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2013-04-07罗平凡赵年秀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音乐

罗平凡,赵年秀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湖南娄底417000)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小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伟大的中华文明有着其他文本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当今古诗词教学而言,多数教师还是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重内容、轻意蕴;重传授、轻感悟;重背诵,轻朗读。这样的方式传承多年自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其弊端也日益凸显。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从而更多地感受、领悟到经典古诗词的各种美质呢?通过观摩、体会名优教师的优质课,结合本人自身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古诗词教学课上融入音乐元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 小学古诗词教学融入音乐元素的理据

(一)诗乐一体,本真回溯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1]《毛诗序·关雎篇》亦言:“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言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2]49由此可见,诗与乐渊源已久,就像一对孪生姊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联系在一起。故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3]之说。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可以合乐歌唱。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朝廷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像《采莲曲》、《长歌行》……至于词、曲,本就是配乐演唱的。所以,从最初的以乐从诗到采诗入乐,再到依声填词,说明了诗歌与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是相辅相成的。

(二)现实之需,实践之证

伴随着多媒体影音课堂的推广,传统的教学方式已很难满足学生求知心理的需求,亦有违新课标对现代语文教学的期盼。让学生更自主、更有创造力地学习,将课堂多元化、立体化势在必行。而根据古诗词与音乐的特点,让音乐走进课堂,并把二者巧妙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作一体,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感受诗词意境,提高学习效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对诗与乐的研究非常深入,总能够将乐曲恰到好处地融入课堂。名师窦桂梅的课堂,总有一段段煽情的音乐伴着学生思考。这样的优秀课堂如今方兴未艾,更有力地说明了小学古诗词教学融入音乐元素的可行性。

二 小学古诗词教学融入音乐元素的具体做法

将音乐元素融入小学古诗词课堂,并不是随意地将音乐与古诗词堆砌,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这样的引入才有意义,才能发挥实效。可从课前音乐诱导、课中音乐感染、课后音乐收束三个方面来具体操作。

(一)课前音乐诱导:未触文本先有情

学生课堂前期的状态对整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很重要,古诗词课堂亦不例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4]怎样才能敲好课堂的第一锤呢?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教育家乔治·罗扎诺夫认为,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最有利于人的超级记忆力。利用清新淡雅的轻音乐作为课堂的导入,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里把课间游戏时的高涨情绪平静下来,把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统一起来,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5]。像《渔歌唱晚》、《平沙落雁》、《春江花月夜》这些曲子,节奏平缓,旋律的起伏不大,在古诗词课前,播放一首(段)这样的古曲为课堂营造一个诗情画意的氛围,可以快速凝聚小学生的注意力。

我在教授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时候,课前就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曲《阳关三叠》,让他们在接触文本之前先伴随这悠扬的古琴声到西北大漠上游历一番。之后的课文学习,学生们的兴趣提起来了,与我的交流也丰富了,学生的领悟力仿佛有神助一般,精彩答案比比皆是。很多古诗词的学习都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例如,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可以用《高山流水》导入;学习杜甫的《春夜细雨》,就可以用《夕阳萧鼓》导入;学习杜牧的《清明》,就可以用《琵琶语》导入,等等。所以,在诗词学习之前用音乐导入,让学生未触文本先有情,不失为古诗词教学的一剂良方。

不过运用时一定要注意,诗歌本身的情感一定要与乐曲中流露出的感情是一致的,不然就会造成南辕北辙、离题万里的笑话,不仅不利于教学,也误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如果课前让学生听《阳关三叠》而教师执教的却是《春夜喜雨》,那么,学生虽然进入了一种充满古典气息的氛围中,可在一种悲壮苍凉的氛围中怎么能感受《春夜喜雨》的那份久旱逢雨的喜悦,又怎么去感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那般默默奉献精神呢?

