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新保守主义文化思潮及其影响

2013-04-07陈树林

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保守主义思潮自由主义

陈树林

(黑龙江大学 文化哲学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苏联时期出版的《苏联百科辞典》对保守主义的解释是:“信仰一切旧的、过时的东西,仇视一切新的、进步的东西。”①参见《苏联百科辞典》,莫斯科,1980年俄文版,第628页。但是,今天对保守主义的理解并非如此武断,而更多的是把它看作也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观念。俄罗斯新保守主义是伴随俄罗斯社会变革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思潮,这种文化思潮是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所形成的新的政治、经济体制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同时又与政党的思想理论基础相融合、相重叠,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从理论上准确把握俄罗斯新保守主义,对于透视俄罗斯社会的文化和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俄罗斯新保守主义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首先,俄罗斯激进自由主义改革受挫唤醒了保守主义。在俄国的历史上,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两大思潮往往是一种共生关系。俄国的文化历史传统和历史发展决定了这两种思潮的重要地位。由于俄罗斯文化传统深刻地打上了欧洲文化印记,因此,欧洲文化类型和大西洋主义文化取向被大多数俄罗斯人所认同。罗斯受洗、拜占庭文化的深刻影响,特别是以东正教为核心的欧洲基督教文化基因所决定的某些共同文化特征,这些因素导致俄罗斯人以自己属于西欧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特征为荣,以加入西方世界阵容和与西方世界发达国家为伍作为归宿。西欧的文明、西欧的社会发展道路一直作为俄罗斯民族学习的榜样和进步的理想,由此,在俄罗斯的重要社会转折关口,以学习西方、照搬西方经验的西化派为主体的自由主义思潮就会凸显出来。18世纪的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时期出现了以恰达耶夫为代表的西化派自由主义思潮如此,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社会改革同样以自由主义思潮为急先锋同样如此。在最近的俄罗斯社会变革和转型中,自由主义思潮在变革初期也占据了上风。自由主义以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和经验为标准来衡量历经了70年的苏联体制,从而得出如下结论: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导致了俄罗斯偏离了欧洲发展轨迹进而招致误入歧途和落后的命运,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是一种国家社会主义,苏联体制是毫无民主和自由的专制制度等。因此,自由主义对历史采取了虚无主义态度,主张全面否定苏联的一切,推翻原有的一切。以盖达尔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采用休克疗法,一夜之间将苏联变成西方式的宪政国家。但是,自由主义的激进做法招致了两个可怕的后果:在国内,全盘否定苏联时期的一切导致俄罗斯历史的断裂,从而使社会陷入原有价值坍塌而新的价值缺位的真空状态,思想混乱、政治动荡、经济瘫痪、民族危机等成为俄罗斯社会的常态;在国际上,全盘消解苏联时期的一切,特别是苏联丧失世界强国地位而沦落为西方的附庸。苏联解体后,北约不断东扩,独联体国家也发生很大变化,原苏联的地缘政治空间和势力范围逐步缩小,俄罗斯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越来越小。俄罗斯所面临的这些不利局面显然与自由主义激进的做法密切相关,因此,为了使俄罗斯摆脱不利的国内外局面,作为自由主义对立面的俄罗斯新保守主义思潮应运而生。新保守主义思潮显然是以对自由主义,特别是对激进的自由主义的反叛和矫枉过正的一剂良药被祭出的。

其次,持续动荡的俄罗斯社会迫切需要稳定和秩序。苏联的解体尽管是在相对和平中进行的,新的体制也是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来的,但是,这种新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完全生效。从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到新俄罗斯诞生后的近20年的时间里,俄罗斯社会转型极为困难。运行了近70年的苏联旧体制轰然倒塌,而新的体制顷刻间确立,尽管在表面上有了新的宪法、选举了新的总统、组建了新的政府管理机构、私有化改革也在快速推进,但是,原有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秩序被打破,社会陷入了动荡和混乱局面。经济指标直线下降、多党政治之争导致权力失控、社会犯罪率飙升、腐败现象丛生,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等一切靠诚实劳动生存的人陷入了失业、丧失生活保障的窘境,道德水平下降、人心涣散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状态。如何摆脱社会的无序状态并重拾人们对生活的信心,迫切需要一种俄罗斯本民族的、被人们所能够接受的价值原则。因此,包括东正教原有的弥赛亚精神、博爱精神、罪感意识、宽容精神,苏联时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原则重新在人们心中燃起,回归传统、回归秩序、寻求稳定的诉求催生了俄罗斯新保守主义思潮。

