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地区杏鲍菇工厂化高产袋栽技术

2013-04-07蔡建林严小妹

食药用菌 2013年2期
关键词:装袋原基工厂化

蔡建林 严小妹

(1.松溪县旧县乡农技站,福建 南平 353505;2.松溪县松源街道农技站,福建 南平 353500)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是利用制冷、加热设备等对栽培环境进行人为调控,使杏鲍菇不同发育阶段都能够处于最佳环境条件下,不受季节影响的周年化生产。其最大限度缩短杏鲍菇生产周期,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由于工厂化生产是连续性生产,日均生产量在数千包,乃至上万包,故不仅要有一定的投资,而且要有相对成熟的技术支撑。笔者以近两年的生产实践经验为基础,总结杏鲍菇工厂化高产袋栽技术。

1 工艺流程

培养料配制:原料搅拌→加水搅拌→装袋整形→灭菌。栽培过程:冷却→接种→培养→出菇管理→采收→包装。

2 工厂化栽培设施

工厂化周年设施栽培须建造专门的养菌房、出菇房。需配置制冷、加热、通风等设备,将环境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调控在杏鲍菇最适宜发育的条件。

2.1 温控菇房构造及制冷设备配置 温控菇房可四周用10厘米厚、顶层用15厘米厚的18k密度的保温彩钢库板建造,也可用砖砌墙,墙内四周及房顶贴两层2.5厘米厚的集束板。菇房面积以50~70平方米为宜,一般长8~10米,宽6.5米,高4.5米。我们采用的是8.5×6.5×4.5(米)的温控房。菇房面积过大,环境条件难以控制;过小则利用率降低,单位产量成本高。每间可配置1台8~10匹制冷机,菇房内每个走道安装节能灯2盏。

2.2 出菇房栽培架设计 栽培架可采用双面网格,架高280厘米,栽培包直接插入网格中,可摆放20层栽培包,第一层离地20厘米。架间距110厘米,每间菇房可摆放出菇包7 000~10 000个。

2.3 养菌房栽培架设计 养菌房和出菇房数量以二比三配套,即三间出菇房配二间养菌房,养菌架采用层架式,每层高30厘米,共9层。每间养菌房可摆放栽培包2.5万~3.2万个。

2.4 通气设施配置 每间温控菇房正面安装进气风扇4台,背面安装排气风扇4台。风扇规格为 250×250(毫米)。

3 培养料的配制

3.1 配方 杂木屑31%,玉米芯31%,麸皮20%,玉米粉8%,豆粕8%,轻质碳酸钙1%,石灰1%。pH自然,含水量必须控制在62%左右。

3.2 配制方法 先将各原料成分换算成相应的体积,采用不同体积容器量取,倒入大型搅拌机搅拌5分钟,然后用微电脑时间控制器与电磁阀和加压水泵联动,根据需要控制加水量。为了使培养基的湿度能够均匀一致地达到所要求的湿度,搅拌至少需要20分钟。

4 栽培包的制备

4.1 栽培袋选择 若是高压灭菌,则栽培袋应用聚丙烯袋;若是常压灭菌,则可采用聚乙烯袋。通常冲压式装袋机选择规格为 17×35×0.005(厘米)或18×35×0.005(厘米)的栽培袋。

4.2 装袋 备料时木屑要经预堆后再使用,无论生产规模大小,搅拌结束后要立即装袋。干燥的培养料附着的微生物呈休眠状态,一旦吸水,细菌量马上呈几何级数增殖,而细菌代谢过程不断释放出的热量使料温升高,进一步促进增殖,使培养料很快酸败。装袋力争在2小时内结束,并进锅灭菌。一般工厂化规模生产采用连续性机械打包装袋的,必须保持栽培包质量的一致性,装袋高度为18厘米,单包重量为1 200~1 300克,套环须套紧,塞上棉花塞后置于周转筐内。