(二)课中配乐激发:且吟且诵叹古今

孔子曾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9也就是说,通过音乐能够达到艺术的唯美巅峰。唐人孔颖达为《诗·周南·关雎序》注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性情也。”[6]在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上倘若没有音乐的渲染岂不是少了很多乐趣?而音乐在古诗词课堂的运用莫过于配乐诵读、配乐吟唱和配乐感受三个方面,下面逐项分析其中运用的奥妙。

1.配乐诵读:通古之韵

古诗词之于小学生有着时空的距离,而我国古代又有文、言分离的现象,要学生也能像学习现代文一样,自我探究、自我答疑绝非易事。学习古诗词的重点是读——诵读。语文新课标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能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的学生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的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与情感[7]。可以看出新课标也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来理解诗词,掌握诗词。要学生一读就会,一读就懂,几乎不可能。这时,音乐便起到了“舍我其谁”的作用。古诗词本身就具有音乐美,它表现在音韵、节奏和韵律上。我们现在称诗为诗歌。所谓“诗歌”,便是“诗以载歌”与“歌以载诗”的产物。诗歌的形象生动、意境幽远、韵律和谐,内在的情感流动和外在的文本形式都体现出了强烈的音乐美。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它的节奏非常的紧凑和谐,均是“二二三”的句式。而且在第1句、第2句和第4句的末尾字“斜”(xiá)、“家”(jiā)、花(huā)3 个字都韵尾相押,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正与乐理相通,在诵读这首诗之时,配上古琴曲《庭院深深》,学生在读的同时融入自身的主观情感,主观情感伴随乐曲旋律的升降表达出的节奏感,能在朗读过程中令人感到抑扬顿挫。这样,不仅可以更为形象地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还能从歌曲的节奏、快慢、音调高低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现代汉语中的“词”在《辞海》中的释义之一是:“词,诗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8]词以曲谱为主,先有声而后有辞。可见其文本与音乐之间的联系之密切,当今“词”的教学为何不能将原先的珍宝重拾利用呢?例如《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小令,描绘了一个乡村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配上一曲描写乡间闲适生活的乐曲,像《小放牛》这样的笛子独奏。孩子们配上此曲诵读后既感受到了那种乡间气息,又在感受的同时尝到了诵读的趣味。

《春秋·公羊传》上有记载:“男女有所怨恨,相从为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9]在配乐的时候根据诗词的节奏、韵律、旋律来选取相适应的音乐,学生们的朗读就会锦上添花,更加提升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配乐吟唱:谐古之律

如果说配乐诵读是我们对古诗词本真的回归,那古诗新唱就是古诗词课堂给我们呈现的一道靓丽风景。何谓“古诗新唱”?即沿用古诗的文本,以古诗的意蕴内涵为基础,根据现代音乐原理谱曲并进行吟唱的一种方式。小学生对新事物都有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参与唱诗吟词的环节中,既能激发他们的活力,又能丰富课堂结构,亦符合新课标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新要求。而且,古诗新唱这种上课形式在国内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比如谷建芬新学堂。谷建芬老师为20首浅显易懂的古诗谱了曲。有的学校专门设置了“谷建芬新学堂课”校本课程,用以提升小学生对古诗词的感受能力。

本人酷爱音乐,在《阅读与感受》课程中特别设计了一节这样的课,让小学生在音乐声中一起学习古诗词。为了降低教学操作的难度,我在课前先让同学欣赏谷建芬老师谱曲的《春晓》。歌曲节奏简单,符合小学生的接受程度。谱曲的时候谷建芬老师抓住了诗歌的平仄特点,严格按照诵读的节奏,可是配上了乐器的伴奏后,古诗的生命马上点燃,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些学生听了一段后在复歌的部分就跟着哼唱了起来。我马上抓住他们对音乐的敏感和对歌曲意犹未尽的那种激情,停止播放,吊胃口式地引入课题:“这样的方式学古诗是不是很有趣,从这首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呢?”因为这首古诗同学们都很熟悉,很快就能够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再接着说:“再听一首,这首歌你们先闭上眼睛,只用耳朵听,看看你们能不能听出这首歌的内容?”之后才板书课题并出示诗歌内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歌曲一开场就是三两点琵琶,紧接着就是鼓点稀落而下。伴随着歌词的演绎,阵阵将士的吼叫出现,现场感很强。而演唱的人是儿童,没有那种浑厚和高亢,更加的贴近于小学生。听完后我试着要学生告诉我他们听到的感受,有学生答道:“我听到了战场。”有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黄沙中有一个像赵云那样的将军在战斗。”这样的理解力,在传统的课堂上即便教师大下功夫,学生或许还难达到。