第三,多党竞争需要执政党建构自己的思想理论基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建立了三权分立和多党制的政治体制。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被废黜,一夜之间成百上千的政党在俄罗斯大地上诞生,苏联共产党的力量也受到严重的削弱。这些政党中既有代表自由主义激进改革力量的右翼力量联盟,也有极端民族主义的祖国团结阵线党,还有代表寡头利益的政党。由于苏联时期一直是苏共执政,而且实行的是党禁和报禁政策,并没有其他在野党的存在,苏联解体后,尽管一夜之间诞生了许多政党,但是,这些政党除了共产党之外,甚至有影响的政党都没有自己的思想理论基础,也没有进行细致有效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很多政党往往是一些乌合之众的临时组合和拼凑,既缺乏理论基础,也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政党的领袖大多都是苏共出身,缺乏充分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包括首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内,国家政治精英及其所在的政党都缺乏自己的思想基础。尽管俄罗斯1993年颁布的宪法明确规定,在俄罗斯,任何政党不能以任何一种理论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全体公民,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特殊的社会核心价值却不可或缺。任何执政党在执政理念上如果不能顺从这种被广大民众所普遍接受的潜在的核心价值,就无法获得选民的信任,也就很难获得执政的机会,更不会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秩序的恢复。在经历了十多年的政党选举之后,许多政党开始了自己的思想建设。例如,普京等领导的俄罗斯统一党作为执政党开始寻求自己的治国理念,而新保守主义无疑就是这个政党的首选思想资源,以此与共产党和自由主义政党划清界限。

二、俄罗斯新保守主义思潮的主要内涵

俄罗斯新保守主义思潮的产生既有当下的社会现实原因,也有对历史上保守主义思想的继承。俄罗斯的历史上有丰富的保守主义理论资源,斯拉夫主义、民粹主义、欧亚主义等都可视为俄罗斯保守主义思想的理论资源。例如,俄罗斯的救世情怀与大国主义雄心抱负思想具有深刻的宗教基础和悠久的历史传统。俄罗斯人认为自己生来就被上帝选定,并有义务将天意传达于万民。俄罗斯人心中隐藏着对全人类巨大的宗教关怀,即他们的弥赛亚精神。俄罗斯人是自愿地背起十字架的人,并且以此为荣耀和幸福。他们有一种不但要拯救自己,而且还要拯救全人类的巨大抱负。俄罗斯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样传统深厚,在古老的村社中逐步养成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俄罗斯民族性格中根深蒂固。在村社里社员、邻里之间收成共享、好处均摊,这里过的是一种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人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集体主义观念根深蒂固,相反,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观念则缺乏基础。这种集体主义传统在苏联时期的工厂、农庄、机关、家庭等社会生产和生活组织中也得到良好的保存和延续,同时,新保守主义也继承了苏联时期的某些思想观念。当今的俄罗斯尽管是苏联解体的直接产物,而且是在推翻苏联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基础上建立的。然而,历史无法割断,无论喜欢与否,传统决不会在一夜之间被完全埋葬。事实上,苏联的意识形态,在团结了整个社会后,保障了苏联的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空前发展和繁荣,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并使苏联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苏联依靠自己的意识形态敢于批判西方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成为维护全球秩序和世界稳定的支点之一。在普京看来,苏联的崩溃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苏联时期也有可以保留的东西,“我们要强化对历史的尊重,尽管历史上存在问题;我们要加强爱国主义。要尽最大努力维护全社会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团结俄罗斯社会”[注]普京:《普京文集》(2002~2008),张树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39页。。

正如俄罗斯著名学者多博林科夫所指出的,对于20世纪90年代因自由派的激进改革而正经受着严峻的制度危机的俄罗斯而言,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在我们看来,使俄罗斯摆脱危机并且复兴,这只有在保守的意识形态下才能实现。这种意识形态要求以我们多民族人民传统价值为取向,即权威的和负责任的政权、集体主义生活方式、支撑东正教和俄罗斯其他宗教的精神。”[注]③多博林科夫:《全球化条件下俄罗斯意识形态》,《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2期。他认为,当代俄罗斯保守主义政策和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精神和道德的复兴;强大的国家;多种经济结构的强大国有成分;强有力的国家领导人;社会关系领域的构建必须从以集体主义为特征的历史传统出发;必须制定和着手实施使国家摆脱沉重的人口危机计划;从自身的内部结构来看俄罗斯应该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俄国人民是俄罗斯族人民和文化主导下的各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坚决抵御犯罪和与腐败现象作斗争;正确对待移民问题;俄罗斯应当恢复自身在20世纪90年代所失去的超级大国地位,这个超级大国是支撑国际关系和反对以美国为主导的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支点之一。”③在统一俄罗斯党大会上,格雷兹洛夫指出:“保守主义的常量是文化、精神、爱国主义和国家力量,其变量是指科学的发展、新技术的运用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注]转引自《当代俄罗斯的保守主义》,《欧洲研究》2009年3期,第144页。

