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国藩家教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

2013-04-07冯馨葉段英智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家教曾国藩子女

冯馨葉,向 钰,段英智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湖南娄底417000;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系,湖南娄底417000)

历史上对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论其历史功绩如何。曾国藩热已经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作为研究热潮之一的家庭教育思想,以其拥有的着眼全局、长远发展、关注个人身心发展等特点,在历史中沉淀,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愈发历久弥新。而随着时间的向前,曾国藩家教思想得到了更为全面的研究,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产生了更为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在新时代的现代家庭教育思想领域,曾国藩家教思想将给与我们更为广泛的启示,推动着现代家庭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 曾国藩家教思想的特点

(一)关注个人,心身行合

曾国藩非常注重家庭教育,他把教育子弟的重点放在修“心”、修“身”、修“行”上。修“心”是人心智心力的砥砺,是人道德品质的培养;修“身”是通过保养和修炼以获得健康的体魄;修“行”,要求子弟言谈举止朴实,待人谦敬、宽容,为人不能清高、刻薄,生活上也要去奢侈之风[1]。曾国藩在给其弟曾国潢的信中更明确地总结出八字诀:“余与沅弟论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大约有八字诀。其四字为上所称‘书、蔬、鱼、猪也’,又四字则曰‘早、扫、考、宝也’”[2]。无论是教育重点中的修心、修身还是修行,还是后面的八字诀,曾国藩培养和教育的重点都在于实现个人人格素质的提高,而曾国藩总结的“三修”、传承的八字诀不仅仅要求重视个人知识的增长,还要求注重内心品德修养,培养生活情趣,关注个人的道德、健康、为人处世等多个方面的提高,可谓面面俱到。生活中,一个健全的人,不仅仅表现为身体的健康还应该表现为心理的健康,一个高素质的人不仅仅体现在知识水平的完善,还体现在思想道德的高尚,而健康人格的实现就在于自身对人格修养各个方面的不断完善,在于“心”、“身”、“行”的合一。

(二)言传身教,循循善诱

倡导勤俭节约是曾国藩家教思想中非常一重要的一点。曾国藩说:“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有克勤克俭所致,其衰则反是。”[3]克勤克俭是他家教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在外为官30年,生活简朴,一直穿布衣布袜,有大典迎宾时,方穿一件青缎马褂,平日不穿,因而穿了30年崭新如初。每日吃饭“不敢太丰”,只有一荤一蔬,无宾客不添菜,人称他为“一品宰相”[4]。他的这些行为就贯彻了他所倡导的“俭”。他在要求子女行为的同时,能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这样就更加服人。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而曾国藩在自己严格遵循“俭”的原则为人处世的时候,无疑也给子女带来了影响。这样就更能能够使他在教导子女的时候言传身教,更加以理服人了。而在实现“俭”的家教思想的过程中,训诫,是曾国藩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家教方法。他把为人处世之道、修身养性之方,直接地教导、告诫子弟,明确要求子弟为或不为,开诚布公,循循善诱[1]。曾国藩要求他的弟弟“每用一钱均需三思”。告诫纪鸿不可贪爱奢华,居家之道惟推崇俭可以长久。此外,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戒骄戒佚时,他说:“富贵多子弟多傲”[5],而达官子弟听惯高谈论,习惯大排场,往往轻慢师长,讥弹人短,而“子弟之骄又多由父兄为达官者自骄自满,以致子弟效其骄而不觉”[6]。这也就从侧面说明父母的行为对子女的影响,因此,曾国藩在生活中也时时刻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力求做好榜样。曾国藩治家这样的不厌其烦,谆谆教诲,循循善诱,采用温和的方式,既能很好的使家族成员接受,又能达到家教的目的,让家族成员真正的,持之以恒的遵守曾国藩的家训,从而在中国家庭教育史上留下了灿烂的文化。

(三)不随大流,高瞻远瞩

曾国藩要求子女戒骄戒逸。并且叮嘱子女要志存高远、自立自强,还不留钱财与子孙。曾国藩在《复李宗羲》书信中曾说:“而人力可以自为主持者,终有二端:一曰以志帅气,一曰以静制动。人治疲惫不振,由于气弱;而志之强者,气亦为之稍变。如贪早睡,则强以兴之;无聊赖,则端坐以凝之;此以至帅气之说也。”[7]曾国藩特立独行,跳出了那个时代官宦人家和一般人家富有之后都要买房置地的普遍行为圈,在他看来真正的遗产,并不是金银,而是使子孙后代知道哪些是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证明是应当遵循的家教[8]。他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子女的人格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家族世世代代兴旺发达,拥有能够不断发展的根基。一个家族要想永葆发展的动力就必须存在拥有向上之心的接班人。曾国藩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而要求其子女志存高远的。当一个人拥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因而能够不断向前的发展。曾国藩能够从家族的长远发展考虑,严格要求子女的言行,这都是他高瞻远瞩的眼光的体现。

