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社区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2013-04-07姬文芳仪建红

关键词:虚拟社区社会化网民

姬文芳,仪建红

(1.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2.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中心,北京100876)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虚拟社区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已成为影响青少年社会化重要因素,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理论综述

(一)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即 “网络社区”,是由霍华德·莱茵戈德,在1955 年参与最初时期的THE WELL网络会议室时,就发现了这种交谈方式将会建构出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他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网络的发展对于社会中的规范有便于逐渐形成,被挑战,以及重新建立、甚至再被挑战等社会演化过程。[1]莱茵戈德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为网络衍生出来的社会群居现象,也就是一定规模的人们,以充沛的感情进行某种程度公开讨论,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个人关系网络。[2]

虚拟社区可分为两类:以信息为基础的社区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社区,以信息为基础的社区又可以细分为第一经验介绍类,例如关于某类产品及其论坛通过提供很多体验的信息,供有购买兴趣的人分享;第二、内容分享类。如提供视频、音频、软件等下载服务。第三,第三方的信息服务类,如淘宝网、珍爱网等;以知识为基础的社区可以细分为一专业知识分享型。成员们在上面交流职业或专业的信息,从而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知识。第二、协作任务型。这种社区常常在一个组织内部生成,成员们为了特定的认知而寻求合作,最后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如红警。[3]

随着虚拟社区的技术日趋完善,以个人独有的方式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满足人与人之间认同、交流、尊重的需求,同时,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是虚拟社区的重要特点,它的平等性、互动性、无约束性、彰显个性、角色虚拟等特点,给青少年带来强大的吸引力和满足感,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痴迷网络虚拟社区。

(二)青少年社会化

青少年,按其英文字义指 “adolescence”,源于拉丁文之 “adolescentia”,其动词为 “adolescere”,意指从成长到成熟。所谓青少年,是指“从结束 ‘依赖性’的儿童期迈向 ‘独立性’的成年期之间的一段过渡时期。”[4]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生理和心理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适应问题,人际关系的发展开始从家庭走向同伴,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和思想都在发生戏剧般的变化,由于他们必须提升获得新社会地位、扮演新的角色的能力,作为个体成长过程中介于儿童期和成年期之间的一个重要时期,青少年时期在生理、智能、情绪、社会与人格等各方面都具有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独特特点。[5]例如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处于明显的社会化状态,并且通过同辈群体间的互动形塑着特有的青少年文化,在行为方式、人生理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观念等方面,都与成人有着比较大的差异,且常常以其反叛性和不安定性给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6]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而青少年阶段作为人生经历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该阶段的社会化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社会、家庭、学校、网络等均提供了青少年社会化的载体,向青少年社会化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递媒介,具有超时空性、开放自主性及社会化方式的虚拟性,打破了信息传递的时空限制.迅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的方方面面,对青少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于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对其社会化又产生了巨大冲击,加剧了青少年社会化的难度。

二、青少年使用虚拟社区现状

近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 《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12 亿人,占网民总体的46.3%,同比增长8.7%,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普及率达到60.1%。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9858 万,占青少年网民的46.5%。

青少年群体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接受性较强,是我国网民中互联网应用水平最高的群体之一。截至2010年12月,中国青少年互联网渗透率达到60.1%,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5.8 个百分点。与2009年相比,青少年互联网渗透率继续上升,增加了5.6个百分点。[7]同时,《报告》特别强调中国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沟通交流上表现的更为活跃,有62.0%的青少年网民使用社交网站,有74.1%的青少年网民使用博客,二者使用率分别高于整体网民10.6和9.7个百分点。青少年网民在网络视频 (66.6%)、网络文学 (48.1%)和网络游戏 (74.8%)上的使用率分别高于整体网民4.5,5.5和8.3个百分点。虽然娱乐应用仍然是青少年网络生活的重点,但整体青少年网络娱乐的使用热度已经开始呈现低于社交应用的趋势。

三、虚拟社区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一)虚拟社区提前为青少年提供了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有助于青少年社会化

据相关研究,青少年的网上行为并非完全抽离现实生活,青春期的开始,标志着人类的大脑和行为会经历多种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虚拟社区为青少年提供了与社会充分接触的机会,网络交往所建构的社会互动途径,还能为青少年交往提供实质性的的社会支持。[8]虚拟社区的交互性、对称性、联系强度和资源交换类型,和真实社会关系网络一样,可以提供资源交换及情感支持。与现实社区相比,虚拟社区中的信息交换更为直接快捷,在相关的虚拟社区中,极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在虚拟社区中,网民经常会拿一些时事新闻作为为热点话题,展开对社会上一些倍受关注的问题讨论,各抒己见,例如 “钓鱼岛”事件, “薄熙来案”等等,参与其中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其影响,参与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培养强烈的民主意识,为青少年提前提供了与社会相接触的机会,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青少年社会化。

(二)拓宽青少年的社交范围,提高认知能力

如今,随着虚拟社区的种类不断增多,其功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网民使用虚拟社区,其中渴望交往的青少年网民,通过虚拟社区,一方面维持着与 “老朋友”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虚拟社区的 “找人功能”和因地理或其他因素被迫切断联系的朋友重新取得联系,如校友录、人人网等。此外,就自己的兴趣爱好开辟着新的 “交往领地”,交往 “新朋友”,例如,爱好电脑、摄影、体育、电影等青少年朋友都找到相关的社区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交往,或切磋技巧或交流心得,如各类专业技术类社区,拓宽青少年的交往范围,提高其社会活动能力,