我们抛开一些具体的社会发展目标和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俄罗斯新保守主义的思想内涵。

第一,价值观上的爱国主义和强国思想。爱国主义和强国意识不仅在历史上曾经是俄罗斯民族的基本核心价值观念,同样也是当今俄罗斯全社会的精神支柱。尽管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和诉求有所不同,各政治派别分属不同阵营,但是,他们都把爱国主义和强国意识作为共同的意识形态和俄罗斯社会的基本价值准则。这种价值观对内有助于整合国内力量与增强国家认同感,对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如果说在其他问题上不同社会阶层或政治派别存在争论或持有不同的政见,但在对待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问题上却从未有过不同意见,历来都能达成高度的一致。无论是历史上的西化派与斯拉夫派,还是今天的激进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其他党派都是如此。爱国主义和强国思想是当今俄罗斯社会的最大共识,也是俄罗斯社会得以发展的最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普京当选总统后,始终把增强国家认同感、强化爱国主义作为俄罗斯的主流价值观。在普京第三次重返克里姆林宫之后,他在2012年国情咨文中再次明确提出爱国主义。普京指出:“在21世纪经济、文明和军事力量的新分布的背景下,俄罗斯应该成为一个主权的、有影响的国家。我们不仅应该自信、坚定地发展,同时还要保持自己民族的、心灵的统一性,不要失去民族自我特性,俄罗斯就是俄罗斯。……在公民义务中、在爱国主义中,看见我国政治巩固基础。”[注]ПОСЛАНИЕ ПРЕЗИДЕНТА ВЛАДИМИРА ПУТИНА ФЕДЕРАЛЬНОМУ СОБРАНИЮ РФ(12декабря2012 года)http://www.1tv.ru/news/polit/221862.正是如此,才使普京赢得了民众的高度信任和支持,西方越是反对普京,百姓就越是支持普京。即便以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为首的左翼更多地强调俄罗斯发展的独特性以及一些俄罗斯传统的价值观,但其中的爱国主义和强国思想也是必不可少的选项。他们认为:“俄罗斯是一个特殊的文明类型,它所体现的文化和道德传统是以共同性、集体主义(聚合性);爱国主义,个人、社会和国家紧密的相互联系(大国思想);对体现真理、善良和公正的最高理想追求(高尚精神);所有公民不分种族、宗教和其他差别一律平等和具有同等价值(国民性)为主要价值观的。”[注]张树华等:《当代俄罗斯政治思潮》,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页。

第二,政治制度上的主权民主思想。普京在1999年执政之后提出了“俄罗斯新思想”。所谓的俄罗斯新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一方面,市场经济和民主是一种超国家的普遍有效的全人类价值观;另一方面,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权威和社会互助精神等俄罗斯传统的价值观是社会团结的思想基础。2008年又提出了“主权民主”(Суверенная демократия)思想。所谓主权民主就是强调在俄罗斯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实行民主制度。具体而言是指,在俄罗斯能否继续存在,它的政治制度是否是独立的、有影响的前提之下才关心俄罗斯采用包括民主制度在内的政治制度。民主只是作为振兴俄罗斯的手段时才更有效。在此,一方面强调民主手段的普世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强调民主制度的保障前提和最终目的。俄罗斯的改革、对民主制度的引进除了会遇到本国国情的一些阻碍,还会经常遇到西方世界的各种指责。西方世界自以为站在民主制的高地上,往往以老师教训学生的口吻对俄罗斯的民主制度指手画脚,更有甚者经常拿一些所谓的超越国家主权普世民主强加给俄罗斯,这种指责引起了俄罗斯政治家的警觉和反感。普京表示,俄罗斯会依自己对民主的解读而走民主道路,不会理会外界给我们设定的标准。在普京的政治智囊苏尔科夫看来,所谓主权民主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政权及其机构和行动完全由俄罗斯国家来选择、组成和调整,从而为全体公民、各社会团体及各民族谋取物质福利、自由和公正。总之,新保守主义所期待的是一种“可控制的民主”。

