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市新洲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措施

2013-04-07左细明李建龙沈红兵曾小兵

食药用菌 2013年2期
关键词:新洲区双孢武汉市

左细明 李建龙 沈红兵 曾小兵 姚 斌

(武汉市新洲区农业局,湖北 武汉 430400)

武汉市新洲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措施

左细明 李建龙 沈红兵 曾小兵 姚 斌

(武汉市新洲区农业局,湖北 武汉 430400)

概述武汉市新洲区2012年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状况,介绍产业发展特点:由分散种植向园区(基地)集中生产转型,由农户自然季节生产向周年化、工厂化生产转型,由单一草腐品种生产向草、木腐多品种生产转型,农林副产品由一次利用向多次循环利用转型。总结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主要措施:坚持调整结构,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不动摇;坚持政府引导,实行奖励扶持政策;坚持龙头带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科技创新,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坚持质量管理,确保食用菌产品安全。并提出产业今后的发展目标与努力方向。

食用菌产业;调整;转型发展;动态

武汉市新洲区位于武汉市东北部,全区地域1 500平方公里,总人口97.9万,其中农业人口71.7万,是一个农业大区。15年来,新洲区委、区政府立足基本区情,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立食用菌产业的主导地位,促进了全区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转变。2002年新洲区率先跨入全国亿元产值百强县(区);2006年11月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新洲区召开,食用菌主产镇徐古镇被授予“全国双孢蘑菇之乡”称号;2008年新洲区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获“全国双孢蘑菇标准化栽培示范区”称号;2011年12月,新洲区获“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区”称号。新洲区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武汉市农业的特色优势产业,新洲区的食用菌系列鲜菇产品已成为供应武汉以及周边大中城市的重要蔬菜产品。

1 2012年的食用菌产业状况

2012年,新洲区食用菌主要骨干品种有:双孢蘑菇、杏鲍菇、金针菇、白灵菇、姬菇、香菇、猪肚菇、秀珍菇和平菇等,形成了以徐古镇为中心的区东北部食用菌生产大板块。其中自然季节栽培的双孢蘑菇种植面积510万平方米,白灵菇295万袋,平菇375万袋,猪肚菇78万袋,秀珍菇62万袋,香菇56万袋,其他200万袋;工厂化生产的杏鲍菇1 050万袋,金针菇750万袋,姬菇190万袋,预计年产鲜菇6.138万吨,产值5.26亿元,纯收入0.98亿元。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入食用菌生产的打工行列,全区蘑菇生产雇工日数达45.6万个,农村富余劳动力打工创收2 508万元。2012年全区累计转化稻草10.5万吨,牛粪7 500吨、棉籽壳3 500吨,谷壳1 800吨,木屑1.32万吨,通过农林副产品循环利用,废料变原料、副品变正品,年转化增值创收3 550万元。2012年全区食用菌产业全口径预计总产值5.84亿元,生产加工经营创收1.62亿元,目前全区从事食用菌生产经营农户达1.08万户,参与种植的农民达9.5万人。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新洲区东北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途径,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大样板,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得益彰,成效斐然。

2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特点

近两年来,新洲区食用菌产业紧扣“调整、转型、升级、提高”八字方针,坚持在转型中发展、在调整中提升,加速推进食用菌产业向纵深发展,产业发展出现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2.1 由分散种植向园区(基地)集中生产转型 新洲区食用菌生产是由村组农户分散种植起步的,分散种植在基础设施的配套、技术推广的覆盖、产品的加工流通等方面难以匹配。2009年开始,全区大力发展园区建设,把建设项目、主导品种、科技攻关项目均放在园区,兴建了许易、富山、沙河、周铁河、蔡垸、朱岗等六大园区,实现了全区食用菌产业由分散种植向园区(基地)集中转型。

2.2 由农户自然季节生产向周年化、工厂化生产转型 2008年之前,新洲区食用菌生产基本上是以家庭种植为主,依赖气候且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近几年,大力发展食用菌工厂化、周年化生产,引进现代技术设备与先进管理经验,先后建成天添公司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线、申绿公司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线和曹阳公司姬菇生产线,实现了杏鲍菇、金针菇、姬菇产品的全天候操作、工艺化栽培、周年化批量生产。由农户主导到企业主导,由单一的种植生产到综合的产品开发,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2011—2012年调查显示,徐古镇富山村农民就近在天添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富山基地打工,年创纯收入28万元,该基地的双孢蘑菇、猪肚菇、秀珍菇、木耳等产品行销成都、郑州、西安、合肥等大城市。

2.3 由单一草腐品种生产向草、木腐多品种生产转型 2006年11月,新洲区徐古镇被授予“全国双孢蘑菇之乡”称号,但该镇品种单一,难以适应食用菌产业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不了城镇居民的品种多样化需求。近两年来,双孢菇主产街镇大力发展食用菌新品种,徐古镇2012年常年种植品种达18个之多。大力开发新品种,增强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后劲。

