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思想的核心原则与价值观照
2013-04-06刘天华
刘天华
(山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差异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在现当代被广大哲学家所关注,这些关注和研讨更多地是在本体论意义上的一种反思和探讨,或试图在本体论视野中确证差异的地位和意义,用辩证法思维把差异看作是和同一相对的概念范畴,考察差异和同一的辩证关系;或者强调差异的伦理价值原则,用以衡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如吉首大学易小明教授把差异研究纳入当代哲学研究的视域,用差异理论诠释当今社会现实中差异与人、与社会变革以及差异与社会公平等问题,认为人的本质应在人与事物的差异中去寻找,提出差异化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形态,它既表现为由类束缚经群体中介而达到个体自由的人类社会历史的总体的历时的发展趋势,亦表现在不同的自然、历史条件下的民族和国家的共时性的各自的发展之中[1];也有学者认为在哲学的本体论视阈中,惟有差异才是一个具体存在物是其所是的真正原因;还有学者从辩证法和方法论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对立统一与和谐统一共同构成了差异统一的实质内容,差异统一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为人们正确认识与改造世界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辩证方法。[2]
学术界对差异问题的探讨刚刚开始,尚未形成一个清晰的哲学致思理路。虽然很多研究从不同角度深化了对差异思想的哲学探讨,但总体上说从价值视阈对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并以之观照社会现实和个体生存发展方式的研究尚嫌不足。笔者拟在梳理西方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差异思想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探讨差异的核心原则和当代社会语境下差异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观照,以为个体的生存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借鉴。
一、关于差异的哲学思想
无论是在自然世界的运行变化中还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差异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事实。梳理哲学史上辩证思想的发展,可以发现关于差异的一些基本观点,对于当下面对差异,追索和反思差异的价值,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寻求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西方哲学家的差异思想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中,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较早论及到差异现象,他曾指出事物“各有所同而不是悉数相同”,相似而不是绝对相同。并在把握人类思维辩证运动的基础上,揭示出“同一”和“差别”的关系,从同一和差异进到对立。亚里士多德把最大的差别称为“相对”,或称之为“对反”,也就是说对立就是最大的差异。[3]
真正开始关注并重视差异问题并把差异看作一种力量或认识发展的动力的则是黑格尔,他认为生命本身就有一种差异统一的能力:“扬弃一切差别的无限性,是纯粹的自己轴心旋转运动,是作为绝对不安息的无限性之自身的静止,是运动的各个不同环节在其中消融其差别的独立性本身,……但是这些差别在这个简单的普遍的媒介中同样保持其差别,因为这个普遍的流动性具有否定的本性,只由于它是诸多差别的扬弃。”[4]不过在黑格尔“具体的同一性”中,差异往往被贬低,成了一种直接的差别,是需要扬弃的对象。
后现代主义思潮则在不断批判早期现代理性的普遍性、同一性、总体性的基础上高扬差异性。如法国著名哲学家德勒兹的差异哲学理论主张在政治社会和日常生活中没有总体性,只有差异和重复的增生,并集中阐述了“差异”生成的意义,并以此作为其现实批判的理论基点去认识社会差异化发展中的运动和变化。德勒兹对差异的关注和反思揭示出了主体的个性生成意义,从而构成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要做什么以及世界是差异多样性的现实的动态性情景。另一思想家阿多诺则认为:社会作为一种权威化的意识形态话语所维系的整体是不真实的,完全消灭了差异,压抑了个性,取消了个体的真实性。他反对同一性和概念性思维,认为同一性以共性、普遍性的名义抹杀了个性和差异;而德里达则更加突出“差异”的绝对性,认为差异具有时空的普遍性,他用“延异”来表示意义的绝对时空非同一性,对差异统一于某种在场意义的逻各斯主义进行了批判。
后现代主义哲学用一种突出差异的他者意识来对抗现代理性的总体性哲学,认为现代理性的同一性诉求、总体化理论模式淡化了社会的多元异质性,从而压抑了个体性,认为应该肯定他者的独立性、差异性,肯定多元性、流动性、生成性而反对普遍性、总体化的同一体系。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差异思想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和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极为重视差异现象和差异问题,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毛泽东的《矛盾论》等著作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探讨了差异问题,把差异和相异性纳入一种价值的建构向度,并确证差异与他者对事物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认为“没有指出differentiaspecifica(类别差别)的解释是不成其为解释的。”[5]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事实、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外部作用、历史影响等等,在现象上可以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程度差别,这些变异和程度差别只有通过对这些经验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分析才可以理解。