第三,民族关系上的民族有机统一体思想。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既有被视为具有强势地位的斯拉夫民族,也有中亚、高加索地区的其他民族,还有包括蒙古族在内的东方游牧民族的后裔。不同民族不但生活的区域不同,而且各自的信仰也不尽相同。在俄罗斯,除了东正教之外还有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萨满教等其他宗教。不同民族由于各自的风俗习惯、语言、宗教信仰、政治诉求、人口数量、地区分布、发展水平等不尽相同,民族问题对俄罗斯的社会发展影响重大。苏联解体后,原有的加盟共和国基本实现了民族独立,这种民族独立的格局给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境内少数民族发展带来冲击,如何调整和重建新的民族关系对于国家稳定、社会团结至关重要。新保守主义思潮吸取了叶利钦时期车臣分裂活动的教训,一方面通过武力镇压少数民族的独立和反叛,另一方面通过民族和解和民族大融合实现民族团结。他们提出了民族有机体思想,认为所有生活在俄罗斯土地上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都是俄罗斯人,都属于罗斯民族。所有的民族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这种相对保守的策略有利于多民族的俄罗斯社会的团结。

第四,经济上的混合经济模式。新保守主义在经济上推行的是一种私有和国有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发展模式。这一经济路线的选择是对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大规模私有化和市场经济路线的一种矫正和修补。俄罗斯社会的转型是通过休克疗法快速实现的,缺乏市场经济的基础,不仅在法治和管理体制建设上缺乏基础,更主要的是缺乏私有企业特别是有规模、有实力的私营企业和资本主体基础,同样也缺乏外资投入和输入的基础和机制。在这种条件下必然出现了依靠廉价出口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利用体制不健全而侵吞国有资产、依靠军工等垄断行业一夜暴富的新贵们。原有的涉及到国家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的行业落入寡头们的手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并没有因制度转型而增强。新保守主义力图克服上述弊端,结合俄罗斯的社会和经济现实而选择了混合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增强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保障税收和民生问题的解决。目前,俄罗斯国有经济所占比重接近40%。自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中,俄罗斯人的平均收入从2000美元增至1.3万美元。这种策略一方面降低了寡头对国家经济的控制,使税收和资源分配更加合理,从而为解决退休金、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等民生问题提供了经济保障,让普通的百姓也得到改革的实惠,从而增强继续改革的信心。

第五,政治策略上的中派主义思想路线。为了充分调动俄罗斯社会的全部力量,实现不同政治派别的和解,新保守主义在政治上避免激进的自由主义或极端的保守主义路线,而是采取了比较宽容和温和的中间路线。中间路线不仅是一种政治策略,而且是对不同派别治国理念合理因素的吸取。在新保守主义看来,无论是激进的自由主义还是左翼社会主义等派别的政治主张,都无法有效解决俄罗斯的社会问题,也无法凝聚俄罗斯各个派别所代表的社会力量。但不同政治思潮的主张中又有可以汲取的因素,如左翼社会主义中强调国家和集体的观念,右翼自由主义中强调民主、市场经济、个人私有等理念,上述几个派别的治国理念综合起来则是俄罗斯当下所必需的。但是,如何使不同的政治派别的主张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必须以俄罗斯社会稳定为前提,既不能走不切实际的激进改革道路,也不能原地不动和走回头路。一方面通过实行主权民主限制外部力量借民主之名对俄罗斯社会政治生活进行干涉从而引发社会动乱,另一方面又保持民主化改革方向,通过渐进的方式,结合俄罗斯的特点,逐步实现更为充分的民主和建立完善的法治的市场经济。

第六,社会发展方略上以社会稳定和秩序为前提的改革。伴随苏联解体的俄罗斯社会转型无疑是一场不流血的深刻革命,这场革命是以颠覆原有的经济政治体制为前提的,历经70年的社会主义制度被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宪政制度所代替。新旧体制的转换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原有的社会和国家秩序被打破,自上而下的改革缺乏广泛的民众基础和适应过程。在经历了近20年的社会动荡和无序化之后,俄罗斯社会迫切需要稳定和秩序。新保守主义无疑抓住了俄罗斯社会当下的主要社会矛盾。没有社会稳定和基本的秩序就无法进行改革,同时,引发社会动荡和无序的改革也难以被接受。新保守主义在处理社会改革与社会稳定关系时更加强调稳定和秩序,特别是对内部与外部的各种有碍社会稳定的组织和因素极为重视,以国家的独立主权、稳定、秩序为基础和中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改革。反对各种势力操纵俄罗斯的政治改革进程。