以这样的方式来学习诗歌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对趣味性的追求,又达到了理解诗词内容的学习目标,两全其美。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诗词都有配曲,那些诗词怎么办呢?依旧按照传统的方式教授吗?答案肯定是:“No!”鲁迅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在我实习的学校,有个语文老师以前是学音乐出身的,有一次她上的课是李清照的小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文本本身就短小精悍,她自己配上曲,轻声吟唱。特别是在“争渡,争渡”的时候两个短暂的停顿,把作者看到鸥鹭争先恐后的那份天真劲、活泼劲表现得淋漓精致,令在座的观摩者拍案叫绝。教师有条件或者有能力可以自己编曲并将其在课堂上呈现,这样的课堂确实会别有一番风味。

3.配乐感受:映古之情

古诗词之所以耐人寻味,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意境含蓄而隽永,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也是入情入境。怎样做到入情入境呢?在古诗词中,有些字词本身就是意境之源,我们谓之诗眼。在传统的授课上我们只需要抓住了一首诗的诗眼对其进行分析比抓住整首诗逐句逐字的分析更轻松,学习效果也更高效,而诗眼往往是融入作者最想表达的情感的字眼,我们在讲解诗词的时候,若在诗眼处,配上与作者内心情绪相似的音乐分析,是否又能取得更棒的效果呢?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在全国授出多堂示范课,他将自己的语文教育称之为“诗意的语文”,他说:“诗意语文的核心和灵魂有且仅有一个字:‘情’。”[10]2在他授出的每一堂示范课中没有哪一堂不令人沉醉的,有的甚至令观摩者情至深处,喟然泪下。而在他的《诗意语文课谱》中,我发现十几堂课没有哪一堂课没有音乐元素的参与,没有哪一堂课的重难点突围时没有乐声的响起,比如全国古诗文诵读观摩示范课《长相思》中就运用了配乐感受的环节。王老师在学生们基本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借用纳兰性德的“见或不见”先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然后马上衔接:“你们都看到了,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10]102说完这段话,《琵琶语》乐声响起,淡淡的忧伤、幽幽的哀怨弥散开去。同学们伴随着这样的乐声,联系之前感受了的文本,又怎么会感受不到词人当时的心境呢?

当然对诗词的感受不仅仅是整体的感受,有时也需要对局部的理解,小学生毕竟人生经历有限,尤其是现在的中国,城区孩子和乡村孩子面对的世界完全是不一样的。像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城里的孩子没有到过乡村或者没有完整地经历过乡村的四时,那潺潺的流水、油油的青草他们怎么感受?像王翰的《凉州词》中“欲饮琵琶马上催”之句,乡村的孩子甚至连琵琶长得什么样都不知道,怎样感受“琵琶马上催”的急切情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教《清平乐·村居》之“溪上青青草”句的时候,特意播放一段流水的声响,然后一句“绿水村边绕”引回词章。教授《凉州词》之“欲饮琵琶马上催”的时候,我特意播放了一段《十面埋伏》,让学生们感受那“大弦嘈嘈如急雨”景象。当学生亲自感受了这些诗词中的情景,理解起来更加深刻,朗读起来更是有模有样。