[6]启迪人们只有通过差异性的比较和研究才能揭示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才能在多元共存的现象中展现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丰富多彩的特点和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面貌。差异存在于万物相互的关系和变动之中,在各种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各种相似的条件下体验物质的世界统一性的同时,更要在相似性中发现差异的存在和价值。人们始终面对着差异的存在,差异和矛盾是密切相关的,而矛盾的同一和斗争、冲突与转化,都是促进事物运动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恩格斯则认为“真实的具体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和变化”、“同一性自身中包含着差异,这一事实在每一个命题中都表现出来……与自身的同一,从一开始就必须有与一切他物的差异作为补充,这是不言而喻的”。[7]没有差异的大同社会和生活世界只能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循环体。差异展现世界万物和社会个体的多样性存在和发展,是每一事物、每一个体展现自身存在的条件,赋予不同个体以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在人对生存实践的自觉特性上,马克思主义认为正是由于人能区分自我和非我、他我存在的相异性、差别甚至对立冲突,能够区分和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差别性,才能够“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8]以获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正是多样性差异之间的对话、沟通和认同造就了各种不同的文明发展,形成了人类差异共存的生活方式。
二、差异思想的核心:“他者”原则
近代西方哲学无限肯定和崇拜人作为主体的存在,高扬人的主体性,而到了现当代,主体、主体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质疑,“他者”意识和“他者”思维开始展现其魅力。“主体只能在对立中确立——他把自己树立为主要者,以此同他者、次要者、客体相对立”。[9]现代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发展前提应该是基于对多样性差异的关注和“他者”意识的确认。
对差异的关注和重视有着重要的理论根源,“那就是人类思维方式的重大改变。这一改变的核心主要表现为与‘主体原则’相对,强调了‘他者原则’;与确定性‘普适原则’相对,强调了不确定的‘互动原则’。总之是强调对‘主体’的深入认识必须依靠从‘他者’视角的观察和反思,一切事物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也不一定有预定答案,而是在千变万化的互动关系中,在不确定的无穷可能性中,有一种可能性由于种种机缘,变成了现实。事实上,没有‘他者’,就不可能认知‘差别’,没有‘差别’,也就不可能有‘互动’”。[10]因此确立差异意识必须具备“他者原则”和“互动原则”,尤其是“他者原则”是差异思想的核心原则。
“他者”这个概念源自西方哲学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当时西方哲学家在质疑和反思现代文明传统的过程中,反对以理性的自我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方式,试图建立以“他者”为核心的现代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认为:“他者”以及与其相关的概念“延异”表明了后现代思想的“不确定性”特征。在他看来“自我”是唯一的,但“他者”无数,德里达用“延异”来突出“产生差异的差异”的发展的无限可能。因此“他者原则”就是确立“他者”思维,认同、尊重和包容“他者”的存在,平等地尊重并包容每一个人,共同承担责任。一方面坚持和尊重多样性差异,另一方面在彼此包容认同中发展壮大“我们”这个共同的人类社会共同体。如同哈贝马斯所说,“这样建构起来的共同体不是一个迫使一切成员用各自的方式都彻底趋于同化的集体。这里所谓的包容(Einbeziehung),不是把他者囊括(Einschlieβen)到自身当中,也不是把他者拒绝到自身之外。所谓‘包容他者’,实际上是说:共同体对所有的人都是开放的,包括那些陌生的人或想保持陌生的人”。[11]事物之间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他者原则”中构成了人类认知和实践发展的前提和价值抉择的重要尺度。通过对差异的关注与对共同生活的反思,促使人们确认当下社会发展的实践原则,以在个体的生存发展中自觉地选择一种积极的保持自己差异个性的生活方式。
差异思想就是要以突出差异、尊重“他者”来平衡总体观念的强势。现实世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一种差异统一状态,“差异不仅是现实世界不同事物构成(内在或外在)统一的现实前提,也是意识世界不同观念后概念构成(内在或外在)统一的现实前提”。而“事物及其不同的属性或范畴、概念或观念是否处在协调通顺的内在统一状态,还是处在矛盾、对立和冲突的状态,都是在差异前提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可能呈现的状态。因此,差异统一可以说是协调通顺意义上的内在统一和矛盾、对立、冲突意义上的外在统一存在的前提和基础”。[12]正是事物自身与彼此之间的差异多样构成了世界的现实存在,为各种事物的充分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由空间。
多样性差异或许会带来很多不确定和忧虑,人们可能会过于关注差异和不同,像社会上一些特立独行的人一样难以融入周围的社会和他人的生活中,反而限制了个人的多方面发展,降低生命存在的价值;但如同过去的那种过分强大的集体,在共同生存和发展中完全抹杀个体的差异性存在和价值,更是使人和社会发展失去了强大的生机和动力。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认为当前“一致的共识是一条永不可及的地平线”,我们不应该再追求“共识”而应强调的是差异性、多样性、非同一性,并高呼“让我们向统一的总体性斗争,让我们成为不可言说之物的见证者,让我们激活差异,为正差异之名的荣誉而努力”。[13]