第七,重建国际新秩序的对外战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元气大伤,国力剧降,从昔日的世界两强之一衰落为二流国家。当今的俄罗斯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远逊于美国,其国际影响力也相形见绌。面对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和主导的世界格局,俄罗斯的新保守主义在对外关系和对外战略上主张通过重建多极化、多中心的世界新秩序以代替现有的单极和单边主义世界秩序,力图恢复俄罗斯在维护世界和平、处理世界事务中的主动权和影响力,通过全面参与国际事务提升俄罗斯的影响力,也为更好地维护俄罗斯的国家核心利益发挥影响。俄罗斯抵制北约东扩、坚持对独联体国家的影响、积极参与亚太地区事务、在中东事务上与美国角力等都是俄罗斯新保守主义重建国际新秩序的一种努力。

三、俄罗斯新保守主义思潮的社会影响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文化思潮一方面受社会的经济政治体制影响,是对特定政治经济体制的自觉和反应,另一方面,这种观念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俄罗斯的新保守主义文化思潮是在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诉求,尽管这种观念经常被一些政党和政客所采纳和利用,但是,这种代表了一个时期一部分人利益诉求的价值原则和社会理想必然通过信奉者的行为而对社会施加现实的影响,也会通过社会主体的行为而变成物质力量。俄罗斯新保守主义作为当下俄罗斯社会的主流思潮,被目前执政的俄罗斯统一党作为思想基础和执政理念,因此,其社会影响更加明显。

第一,俄罗斯新保守主义思潮有助于重振俄罗斯社会信心、增强国家凝聚力、促进社会稳定。俄罗斯的社会改革走的是一条从上到下、急风暴雨式的改革道路。在短短的时间内,原有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以及与之配套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迅速崩塌,理想中的西方宪政制度在形式上得以确立,而实际上远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不上政治体制的变化。激进的自由主义企图通过五百天的休克疗法迅速完成社会转型,从而踏上西方的资本主义宪政之路,企图依靠西方发达国家的援助和自身的努力实现俄罗斯社会的华丽转身。然而,事与愿违,由于激进的自由主义持一种对过去完全否定的态度,全面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意识形态以及取得的成就,从而造成了社会的动荡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混乱。从外在条件看,西方发达国家并没有真正帮助俄罗斯完成社会转型,而是给苏联设下了一个走向衰败和毁灭的政治陷阱。变革后的俄罗斯不但没有进入西方发达国家俱乐部,反而沦落为发达国家的附庸,国际政治地位一落千丈,这对俄罗斯政治精英和公民的心理是一种极大的打击。人们在痛苦中深刻地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并不可靠。从国内看,西方宪政制度在俄罗斯遭遇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长达70年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一党执政的体制具有强大的惯性和影响力,新体制尽管建立起来了,但新体制内的人还是旧的“苏联人”,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还停留在苏联时代,只不过是昔日的共产党人摇身一变为自由党人、民主党人、人民党人、社会党人等,昔日的国企厂长变成了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昔日的州委书记等高官变成了国家总统、州长、市长等,昔日的无神论者变成了今天的东正教徒而已。政治变革的后果与人们的初衷存在巨大反差,这在支持和投身改革的人们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人们开始怀疑自由主义及其主张,自觉不自觉地到俄罗斯传统文化中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回归传统、期望稳定、重拾信心成为社会的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东正教、宗教哲学等包括白银时代在内的俄罗斯传统文化观念得以复活,苏联时期的爱国主义、强国思想等保守主义思想得以回归。以强国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成为全俄罗斯社会的最大共识,这种共识有效地把俄罗斯不同社会阶层、政治派别、社会精英凝聚起来,形成巨大的社会合力,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时,有了凝聚力的社会也使不同阶层和派别的大多数人得以和解,重建信心。保守主义思想共识和趋同也促进了社会的和平与稳定。新保守主义主张充分发挥东正教会作用、武力平息车臣叛乱、限制国外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活动、打击光头党等黑社会组织的社会犯罪和官员利用改革的贪污腐败行为,强调社会稳定是改革的基础,强调本国的和民族的传统价值的重要性。