二 曾国藩家教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学识、能力齐行并进

中国教育发展到今天,家庭教育中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各种矛盾突出,家庭教育的发展成为社会的症结。这种状况的出现同中国目前的“三口之家”的结构、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以及新世纪、新时代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观念变化有关。在新一代的社会结构中,孩子成为整个家庭的关注点,父母生活的唯一寄托和支撑也压在了孩子的肩头,所有的一切几乎都是围着孩子转,所有的压力也集中于一个孩子。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求必应”成了各个家庭的一个发展趋势。而这种“有求必应”又因为父母整天忙于经济实力的提升而仅仅“必应”于孩子的经济开支,少有关注孩子心理成长、道德完善的。导致了拥有高能力、高学识的学生出现杀人犯罪,心灵扭曲、道德败坏的现象。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而不是培养出一个高智商,低品德,危害社会的人。一个高智商,低品德的人比一个低智商、低品德的人更可怕。上海有关部门曾选取不同类型的学校的高中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起床后自己不叠被子的近六成,不倒垃圾不扫地的五成,有七成不洗碗也不洗自己的衣服,九成不洗菜做饭。更让人惊讶的是,3%的高中生不做任何家务,连整理书包都由家长代劳。而出人意料的是,82%的高中生表示愿意做家务,36%的高中生甚至认为做家务是一种乐趣。在调查中,有40%的高中生认为,之所以没做是因为家长不让做或没教过怎么做[9]。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关注孩子此时的发展,此时的进步,关注的重点也往往在成绩上,而忽视孩子心灵的成长,能力的提升。而一个能够真正在社会良好发展的人,应该是拥有良好为人处世能力的人。因此完善自身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身的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办事能力等多项能力。现代家庭教育因为忽视培养除了学习能力以外的能力,而出现了孩子步入大学还不会洗袜子,不会煮饭等现象,现在还新兴了“啃老族”这样的群体。究其原因都是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一切问题父母包办而造成的。孩子的能力在父母的过分溺爱丧失,锻炼的机会也在父母的眼前利益中流逝。

曾国藩的家教思想就给予我们启示:要让孩子自立自强,就要从各个方面培养孩子的能力,这个能力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提高,而是一种可以鼓励自身不断向上,拥有远大理想,不断向前的后劲力,一种永葆活力,永远推动孩子向前的支撑力。这份支撑力需要父母舍弃溺爱,给予孩子自己成长的空间,在必要的时候甚至督促孩子自立自强,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茁长成长,才能成为一个自立的人,一个拥有不断向前力量的人。我们的现代家庭教育才真正的完善,才真正的实现育人的目的。而曾国藩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子女时,遵循“爱之以德”注重子女以立身成,培养其道德品质和生活技能,为他们今后更好地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其家庭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其学识、能力全面发展的思想,在现代家庭教育里我们应该关注子女知识的增长,道德修养的提高,心灵的成长,身体健康,以及为人处世能力的全面发展。让我们的下一代真正的做一个健全的人,拥有健康人格的人。

(二)耐心教导,温和育人

现实社会中,“棍棒教育”也被很多家庭奉为解决孩子不求学,不行善之道。在“棍棒教育”下,我们看到了许多血的教训:很多孩子也由此留下了心里阴影,甚至产生反抗心理,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中国千百年来一直追求建立和谐社会,曾国藩也说:“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现在的我们一直也一直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可见和谐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既然要到达“和谐”,暴力自然不是一个理想的方式。和谐的家庭环境在现代不仅仅局限于夫妻之间的和睦。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和谐应该是现代家庭教育中应该努力创造的氛围。所谓“家和万事兴”,这个“兴”自然也和家庭有关。因此,我们在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时候可以借鉴曾国藩的方法:耐心教导,温和育人。孔子也曾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诲人不倦虽然是针对老师提出来的要求,但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该做到“诲人不倦”,怀揣一颗耐心,谆谆不倦的教导子女。这样持有耐心的教育方式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同时从历史的明镜我们也可以预测“温和式教育”远远比“棍棒教育”更能教育好下一代,更能为家庭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中国向来以“礼”闻名于世,其实“礼”也适用于家庭教育,适用于实现孩子健康的成长。以礼相待就要求家长持有耐心、温和育人。

