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讨
2013-04-06胡喜海
胡喜海
(湖南农业大学 国际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政治和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国外不同的文化思潮和社会价值观对我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冲击。一是对国家主权观念的冲击。目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离开他国而独立存在和发展,国际碳排放、生存环境、自然灾害、粮食短缺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依靠国家和民族间的跨国合作。国际合作组织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存在,使世界劳动力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世界公民”群体逐渐形成,传统的国家地域观念逐渐模糊,国家主权观念被这种跨国性的国际合作所削弱。[1,2]“全球化进程已经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构成威胁,使这些国家的国家地位弱化、国家职能退化、综合国力衰化。”[3]二是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文化与思想相互交流,相互渗透,拓展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利用其经济与科技的优势,制定了“利己”的全球化经济文化规则,在全球化进程中推行他们的价值观和意识体系,导致各国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是平等交流,而是西方文化的“独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某些腐朽堕落的文化生活与消费方式对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同一性、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对我国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4,5]三是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席卷全球,给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各要素带来了深刻的影响。[6]笔者认为,可以基于全球化视野和以下四条路径,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一、加强国情教育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各方面发展的基本情况,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历史和现实情况都是不同的。党的十八大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求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要立足本国国情。爱国主义教育中最直接、最朴素的爱国情感是对祖国大好河山、骨肉同胞的热爱和对祖国国情的关切,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重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注重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典型事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用真切的历史事实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通过利用历史文物、遗址和红色教育基地帮助学生更深刻、更真实地了解国家悠久的历史,探寻历史真相,从而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国发展进步历程。国情教育还应当结合当前时代发展趋势,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奥运精神、载人航天、抗震救灾、北斗导航等国家大事件鼓舞人心,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为本民族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的总和。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国的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爱国主义始终发挥着民族精神的核心作用。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在两点:即“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鲁迅先生认为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舍生求法、为民请命的人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全球化背景下,虽然各国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但国际局势风云变幻、错综复杂。中东冲突,“阿拉伯之春”,叙利亚革命等事件的发生,说明世界并不太平。西方各种反华势力对我国青年一代的“西化”、“和平演变”的图谋也一直没有中断。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球化进程中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和道德的积极成果,大力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做一个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力量的忠诚爱国者。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一是要做好爱国主义的理论教育。通过针对性强的理论教育引导人和鼓舞人,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内涵的正确认知,使学生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本质,在生活中将爱国主义的理性和感性内化成自己坚定的爱国信念。[6]二是爱国主义主题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爱国主义是理性、情感和行动的统一体,需要依托社会实践来拓展和深化。高校要创新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大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利用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红色教育基地、社会公共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说教与学生基层实践、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等具体的事例相结合,构建主题突出、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效果明显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课程。
四、创建新媒体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当前,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带来了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以网络和手机为主体的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实现人际交往、表达思想的重要途径。在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思想引导的方向性,加强互联网和新媒体相关知识的学习,找准新媒体教育的切入点。一是通过校园论坛、班级博客、班级QQ群、微信等多种方式,贴近学生,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要利用好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广泛参与性、互动性等特点,创建富有知识性、趣味性、主题鲜明的爱国主义“红色”教育网站。设立专题版块,进行历史探究、爱国志士、时政解读,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等方面的介绍,引导学生参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三是要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监管,及时查处和清理校园网、班级 QQ群上破坏民族团结、分裂国家统一及反社会主义的不良信息,用思想健康向上,内容丰富详实的爱国主义教育新媒体平台,培育和升华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总之,面对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和思潮的冲击与挑战,高校政治工作者应深入了解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国情、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人生目标,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将爱国主义信念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国际交往中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尊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李惠斌.全球化中国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56-158.
[2]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0-41.
[3]梁 衡.爱国的理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9-70.
[4]廖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15.
[5]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9-52.
[6]糜海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