第二,俄罗斯新保守主义经济路线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俄罗斯国力。俄罗斯新保守主义反对完全市场经济道路,主张市场经济加国家调控。认为能源、战略资源、电力、通讯等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或部门应收归国有,不能走市场化之路。打击金融、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对外贸易、媒体等垄断企业的各类寡头,通过扩大生产、提高税收、加强管理等手段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在普京执政的一段时间里,保守主义经济路线非常奏效,俄罗斯的经济增长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人均GDP和总量都有大幅度跃升,不但还上了巨额的外债,而且有了可观的外汇储备。在具备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上,俄罗斯的军队建设和实力不断加强,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民生得到较大改善。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开始于1999年,从1999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速度约6%,经济总量增加了70%。然而,俄罗斯的工资和人均收入却增加了500%,扣除通胀后,人均收入实际的增长超过了200%。8年间,俄罗斯的人均实际工资和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长速度高出两倍。俄罗斯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分享了经济增长的成果。

第三,俄罗斯新保守主义政治策略有助于推动俄罗斯现代化建设新进程。上世纪90年代是俄罗斯社会转型最为困难的时期,无疑也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尽管这个时期的经济、社会、民生等问题严重,但这一时期对俄罗斯政治改革而言却极为关键。在这10年的时间里,经济上,历经70年的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商品价格形成机制、所有制多元化、外贸和金融体制自由化等都在法律上得以确立并付诸实施。政治上,俄罗斯拥有了新宪法,新宪法确定了多党竞选制度和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公民有了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和选举自由等人权。这种经济、政治体制尽管在运行时还不完善,但是,在经历了叶利钦到普京的权力通过法律程序过渡之后,这种政治体制得以确定下来。新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俄罗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运行规则。选举政治和多党制要求执政党采取更为中庸的政治策略,避免因过激而失去政权。俄罗斯新保守主义主张在政治上走中间道路,既不过分激进,也不过分保守,既不完全西化,也不回到过去。这种中间路线的策略有助于俄罗斯制定比较稳妥的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整顿和改善社会秩序、扩大个体自由活动空间、实现社会意识的现代化、实现社会的资本化、重建大社会等是俄罗斯新保守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诉求。

第四,俄罗斯新保守主义对外战略有助于推动世界新秩序建构。俄罗斯不堪沦落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小兄弟和二、三流的国际地位,需要在国际上有所作为。俄罗斯新保守主义的对外战略主张建立世界新秩序而不满意现有的美国一极体系。俄罗斯深知,美国的根本战略不会让俄罗斯像苏联那样再次与其分庭抗礼,因此力争希望重建世界格局,建立一种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多极世界格局以平衡美国的霸主地位。新保守主义看到了俄罗斯自身具有的军事实力、丰富的自然资源、较高的国民素质、雄厚的科技实力、完善齐备的工业体系等优势条件,走一条实用主义的务实外交路线,在恢复自身国力的同时谋求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俄罗斯一方面积极开展与欧洲的贸易,尽力避免与美国的正面冲突,为自己营造有利的国际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俄罗斯加大对独联体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影响、阻止北约东扩、颠覆和阻止西方对俄罗斯周边国家的颜色革命、开发远东和积极参与亚太事务、发展同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大国的战略伙伴关系,这一系列举措都使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这种新保守主义的实用主义外交路线,既避免了自由主义在外交上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和屈从,也避免了极端保守主义强硬路线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而且还为俄罗斯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发展机遇。

四、俄罗斯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反思与评价

毋庸置疑,相对于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其他社会文化思潮而言,新保守主义文化思潮不仅比较接近当下俄罗斯社会心理预期和价值认同,而且还有执政的俄罗斯统一党的政治理念的推广,因此这一思潮在当前的俄罗斯社会发挥了较为重要的积极作用。俄罗斯新保守主义与以斯拉夫派和民粹主义为代表的古典保守主义和以俄共主张回归社会主义的极端保守主义不同,是一种在自由主义前提下的温和的保守主义。然而,任何一种社会文化思潮都有其合理性和相对局限性,因此有必要从学理上反思和评价俄罗斯新保守主义思潮。