(三)心通身立,言行并举

曾国藩无论事务怎么样忙,都不敢忘教育子女,其兄弟或子侄到军营,他都要抓紧时间和他们交谈,耐心细致地进行教诲[10]。其实曾国藩这样的做法就是亲子教育的典范。亲子教育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以家长为中心的“家庭教育”和以儿童为中心“儿童教育”,其核心内容是父母与其子女互相尊重、共同教育、一起成长[11]。而曾国藩如此耐心的阅读子女的信件,正是互相尊重的这份信念推动的。他互相尊重的行动,也让子女看到了其良苦用心,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从而积极的遵守家训。而如今,在这个信息快速发展,知识大膨胀的时代,人类的心态也变得浮躁。父母对孩子教育的耐心程度也在悄悄降低。“我很忙”这样的话语经常在我们的耳畔闪现,也就是这句话,呈现在亲子之间,成为一道不能逾越的鸿沟。父母着眼于经济能力的提升,终日为金钱奔波,却鲜有挤出时间来教育孩子的。大多说父母都只是浮躁的教育着孩子,却从来没有真正的理解孩子。这样孩子也就难以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因此,两者的心越走越远。而心里距离产生的鸿沟成为以一道无坚不摧的障碍,阻碍着父母帮助孩子实现其健康、快乐的成长。所以,父母必须学习曾国藩的耐心,学会尊重孩子,积极的与孩子沟通,用心交流,以心倾听,心心相印,促进成长。所谓的理解万岁,在亲子间从心而来。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中国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一种怪现象。有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教导的与生活实践中执行的不相符合。要求孩子遵行的某些行为准则自己却先违背了。古有“曾子杀猪”以立诚信,目的就是为了好好教育孩子。而在中国,父母要求孩子不讲脏话,不骂人,有时自己却出现脏话连篇的现象。要求孩子孝顺父母,新闻中却频频出现孤寡老人被子女赶出家门露宿街头的情况。这样的言行不一致,只会让孩子产生深深地疑惑:“到底什么是对的?”这样也就导致孩子在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同时,父母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自己也没有了立足点,丧失了发言权。而曾国藩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子女克勤克俭,他自己也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奉行。从家庭饮食,到生活起居,再到重大节日和房屋修建,没有一件事情曾国藩不奉行“勤劳节俭”的。在他预先立人,就先立己的严谨态度中,子女们受到感染自然就恪守他的教导。

曾国藩深知环境能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因此他在日常生活中言行并举。这就启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要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做好孩子第一任老师,做到言传身教。同时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受到良好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还应该关注孩子,实现与孩子间的心心相通,从而取得互相理解,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

(四)因材施教,长远发展

曾国藩提倡启发式教育,反对生搬硬套的呆板式教育方法,主张利用启发式教育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再次,他强调因材施教,主张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各自特长[12],他并没有受世俗观念的影响要求子女为官从政,而是从长远分析求子女做好自己。这样也就造就了曾氏家族在教育界、政治界、翻译界的成就。但是在中国,现代教育中“奥数班”的风行,这就显示了中国家长在教育追求中的盲目性,家长并没有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促进孩子的成长。这样的家庭教育错误的延续到了学校教育,支持了“奥数班”的盛行,最终谋害了一批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达到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的目标,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应该注重从孩子自身的特点出发,尊重孩子的选择权,考虑孩子的感受,关注孩子的心理,因材施教,实现孩子的长远发展,将孩子培养成不脱离大众而有拥有自身独特人格和能力的国家人才。

时代进步,生活向前,教育的重要程度也越来越突出。而为了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目标,我们更要站在曾国藩这样的前人的肩膀上汲取其生活经验中的精粹,为我所用,同时发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在继承优秀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同时使其得到更深更广的发展,促进我们的下一代更加健康、快乐、全面的发展,培养优秀的国家栋梁和社会主义接班人,从而使现代家庭教育越来越完善。

[1]君萍.曾国藩的家教思想为何受到热捧[EB/OL].[2010-08-24]http://edu.youth.cn/jykx/201008/t2010082 4_1323014_1.htm.

[2]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1[M].长沙:岳麓书社,1985.

[3]张辉.曾国藩之谜[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

[4]孙理兴.曾国藩治家伦理思想的探析[J].齐鲁学刊,2000(2):120-123.

[5]管曙光.家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6]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训日记[M].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7]许丽英,李映泉.曾国藩人格教育思想及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4):124-127.

[8]周俊武.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探微[J].伦理学研究,2005(5):87-91.

[9]孙翔.试论曾国藩教化兴家伦理思想[EB/OL].[2011-06-16]http://www.exam8.com/l unwen/wenxue/xiandangdai/201106/2163907.html.

[10]刘日升.曾国藩之成功家教探秘[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4):128-135.

[11]亲子[EB/OL].[2013-06-12]http://baike.baidu.com/view/973938.htm.

[12]戴素芳.析曾国藩家庭伦理道德思想教育思想[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7(1):71-74.

猜你喜欢

家教曾国藩子女
跟曾国藩学修身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