2.4 农林副产品由一次利用向多次循环利用转型 食用菌生产的原料以稻麦秸杆、棉籽壳、谷壳、木屑、牛粪、菜饼等农林副产品为主,这些农林副产品生产食用菌后形成的菇菌副产品——菌糠(渣),弃之既浪费又污染环境,成为事关农村生态环境与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近两年,新洲区积极开展菌糠循环利用的研究,利用杏鲍菇、金针菇菌糠作基料加20%的新料,生产猪肚菇、秀珍菇、双孢蘑菇等品种,再将产生的新菌糠施入大田作农作物肥料,年转化菌糠废料800万千克。 “杏鲍菇—猪肚菇(秀珍菇)—农作物大田”和“金针菇—双孢蘑菇—农作物大田”的原料综合利用模式,既体现节能减排、节支增收理念,又做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完美结合。

3 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主要措施

3.1 坚持调整结构,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不动摇 新洲区食用菌产业是在省、市、区政府的长期重视、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新洲区委、区政府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不动摇,一届接着一届干,根据新洲区情,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武汉东部生态新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定生态调,打优势仗,走特色路,唱产业戏,咬定食用菌产业不放松,一张蓝图画到底。

3.2 坚持政府引导,实行奖励扶持政策 近几年来,为调动企业与农民发展食用菌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出台了相应优惠政策,扶持食用菌生产。除市政府外,区政府连续多年出台“一号文件”,制定优惠政策,以奖代补扶持食用菌园区建设;双孢菇核心产区徐古镇出台扶持政策,新建园区一个菇棚补助1万元,菇农种植每平方米补助1~4元;资金困难农户种植双孢菇优先办理贷款,在抓种植的同时,狠抓产品的产销衔接,组织龙头企业与广大种菇户签订合同,实行订单生产,在销售上给农民一条“保险带”,在价格上给农民一个“定心丸”,调动广大农民的种菇积极性。

3.3 坚持龙头带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龙头企业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脊梁,近两三年,市、区、街镇各级政府十分注重培植龙头企业,各级领导蹲点龙头企业,各职能部门结对帮扶龙头企业,多措并举,加大力度,改善软硬环境,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市级龙头企业天添公司、申绿食品公司,区级龙头企业曹阳食用菌公司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新洲区食用菌由农业栽培向工厂化生产跨越,对新洲区食用菌产业的提档升级产生了积极影响。

3.4 坚持科技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在食用菌生产争创高产高效中的支撑作用。大力整合食用菌领域内部的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病虫防治、机械应用、产品加工等;积极引进外地的优良品种、高效模式和加工工艺等,博采众长,实施科技攻关,不断打造产业发展的软实力,为实现新形势下食用菌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5 坚持质量管理,确保食用菌产品安全 新洲区政府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坚持区长负责,实行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与健全长效机制,组织各职能部门联手对全区食用菌生产基地、企业和生产经营户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技术指导和产品质量监管,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严格控制食用菌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严格打击非法使用荧光增白剂等添加剂的行为。在积极广泛宣传和开展专业培训的同时,进行不定期抽查,规范操作程序,强化食用菌质量安全意识,确保菇类产品的质量安全。

4 发展目标与努力方向

4.1 发展目标 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下一阶段,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照2010年11月区人民政府主持编制的武汉市新洲区食用菌产业“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坚持“上规模,调结构,抓管理,促增效”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园区建设为抓手,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加速推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发展,全面提升食用菌生产规模和效益,力争在“十二五”之末,达到年产鲜菇12万吨,年转化农林副产品35万吨,年食用菌产业全口径产值20亿元,年创纯收入5亿元,实现新洲由食用菌大区向食用菌强区的跨越。

4.2 努力方向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工业生产与农业栽培有机结合,坚持种植生产与加工贸易统筹发展,提升产业的整体质量效益水平。在下一阶段要突出抓好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加快新洲徐古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引导新一轮产业发展;二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改善软硬环境,引进知名企业,形成食用菌产业集群;三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健全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实现食用菌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新突破;四是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实现出口经营有渠道,国内销售有网络,促进食用菌产品货畅其流;五是加大社会化服务的力度,健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社会化服务功能,建立产、供、销和农、工、贸一体化服务体系,加速推进食用菌产业化进程。努力对园区建设、种植生产、科技开发、龙头企业、市场体系建设等五大要素进行全面有效整合,打造食用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新洲区食用菌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左细明,男,高级农艺师,武汉市优秀专家,在武汉市新洲区农业局长期从事食用菌生产的技术推广工作。曾获国家农业部、省、市政府科技(进步)成果奖8项,在全国性、省级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

猜你喜欢

新洲区双孢武汉市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双孢蘑菇菌种质量检验规程探讨
双孢蘑菇低温保鲜试验初报
西藏野生双孢蘑菇栽培种营养成分研究
抢抓机遇 砥砺前行——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街创建“品牌建设示范乡镇”掠影
鲁班文化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以武汉市新洲区辛冲街第二初级中学为例
武汉市新洲区老促会:目标精准 良性循环
城市山体保护规划的实践与探索——以武汉市新洲区山体保护规划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