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规避之道
2013-04-06黄晓琼邹玉华
黄晓琼,邹玉华
(湖南农业大学 子弟小学,湖南 长沙 410128)
小学阶段的孩子,同时接受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的身体发育、知识增长、智能培养,尤其是品德陶冶、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等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获得熏陶与启迪。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但是,在孩子的小学教育阶段,我国的家庭教育还存在着以下一些误区,亟待规避。
一、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误区
(1)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按照社会学的有关原理,个人社会化是在家庭、学校、社区、工作单位等环境中完成的。其中,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要素。学校也是一种对于个人社会化具有特殊价值的环境因素,但它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后教育的责任应该完全由学校承担,将教育责任完全放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家长只负责生活上照料即可。抱着这种思想的家长,平时不关心孩子的思想表现,只关心其学习成绩;不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即便老师主动与其联系,也得不到积极配合,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脱节,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对该省16个市县1 370户有就学子女的家庭进行的有关子女教育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55.5%的家长只是偶尔和老师联系沟通;基本上没联系、没沟通的占9.3%。[1,2]
(2)重智轻德,片面发展。由于我国目前社会特有的独生子女现状,加上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以知识教育为主,在家庭教育中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学习成绩,甚至分数的多少成为许多家庭气氛好坏的晴雨表。为了提高成绩,家长们不惜重金和精力想方设法让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给孩子请家教、买参考书和辅导资料,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培训班、特长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对孩子的思想品德不闻不问,许多家长甚至为了分数不让孩子做家务、当班干部,不参加公益劳动等,生怕这些事务影响到孩子的学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为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殊不知,这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此发展下去,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高智无德的一代。
(3)期望过高,扼杀个性。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将来应当成为何种人才的期望,对孩子的发展或者说对于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是不无影响的。相当部分父母自觉不自觉地将其所期望的社会角色强加到孩子身上,而不脚踏实地地从孩子的角度、孩子的承受力去考虑。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不顾孩子本身的实际情况,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如果孩子稍有偏差或者达不到预想的目标,就对孩子严加呵斥,或者大打出手。殊不知,这样非但不能如愿,只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家长的期望值相差甚远。
(4)过分娇宠,一味溺爱。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许多家长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对孩子的一些无理的要求不但不制止,反而变本加厉地纵容。对孩子的暴力行为不但不劝阻,反而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不吃亏就行。以溺爱为特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不能正确把握感情的分寸,而且被爱心蒙住了眼睛,不但觉察不到孩子的弱点或不足,而且还言过其实地称赞孩子的智慧、特长或外貌特征,结果导致孩子自我评价的歪曲,形成唯我独尊、好高骛远、为所欲为等性格缺陷。有些父母包办代替孩子力所能及或必须做的事情如穿衣洗脸、整理书包甚至作业等,过于保护孩子,做错了事情也由父母出面解决,责任全由父母承担,使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能力得不到提高,进而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
(5)凭自己意愿塑造孩子。正如费尔巴哈所言:“父母们在孩子们的身上犯的最大的错误是:他们往往用自己的理解来干预孩子们的自然发展,想先验地建立孩子们的生活”。一些父母违背孩子的意愿而妄加规划孩子的人生,以过来人的姿态企图说服孩子,以期减少他们成长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在功利心的推动下,家长仅仅把孩子看成是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而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想法,这是揠苗助长的愚蠢之事。关爱不是严厉的禁锢,教育不是简单的“克隆”,孩子的未来也绝不是父母理想的延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好,家长平时要多留神,积极支持其兴趣与爱好,倾听他们的意见。
二、小学生家庭教育误区的规避之道
(1)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各有自己的职能,三者即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又相对独立,共同为促进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补充,家庭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与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受益终身,其影响力甚至可以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保障,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学校教育是核心,家长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纽带。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重视家庭教育。
(2)加强与教师的交流。孩子能否顺利成长,家长和教师都肩负着很重要的责任。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控能力不强,过一段时间就需要念念“紧箍咒”。家长工作再忙也要抽点时间到学校与班主任沟通,与任课老师交流。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也可反馈孩子及自己在学习和教育方面遇到的困难,与老师达成一些共识,以便及时解决,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可经常给孩子制订几个容易达到的阶段性小目标,使孩子感觉能够做到,从而增强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出潜能。总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会产生 1+1﹥2 的效果。[3-5]
(3)提高自身素质。实施家庭教育,家长是主体,家长的言行对子女有着超越一般的感染力,家长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审美情感、价值观念等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家长必须不断地补充新知识,不断地更新教育思想,不断改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地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大量事实也表明,家长素质较高,往往具备较为正确的教育思想,选择较为恰当的教育方法,运用较高的教育艺术,妥善解决和处理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家长要摒弃家庭学习主体是子女的传统观念,形成家庭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学习主体,跟随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理念,明确当今时代终身学习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还应增强教育责任感。随着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学习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有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不断自我反省,分析教育子女的成功与失误,积累丰富的经验,必要时,还可以向一些专家咨询、请教,获得直接的帮助。
(4)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全人格。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在发育,心理在发展,和父母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家长应把培植健全人格当作家庭教育的中心,重视和加强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从而有效地建构儿童的健全人格。意大利作家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须知,一个孩子在学习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到他的一生,而品德和人格上的缺陷必然会贻害他终生。很难设想,一个胸无大志、狭隘自私、自由散漫、缺乏克服困难勇气的人仅仅是学习成绩很好,将来会有多大的作为?
(5)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低年级孩子处于习惯的养成阶段。家庭教育应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集中、细心地完成作业。首先,养成朴实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包括起居、饮食、劳动习惯等等。孩子若能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其今后漫长的生活道路将产生极大的积极影响。其次,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要培养孩子掌握好一定的学习方法。家长督促辅导绝不能越俎代庖。孩子即使碰到难题,只能帮孩子一起分析,寻找方法,让孩子自己动手,自己思考。在以后的学习中,力争在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上,着重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而不依赖盲从、专心致志而不三心二意、刻苦钻研而不投机取巧、锲而不舍而不半途而废的作风和精神。从培养孩子学习的浓厚兴趣出发,从训练孩子自学的方法着手,让孩子领略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奋力攀登而达到胜利顶峰的喜悦。最后,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学习成绩是一种素质,会拉琴是一种素质,道德品质更是一种素质,行为习惯则是道德的基本素质。[7-10]
总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尽量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爱抚,少一点指责;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埋怨;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地发展。
[1]曾秀敏,彭洪林,崔万秋.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党史博采,2009(3):38-40.
[2]杨 敏.对当代小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的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3]韩云霞.关于家庭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新长征,2005(7):42-43.
[4]缪建东.家庭教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5.
[5]刘兴翠.家庭教育的对策[J].教育科研,2010(2):62.
[6]雒红芳.论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J].现代阅读,2012(9):95.
[7]周红梅.浅谈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教育的影响[J].现代阅读,2012(9):80.
[8]余凤红.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0(9):137-138.
[9]董春玲.家庭“搭台”学校“唱戏”[J].现代阅读,2012(10):80.
[10]杜文美.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0,10(6):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