话,约她一起去看电影或参加别的活动。[5]
通过该课例使学生们懂得,生活中出现问题时,人们总是习惯地认为是外界的负面事件引起的,但事件只是一种刺激,人们对事件的不合理信念才是引起消极情绪的真正原因。该方法如能在大学的生活及学习中长期坚持,可以改变习惯性地消极思维,有助于我们挑战非理性信念,强化正确积极思维。
四、采取多种行动,激发积极情感
幸福行动可以激发积极情感,并且有助于人们用积极的想法取代消极的想法。我们根据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幸福多了40%》一书,精心选择了适合大学生的多种身体行动,鼓励学生在学校活动和学习生活中尽量应用,包括:
(一)练习感恩
不要把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一切都当成理所当然的存在。让学生每天记录3件自己认为值得感激的人或事;撰写文章向国家助学贷款的绿色通道表达感恩之情;向父母、同学或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写信表示感谢等等,为自己拥有的一切表示感恩。[6]当人心存善念和感恩之情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良好情绪,这种情绪能激励自己不断地前进,也能够感动和改变周围的人,唤起更多地助人行为。[7]
(二)设定目标,为之奋斗
设定自己最在乎的目标,如考研或在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名次等,并一心一意为之奋斗。当把目标 “宣告”出来后,达到目标就变成了一种承诺,一旦许下承诺,就会利用外部及内部的一切资源以求达到成功。因此设定目标的学生,往往更有动力,更努力,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效率越高,更加容易成功。
(三)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情绪
人的身体和心理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整体。比如愤怒时候,我们会握紧拳头,呼吸急促,快乐时我们会嘴角上扬、面部肌肉放松。同样,肢体语言同样也会导致情绪的变化。如果一个学生整天都无精打采或者唉声叹气,那么郁闷只会持续更长时间,应该有意识地舒展眉头,用自信的强调与人说话;经常冥想、微笑和大笑;可以用改变坐姿、吹口哨这些的肢体语言等等。小小的行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态,从而改变情绪。
(四)学会接受痛苦和失败
尝试不同方法,克服困难,战胜压力与痛苦,增强应对困难的技能。痛苦是我们的人生经验,我们从苦难当中可以学到很多,人生的飞跃和成长,就是经常发生在觉得非常痛苦时刻的。只有经历过从失败走向成功的经历,才能深刻地认识到失败原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在失败中可以学到很多,这些都有利于一个人建立正面的心理。
(五)享受生活的乐趣
静心体会生活的乐趣和美好,幸福就在你的身边。珍惜清新的空气,盛开的鲜花,教室苦读的身影,球场声嘶的呐喊,用心灵、文字、交流回味生活中的动人时刻。
(六)多做让自己全身心投入的事
首先是行动,让自己忘我地忙起来,做些有挑战性和有吸引力的事,在行动中能够不断地发现自我,对自己做出最有肯定意义的评价。
(七)学会原谅
对于伤害过你或冤枉过你的人,通过写日记或写信的方式消除气愤和怨恨。
(八)培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
周围人对自己的关注和相信能极大程度地激发一个人的潜能,要想维持自我和他人对自己的信心,使自己的心理一直保持在自信的状态,有三个技能,就是积极的态度、对工作的热情和努力学习的行动。
(九)不多虑、不攀比
采取行动 (如分散精力法)减少为愁事费心费神;不与他人攀比。
(十)强健身体
体育运动是生活当中比较重要的事情,有规律地为自己安排一些体育运动,能够大大地改善身心健康。[8]
(十一)保证睡眠
熬夜、上网、不规律的作息是大学时期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生应合理安排好时间,每天保持7~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足够地睡眠,会让我们感觉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感到更开心。
(十二)帮助别人
没有钱、没有时间一样可以帮助别人。当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帮助自己,使自己心中有信仰、精神有寄托。[9]
本方案通过纠正意识、性格和生活习惯上的缺点,并归纳出有规律的潜意识开发技术、获得积极心理培养成功。成功等于每天进步一点点,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梦想有追求,知道自己的职责和任务,使大学生活有计划、有规律,生活充实且充满热情,不断暗示自己,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等等。及时表扬学生,与学生一起体验成功,分享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些积极体验增进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培养积极的人格,这是增进积极人格发展的有效策略。
通过10周,每周2学时的心理辅导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对自我能力产生较强的信任感,作决定时也更为自信,能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现实的挑战,而他们表现出的积极情绪使她在交往时更容易被别人接纳。这些变化为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写下良好的开端。但是,这些积极行为的持久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强化。原有的观念要被新的观念所代替,消极情感被积极情感所取代,并最终形成健全的积极的人格还需要假以时日。总之,从目前对学生的积极心理辅导的效果上看,积极心理辅导他们的心理资本。学生的心理资本明显加强。[10]
本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学教育工作者针对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类别以及生源地的大学生,采取不同措施,引导他们消除学习倦怠等不良心理与行为,同时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积极心理品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
[1]戴长澜.中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 [J].中国青年报,2008,14(11):12.
[2]姚美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研究 [J].课题成果,1998,10(5):143-144.
[3]王贺,陈健芷.对当代大学生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简论 [J].教育探索,2011,237(3):131-133.
[4]孔宪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心理援助策略 [J].中国特殊教育,2010,(123)9:74-77.
[5]谭洪岗,汪冰,张茵萍.5种方式,让乐观成为习惯 [J].心理月刊,2011(56):68-72.
[6]何梅.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逆商的影响 [J].中国卫生学校,2008(29):852.
[7]王滟明,邹简.哈佛积极心理学笔记 [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2.
[8]刘春来.基于大学生积极心理构建的高校体育教育整体化模式研究 [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2):126-128.
[9]王宁.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积极心理辅导个案研究 [J].资治文摘,2009(3):92-93.
[10]曾秀兰.实施积极心理教育,培育大学生积极心态 [J].教育导刊,2008,22(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