4.3 灭菌、冷却 装袋后要立即进行高压灭菌或常压灭菌。高压灭菌要求0.15兆帕压力下保持3小时;常压灭菌要求4小时内温度升至100 ℃,保持 16小时。需要注意的是,灭菌过程中,要留一定的缝隙,以便冷气排出。判断是否灭菌彻底,看栽培包原基形成之前“吐”的水是否无色透明,如果是无色透明,表示灭菌彻底;如是深黄色或红黄色,说明灭菌不彻底,随后会出现绿色木霉感染。

灭菌后,移到预先消毒的冷却室或接种室中自然冷却。

5 接种

5.1 菌种质量的控制 杏鲍菇不同品种的质量、产量、商品菇的外形等差异比较大;不同地区市场对杏鲍菇的商品外观如紧实度、色泽、长度、菇盖的大小等,认可度也存在差异,必须选择符合市场要求的品种进行栽培。对于闽北地区,笔者认为福建省漳州市龙海食用菌研究所的杏 301菌株较为适宜。该菌株菇型为棍棒形,在目前国内市场较受欢迎。

一般一级种常使用 PDA培养基,按常规进行培养基配制、分装、灭菌和制成斜面。二级种采用木屑、玉米芯、麸皮、轻质碳酸钙等作培养基。三级种制作选用12 厘米长的枝条(每瓶30根)和木屑、玉米芯、玉米粉、轻质碳酸钙,装料时半边用枝条半边用混合料。混合料按常规配制,含水量55%~58%,pH自然。可用标准菌种瓶分装,塞棉塞,常规高压灭菌。在 24 ℃适温条件下,一般一级种需培养 10~12天,二、三级种培养 25~35天。工厂化生产是连续性生产过程,菌种也需按生产计划提前准备。

5.2 接种方法 培养料灭菌后,自然冷却至26 ℃以下就可以接种。可采用传统接种箱,在无菌条件下,按常规接种程序进行接种。接种量适当加大,或使用枝条菌种,可提高发菌速度和成品率。

若采用净化车间接种,将装有菌包的周转筐放置在机械流水线上进行接种,接种后的周转筐陆续传送到培养室进行培养。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每周测定接种环境的无菌程度,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6 管理

6.1 营养生长阶段 接种后将菌包置于24 ℃、空气相对湿度70%以下的养菌室内培养。杏鲍菇和平菇一样,属于侧耳属,和其他属菌类不同的是:该属的菌类在高浓度二氧化碳培养条件下,能刺激菌丝生长,所以培养期间仅需少量换气。此外,栽培包在培养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培养室内温度的稳定,必须注意的是,培养 10天左右的栽培包所接的菌种已全面定植,开始降解培养基,同时产生生物热。此时,包温会比室温高出2~3 ℃,特别是层架中间的栽培包,由于散热不好,温度会更高。此时应将室温控制在22~23 ℃,等到菌丝长满栽培包,包温和室温接近时,才可将室温再升至 24 ℃。在培菌过程中,若栽培包温度经常达到 30 ℃会严重影响出菇。此外,培养过程应保持培养室黑暗,尽量不开灯。

一般24 ℃培养30天左右,菌丝可长满栽培包(包中心有预留孔)。满包后还有一个10天左右的后熟期,后熟是菌丝对培养基进一步降解,“吃透”培养基颗粒的过程,能使菌丝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供给后期子实体生长发育所需。后熟时间不足,子实体畸形率上升,产量低;后熟时间过长,又会造成养分消耗,影响产量。

6.2 生殖生长阶段

(1)原基形成期。杏鲍菇属于中低温结实性菌类,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要有一个降温刺激过程,理论上须有 10 ℃的温差。因此,将生理成熟的栽培包置入出菇室栽培架网格后,出菇房温度须设置在 14~16 ℃,以和菌丝培养阶段的24 ℃,形成10 ℃左右的温差。