第一,俄罗斯新保守主义是对极端保守主义与激进自由主义两种主要文化思潮角力的一种平衡,但总体上属于自由主义文化思潮,是自由主义的一种表现。在近30年来,俄罗斯的政治伴随社会改革而出现了十分有趣的局面。先有领袖后有党、先有名称后找思想基础的现象十分普遍。各种文化思潮与政治思潮也相互融合、相互重叠,出现了像“自由主义的保守主义”、“温和的自由主义”、“健康的保守主义思想”等作为政党思想基础的理论。现代保守主义是“团结党”(统一党)的政治思想体系,极端保守主义是俄罗斯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基础,新保守主义是“俄罗斯统一党”的思想理论基础。如何在理论上把握新保守主义需要把其置入保守主义学术研究史中审视。保守主义并非俄罗斯的政治专利,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这种思潮屡见不鲜。西方学术界对保守主义作了许多有益而深刻的探讨,其理论成果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俄罗斯新保守主义文化思潮的类型和基本特征。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对保守主义的定义和类型作了大致区分,他认为有三种类型的保守主义定义,分别是“贵族式定义”、“自主式定义”和“情境式定义”。在他看来,所谓贵族式的保守主义是一种单一的、特定的历史运动的意识形态,即封建土地贵族对法国大革命、自由主义运动的反动;所谓自主式定义则认为保守主义是一个自主的、普遍有效的观念体系,由正义、秩序、平衡、中庸这样一些价值来定义;所谓情境式的定义认为保守主义重复出现于这样一种历史情境,即确立已久的体制受到根本性的挑战,那些支持该体制的人就会运用保守主义来捍卫它。因此,保守主义是可以用来辩护人和既定社会秩序、反对任何根本变革的思想体系。[注]亨廷顿:《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保守主义》,王敏译,载《政治思想史》2010年第1期。根据亨廷顿的划分标准,俄罗斯新保守主义应该属于“自主式保守主义”类型。因为俄罗斯新保守主义同样视正义、秩序、平衡、中庸为自己的价值原则,但不主张回到苏联时代的旧体制,而且不反对俄罗斯的改革及其取得的成果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俄罗斯新保守主义属于自由主义阵营,是一种相对保守的自由主义。另外,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俄罗斯新保守主义并没有用另外一种比较成熟而系统的理论反对自由主义或取代自由主义。这种保守主义尽管“保守”,但是不是主张回到过去,而是面向未来。正如哈耶克评价保守主义时所言:“保守主义,从其性质来看,无法对我们现在的行动方向提供一种替代性选择。它或许能通过对当前潮流的抗拒而成功地延缓那些并不可欲的发展变化,但是由于它并不能指出另一个方向,所以它也就无力阻止它们继续发展。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保守主义的命运就必定是在一条并非它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上被拖着前行。”他还说:“在任何时候,欲恰当地描述保守主义的立场,都要视现行发展趋势的方向而定。”[注]哈耶克:《自由主义原理》(下),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88、190页。俄罗斯新保守主义显然是在不改变自由主义发展方向的前提下的一种策略,这是俄罗斯新保守主义与其他保守主义的所无法摆脱的相同命运。从近20年来俄罗斯社会变革的进程和方向来看,新保守主义基本上是在弥补激进自由主义的不足和缺憾以适应俄罗斯社会的现状而出现的文化政治思潮,一种政党之间政治妥协的策略。从俄罗斯执政党的执政策略上看,俄罗斯统一党执政以来,尽最大努力实现社会稳定,尽量避免过分的激进改革造成社会动荡以增加改革的代价和成本,因此,通过回归传统,吸取包括苏联时期在内的俄罗斯传统文化中的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主义等价值观来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尽量放慢改革的速度,避免因快速激进的改革而使俄罗斯社会解体。正如柯林伍德在谈到保守主义作用时深刻指出的,“进步之轮需要有一个制动装置”,必要之时为疯狂的革命进程减速,俄罗斯新保守主义就起到了改革“制动装置”的作用。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雷蒙·阿隆指出:“在英国、法国这类自由民主国家中,只有自由派才是真正的保守派。”这句名言同样适用于当前的俄罗斯状况。包括俄罗斯统一党及其精英普京、梅德韦杰夫等在内的俄罗斯大多数政党政要中,其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仍然属于自由主义,崇尚民主自由及宪政制度。他们的行为如美国散文家艾默生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在春天里和夏天里是改革者,在秋天和冬天里却成了守旧派。我们在早晨是改革者,在夜晚是保守者” 。这正好符合普京的“拒绝革命、冻结激进”的基本政治策略。

第二,俄罗斯新保守主义为俄罗斯社会发展特殊道路选择提供了思想基础。从俄罗斯各种文化思潮的对比来看,尽管包括新保守主义在内的各种思潮都与其政党理论基础和诉求密切相关,但是,它体现了俄罗斯国家发展方向和道路选择的理论诉求。新保守主义在国家发展道路问题上,既不同于俄罗斯共产党的保守主义所坚持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不同于俄罗斯自由民主党等主张的激进的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要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以主权民主、爱国强国等为价值取向的自由民主之路。新保守主义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各种理论诉求充分体现出俄罗斯在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时所坚持的特殊性原则,而不是一味地完全复制和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这种理论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强调俄罗斯文化独特性和走不同于西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古典保守主义——斯拉夫主义以及苏联社会主义为代表的保守主义的思想底蕴。