(三)课后音乐收束:醉留山河梦境中

古诗词的课堂,真正情到深处,那是意犹未尽。难道通过一节课的讲授,学生们就能完全把握诗词的意境?研究古典诗词的专家学者估计也不敢说他们已经非常熟悉他们的研究对象。有些诗词超出课时任务也感觉还有内容想和学生交流。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去年上完《凉州词》之后有个学生跑到我办公室对我说:“老师再跟我们讲讲好吗?这节课真的很有趣。”但是课时任务紧,小学生的理解力也毕竟有限,那么,留些空白让他们在课后自己领悟吧,或许没有结束的结束亦是一种结束。

如何完成这个没有结束的结束呢?音乐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音乐给人主要是听觉上的感受,有位理论家曾经这样说:“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是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联想。”一堂古诗词课上学生们运用最多的是联想。一堂课重难点突破之后,最需要做的莫过于让学生继续保持对古诗词学习的热情,让同学们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再听一听与诗词情境相一致的乐曲,有助于学生巩固已了解的诗词内容,亦有助于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将诗中的情感进一步升华,甚至可以纵观古今,将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与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象相联系,在一种平静的状态下感悟人生。

对白居易的小令《忆江南》(其一),很多教师在讲解完词的重难点后喜欢出示白居易的另外两首《忆江南》对比加以讲析,让学生感受其中味道的异同。而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没有沿用这种方法,而是说:“能不忆江南?这是一个什么句?改成永会忆江南,一直忆江南,好不好?到底江南有什么样的魅力值得这位伟大的诗人如此怀念,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感受江南的可爱。”相机播放《梦里水乡》,这样结尾既能激活学生们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再一次感受词人对江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时候,可以听一听《烟花三月》。学习《枫桥夜泊》的时候,可以听一听《涛声依旧》。

三 小学古诗词教学融入音乐元素的注意事项

总而言之,音乐与古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为学生选择适合于古诗词文本的音乐能让古诗词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事半功倍。同样,作为教师,有几点运用细节值得注意:

(一)研读诗词,选取合适的配乐

语文教师毕竟不是音乐科班出身,所以,为诗词配乐时要加倍费心。我们也不是为了为配乐而配乐,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词,把握诗词。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选乐时一定要注意,乐曲中释放的情感一定要与诗词的意境一致,否则会弄巧成拙。

(二)分寸有度,让音乐的魅力闪光于精彩处

课堂的重点是对诗词文本的感悟,引入音乐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和作者感情,音乐在课堂上始终是起辅助作用,在配乐朗诵、吟诵时,教师要注意乐曲音量的大小,否则会喧宾夺主。音乐的起与落,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如果整节课上音乐始终弥漫,那就没有显现出音乐对诗词的衬托作用,如果学生们对课文的感受没完全到位,音乐戛然而止,肯定影响学生们对诗词的感悟。

(三)选曲与作曲齐飞,让乐声在课堂飘扬得更自在

有些诗词,内容简短精悍,意境浅显易懂。有条件的教师可以根据诗词内容表达出的喜怒哀乐,自己用歌声演绎,这种简易的方式虽然看似草率,其实不然,虽然没有专业的乐器相伴,但是从声音的轻重缓急,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口口相授,学生们学得也快,而且在传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得到学生的信任与敬佩,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感情,让学生变得更大胆,让教师教得更轻松。

以上是我有关古诗词教学与音乐之间联系的一点见解。如果说古诗词带给我们的是亘古不变的感动,音乐则是我们灵魂的归依。音乐表述着人类的悲喜,碰撞着我们的灵魂,启迪着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我们应该在文学的殿堂里打开音乐之窗,让学生在她那跳跃的音符中、动人的旋律里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进入唯美的诗韵词音的殿堂。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

[2]李壮鹰.中国古代文论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墨翟.墨子·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65.

[4]王素美.略谈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J].文学与艺术,2011(2):124.

[5]徐厚道.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186.

[6]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77.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11.

[8]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36.

[9]王维提,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736.

[10]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音乐
踏青古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音乐
古诗词中的新年
诗词之页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