(三)虚拟社区转变了青少年的交往行为,有利于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反抗性强,易激动,爱发脾气,和自己亲近的人唱反调,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视野开阔,喜欢标新立异,观察力强等特点,针对此特点,在虚拟社区中,利用其匿名性,活跃在社区中的青少年可以更加畅所欲言,可以无所顾虑地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好交往、青少年借助网络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那些与自己不在同一空间的陌生人展开互动,达到发泄、倾诉的目的,以缓解其心理压力,释放自己的情绪,从而赢得良好的心态去学习生活;沟通的便捷也拓宽了同伴交往的方式,同时提供给孩子们更多的社会化实践、体会和学习的机会,拟真的环境,能够帮助孩子学习与提高基本生活能力,有利于他们朝健康向上和方向发展。

四、虚拟社区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一)虚拟社区容易导致青少年的认知迷失,容易引发心理疾病

人际互动的匿名性和的符号性是早期虚拟社区的重要特点,[9]人们在这样的社区中享受自由、平等、畅所欲言的同时,缺乏道德、法律、人际舆论的约束,所接受到的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以分辨,从而使网络沦为符号化的工具。经常沉溺于虚拟空间的青少年,与现实社会相脱离,很难适应现实社会,久而久之,会形成孤僻、冷漠、不愿接触社会,有的甚至形成自恋性人格、偏执性人格等。据相关研究,近年来,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症、上网综合症等网络疾病的高发人群,影响现实人际关系的拓展,从而影响青少年社会化进程。

(二)虚拟社区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

好奇、反叛、不安定性是青少年固有的年龄特点,[10]其社会化必须与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背景相联系,而虚拟社区的交互性、开放性营造了一个使社会化环境趋于复杂,让人难以把握,提供的信息丰富但鱼龙混杂,青少年缺少生活经验,再加上理解力、判断力还比较弱,面对庞杂的信息无法选择,会导致青少年价值取向多元化、国家民族意识淡泊,极端民主化等错误思想的产生,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虚拟社区会导致青少年道德水平下降

在虚拟社区中,互动的参与者都可以通过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畅所欲言,于是一些青少年为寻求刺激或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脱离道德、法律约束,发布一些虚假信息,宣传一些过激言论,近年流行的一些 “门”事件,例如 “虐猫门”“失身门”等相关视频的上传,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表现出目前存在相当一部分是非观薄弱、道德意识浅薄,自我控制力差的青少年,其影响是十分恶劣的,与青少年的社会化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五、建立有利于青少年社会化的长效机制

(一)加强网络制度建设,人性化的加强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限制

目前,青少年作为我国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是构成网络空间的主要力量,目前我国针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管理制度,仍较为分散和零碎,无法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社会控制提供有效的制度和法律基础。鉴于虚拟社区对青少年所形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相关部门应首先针对青少年网络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网络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网络行为进行管理。如上网地点、上网时间等;二是制定能够保障网络公共行为空间秩序的制度,对青少年参与BBS、QQ 和博客等网络社区的方式和程度进行一定的规范和监控;三是从制度上界定青少年网络行为的责任边界,强化青少年的网络行为的责任边界,强化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责任承担意识。另外,还要针对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生理特点,制定较为人性化的管理制度,适度管理青少年的网络行为。

(二)校内校外齐关注,开辟青少年专属社区

据研究,青少年之所以会沉迷虚拟社区,相当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得不到有效满足和释放,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及周围人的理解,内心世界空虚、学习任务繁重等。[11]因此,我们要从改变青少年的生存状态入手,减轻其学习压力,引导正确的兴趣爱好,政府、社会和学校等相关部门,应采取疏导的方法,通过提供和开放更多健康、向上的课外休闲、娱乐和学习场所,帮助青少年把注意力从网吧、网络游戏分散和转移到其他有益、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从而改变少年过于依赖网络满足自己的娱乐和情感需求的状况,达到有效控制青少年网络使用行为,弱化和降低青少年对网络的过度依赖的目的。此外,从网络开发着手,开辟青少年专属社区,针对青少年所遇到的问题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合理引导,实现虚拟社区与现实社会的顺利衔接。

(三)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抵制网络危害

抵制虚拟社区对青少年的危害,最好的办法是从青少年自身入手,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在采用法律控制,同时,还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以此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认知和网络意识。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推动学校开设网络素质教育课程,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同时,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学会运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种汲取文化滋养的正确方法;另一方面从家庭入手,充分发挥家庭培育作用,让青少年充分感受到现实社会通过家庭给予他们的温暖,提高自身素养,从而做到有节制的上网,自觉抵制网络危害。

总之,网络虚拟社区作为一种人的影响青少年社会化新型媒介,对青少年社会化既有不可低估积极作用,又有难以抗拒的消积影响,要消除虚拟社区对青少年的危害,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入手,加强网络社区建设,强化相关法规制度的实施,采取得当的教育手段,让青少年更多更有效地从网络虚拟社区中获益。

[1]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9.

[2]R HEINGOLD H.Virtual communities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Reading,MA:Addison-wesley,1993:5.

[3]黄佩.网络社区@我们在一起 [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0:119.

[4]王焕琛,柯华葳.青少年心理学 [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0:2.

[5]D.波普诺.社会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2.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7.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2011-08-30)[2012-03-10].http://www.cnnic.cn.

[8]黄少华.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7.

[9]孙佳音.虚拟社会规则的自组织生成研究 [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青少年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青少年政策报告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25.

[11]沈琦云.加快建立青少年网瘾防治体系 [EB/OL].(2006-08-21)[2012-03-05].http://www.media.edu.cn.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社会化网民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基于KANO模型问答型虚拟社区用户需求的分类研究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虚拟社区人际关系对旅游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CitespaceⅢ的国内外虚拟社区可视化研究
基于虚拟社区的定向出版模式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