第三,俄罗斯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出现是俄罗斯文化重建过程中不同文化冲突、调适、整合、重塑的反应。俄罗斯社会转型必然伴随文化的重建,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卡夫丁峡谷和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20世纪初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俄罗斯曾进行过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当时,列宁领导苏联共产党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苏联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以取代原有的资产阶级旧文化。今天的俄罗斯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已经实现了国家体制变革,必然需要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新文化。俄罗斯这次面临的情况与上个世纪初的情况相似之处就在于文化革命相对滞后和准备不足,需要弥补这种缺憾。包括新保守主义在内的各种思潮的出现就是这种文化重建努力的具体体现和表现。文化重建需要从价值原则、国民教育、宗教信仰、文化事业、道德规范、法律制度、文学艺术等全方位入手,既要清除原教旨主义意识形态专制,也要重建新的意识形态。去意识形态化迟早要被再次意识形态化所取代,新保守主义等思潮出现也是意识形态重建的表现。首先,俄罗斯新保守主义体现了重塑俄罗斯社会有序发展思想灵魂的一种理论诉求。新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是集政治、哲学、文学、道德、法律等于一体的思想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深受俄罗斯现实的经济政治体制和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影响。俄罗斯在经历了转型的痛苦折磨之后,如何重塑一种可以最广泛凝聚社会力量的思想灵魂和价值原则十分必要,也是当务之急。历史经验表明,社会变革的效率取决于是否存在某种反映社会大多数利益的价值原则。没有共同的价值原则,公民就不能自觉地作出社会政治选择,就没有民族的认同感,就不会有有效的社会发展远景规划,也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该说,俄罗斯当下的主流意识形态是自由主义,但是,如何使西方的自由主义在俄罗斯找到生根的土壤和改良西方的自由主义而成为俄罗斯的自由主义是理论界的一个使命。新保守主义文化思潮无疑是这种理论探索努力的方向之一。其次,俄罗斯新保守主义是俄罗斯传统本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苏联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与资产阶级宪政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交融的体现。俄罗斯社会转型实际上既是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和文化重建,同时也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的过程。历史上,东正教在俄罗斯文化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与西方的天主教和新教既同根同源,但又充满了对立。“东正教通过对俄罗斯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四位一体’地影响俄罗斯命运。”[注]陈树林:《俄罗斯命运的哲学反思——索洛维约夫历史哲学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宗教教派的斗争和政治利益的争夺导致了俄罗斯东正教与西欧天主教的冲突和对立。近代以来的俄罗斯文化发展总是试图向西方文化的回归,但又总是被西欧拒之门外。这次俄罗斯文化变迁同样有一种强烈的文化回归诉求。普京等人特别强调俄罗斯在文化上属于欧洲文明和东正教作用就是一个例证。2002年2月11日普京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的感觉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某种道德的、精神支柱。这里,它属于什么教派并不重要。所有的教派都是人们想出来的。如果有上帝的话,他应该是在人的心里。对于俄罗斯这样的国家,宗教的哲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我们这里,当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它实质上代替了宗教)作为国家的宗教不再存在的时候,任何东西也不可能像宗教那样在人的心灵中有效地代替一般人性的价值观。除此之外,宗教使得人在精神上变得更加丰富。”[注]《普京文集:文章和讲话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79页。可见,普京对俄罗斯东正教和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俄罗斯新保守主义的文化重建还必须吸收苏联文化的合理因素和西方资产阶级宪政文化的合理因素,建构一种具有俄罗斯特色的新的文化。普京曾表示,提升军事力量可保障俄罗斯的独立和安全,从全球格局来看,俄罗斯也必须保留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特点。俄罗斯已经作了“深刻的民主改革”,它引入了西方式竞争性选举。但是,完全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和文化风格必将丧失俄罗斯的个性,还必须建构俄罗斯新的文化。

猜你喜欢

保守主义思潮自由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对非理性者的排斥
必须宣布新自由主义已完结。下一步何去何从?
反对自由主义
严明党的纪律,克服自由主义——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导读
柏克的法律思想探究——保守主义者的节制与审慎
现象保守主义与塞拉斯两难——显像的规范化解读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践行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智库:外交政策创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