具体做法:将生理成熟的栽培包搬入出菇房后,拔除棉花塞或取下盖子,搔菌后,将套环挪至袋口,打扫干净地板。待菌丝恢复后,设置室温在13 ℃,待栽培包中心温度逐渐降到13 ℃时再将室温升至 16~17 ℃,随后视菇的长势逐步降低温度。增加空间湿度至90%~95%。通过搬动刺激(机械刺激)、降温刺激、光照刺激、增氧刺激,7~10天后就可看到袋面涌出水珠。水珠应是淡象牙黄色或无色,如为深黄色或红黄色,则表示该栽培袋可能被细菌污染。原因可能为菌种纯度不足,灭菌不彻底,或接种操作不当等,应及时分析找出真正原因。吐水珠后的第 3天就可清楚看到半圆形的小突起,预示原基形成阶段结束,转入菇蕾形成期。

在原基形成阶段,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3%,就需通风、补氧。目前是通过经验判断,由时间控制器设定运转时间来控制通风和补氧量。可通过往地面洒水,维持出菇房的湿度,防止开口的栽培包料面失水,影响原基形成。

(2)菇蕾形成期。原基形成后,很快就分化发育成菇蕾。此时,二氧化碳浓度应维持在0.3%左右。杏鲍菇和其他菇类不一样,只要生理成熟,有温差刺激,环境条件适合就可在栽培包表面出现大量原基;如果任其发展,不加以控制,就会出现大量小菇蕾,难以培育出合格的商品菇。此时可将套环留着,使每个菌包先长的菇蕾排挤后长的,以减少小菇蕾的形成量,增加合格商品菇的比例。

(3)伸长期。健壮菇蕾发育比较快,当长至5厘米左右时开始进入快速伸长期。此时,将套环拿掉进行疏蕾,每个出菇房可减少3个工时的工作量。管理重点是适当减少通风量,使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0.5%~0.7%之间,可使菇柄生长速度加快。如果出现菇柄中部膨大而顶部较细的“大肚菇”,则表明二氧化碳浓度太高,此时要增加通风量。通风必须注意风速不可过大,否则菇体水分蒸发太快,来不及从栽培袋中获得补充,重则造成菇体外表皮开裂,轻则失去商品菇应有的光泽,所以给予高湿度柔风形成对流比较妥当。

(4)成熟期。工作重点是增加水分管理,可在出菇房地面洒水,维持空气湿度在 90%左右。当菌柄生长到 12~15厘米,上下粗细较一致、可清楚看到菇盖下菌褶时,即可进行采收。

7 采 收

杏鲍菇采收标准应根据市场需求而定。出口菇要求菌盖和菌柄的粗度相近,柄长 12~15厘米;国内市场一般掌握菌盖平整、孢子尚未弹射为采收适期。采收时套上一次性手套,以减少菇体上的指纹印,避免影响商品外观。杏鲍菇头潮菇产量占总产量的60%~80%;因第二潮菇质量、产量和经济效益低,和金针菇工厂化栽培一样,一般仅采收一潮菇,以缩短生产的周期。

杏鲍菇从接种到菌包生理成熟需35~40天,出菇到采收结束一般20天左右,整个栽培周期55~60天,每一栽培包可收250~350克。采收后及时对出菇房进行彻底清扫、消毒,通风1~2天后再使用。

猜你喜欢

装袋原基工厂化
新型液动食用菌装袋机的设计要点与应用*
基于群体Parrondo博弈的根分枝建模方法
钢结构工厂化预制质量控制
板栗的塑料薄膜袋贮藏技术
工厂化生产的钢结构桥
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对家蚕翅原基生长分化的影响
Evaluation on formation rate of Pleurotus eryngii primordium under different humidity conditions by computer vision
水稻工厂化育苗技术
G0-7“工厂化”井组钻井工艺技术
线上称重器给食品装袋带来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