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拓展:《全球化生产、组织控制与中国外贸发展》评介
2013-04-06罗能生
罗能生
(湖南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8 )
2012年10月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球化生产、组织控制与中国外贸发展》,是社洪联英副教授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企业权力机制、层次结构与贸易非均衡发展》及其所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际生产组织安排与中国外向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的主要成果的集成,是近年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一部难得的精品力作。该著作较为系统地构建起了国际生产与贸易中的企业权力理论框架,开拓了国际贸易微观领域的企业权力行为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性。
(1)该书综合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构建了国际生产与贸易的企业权力理论框架,并对国际生产组织安排的四大作用机制进行理论与实证,为破解中国外贸发展转型困境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微观企业理论框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该书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思路与政策,对有效推进当前外贸发展模式转型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作者认为当前中外贸发展转型需要将战略重点转向微观层次,并提出依托国际生产组织构建起中国国际生产网络及其组织机制,突破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组织安排等创新性观点。并针对中国外贸长期失衡、贸易比较优势陷阱、贸易贫困化增长以及外向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依赖等四大“转型困境”分别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3)该书为解决中国经贸发展现实困境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路和方法。作者认为,国际贸易与投资本质上是各国企业行为所为,要破解中国外贸发展的困境,需要着重考察和把握中国外贸发展所依承的国际生产组织行为及其微观传导机制。而揭示中国外贸发展模式的形成根源及其本质特征,是解决当前外贸发展困境问题的有效路径。与现有的宏观研究视角不同,该书是以微观生产组织控制决策分析为核心,结合动态最优化方法,对企业权力影响贸易、FDI组织方式的变化进行均衡比较,进而上升到福利判断,从而找到影响中国外贸发展微观生产组织根源。这种研究理路和方法对揭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和借鉴意义。
(4)该书提出了中国国际生产组织理论体系的初步构想,值得后续深入研究。作者认为,建构一个比较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际生产组织理论体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且具备了动力、历史经验和诸多有利的条件。尽管部分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但其建立的分析框架和提出的有关观点,为其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可以参照、依托的基点。
如果说该著作的学术成就值得肯定,那么洪联英的治学态度与精神更值得赞扬。在当前学术界浮躁喧嚣的氛围下,洪联英始终保持一种难得的沉静、超然的心态,聚焦于当代中国经济与贸易的重大和热点问题,全力追踪学术前沿,并力求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在方法上有所创新。期待她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拓展视野,更加准确把握中国新时期贸易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研究新问题,不断取得新的学术成就,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