当然,仅仅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存在,把个体的存在看作是真实的存在而忽视“共在”和共同生存的现实图景,与只强调社会总体而抹杀个人的价值一样都会使人类陷入生存的困境。当下更需要的是在差异多样与总体共识之间寻求一种协调和平衡。一方面对整个世界和人类要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图景,才能把握到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内在本质,形成确定的知识和科学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也应该清楚地看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无限多样的差异世界,千差万别的万物乃至人类个体,各不相同而又处于不断的生成变化之中。如何保持彼此的差异而又能共同生存?凡是想融入社会之中,有效社会化的人,首先必须把握并保持住个体自我的差异性,才能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彼此的认同获得共处的发展空间。保持共同生存发展的前提是尊重差异的存在,尊重差异,包容他者,才能在社会实践和交往中彼此认同,共生共荣。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11月份访问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时发表题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的重要演讲指出,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融合,汇成了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强调不同文明要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本就是一个承认“差异”、“矛盾”与“利益冲突”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差异”问题其实就是“发展”问题,没有个体差异、地区差异和社会差异,就不会有个性的完善、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尊重多样性差异的社会,也是一个坚持差异和谐化即追求“和谐”的社会,尊重“他者”、包容差异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三、差异思想的价值观照
差异既是一种客观的经验事实,是个性自由的认识论前提,亦是一种建立在人与人的分离基础之上对自由问题的价值自觉,是对人的生存发展方式的一种自我认知与价值反省。“差异是有价值的,或者说差异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当差异成为人的历史活动的自然前提和社会结果时,差异本身转换成为一种价值要素或价值存在方式就具有了广泛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条件。因此,差别意识或差异观念上升为一种思想原则并被不断强化就具备了价值发现的功能”。[14]哲学的终极价值关怀始终在于人自身,人的自由也体现为对个体自身生存发展的差异性的自觉和体悟。“差异性始终是个体存在的绝对特征,差异性不仅是整体发展所需要的,而且是发现整体价值所需要的。迄今最大的价值发现之一——自由,就是源于对个体存在方式差异性的自觉。”[14]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源于个体的主体自我意识的强化和他者的差异认同。差异的思想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差异共存、共生共荣的实践理念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观照,是个体主体在对社会和个体差异做出明确判断的基础上的一种价值诉求,并内化为人的价值自觉,构成了人类社会及其个体不断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多样平衡的统一系统,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被具体化的存在。人的存在的本质内容就在于人的独特的差异性存在与发展方式,对于具体的现实的个体而言,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既要依靠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力量,更要立足于个体自身的差异性存在。当生命个体的思维意识显现其独特的生命特色时,不同个体之间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如何在当前同一性共存意识流行的社会实践中保持并张扬自身的差异个性,以及在张扬自身个性差异的同时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于是差异的价值便得以显现,从而人于这种价值观照中发现自身的独特存在,同时也会意识到作为类存在的人的本质和特性,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的实践原则。
传统社会中人往往被群体、共同体所规定着,独立个体的差异生存发展显得微弱而无助。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个体的意识和主体精神开始得到解放,逐步突破群体束缚而走向个体的自由解放,个体生命实践中最强烈的要求就是生存和发展的个性化以及发展机会的平等诉求,随着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强化,生存发展方式的个体差异也愈来愈大。只有关注差异的事实,以差异观照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方式才能真正地发现差异的价值,进而彰显出差异对于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人的价值。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就是承认差异多样的存在和价值,把世界看作差异多样的统一整体,在认可同一性的前提下给予多样性差异以应有的地位,在尊重多样性差异的基础上获得世界的和谐统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对个体独特生命价值的发现,“向人们所展现的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即一个充满差异性、矛盾性和多样性的世界(在生存论的视阈里,人就是它的世界,人与世界具有本源的同一性)——世界的本来面目不是抽象的‘同一性’,而是‘矛盾性’和‘差异性’,或者说,世界的本质是‘矛盾性’,而不是抽象的‘同一性’,根本不存在以一驭万的、神圣的‘同一性权威’,有的只是一个个千差万别、各富个性的‘矛盾’的、然而活生生的生灵”。[15]差异性和多样性才是现实的社会和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精神,而在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共生生存和和谐发展才是人类社会的理性自觉和价值归宿。
迪尔凯姆认为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团结“是以个人的相互差别为基础的”,而“共同意识的思想和感情方式已经变得更加普遍、更加模糊了,这无疑给个人彼此不同的发展留下了余地”。[16]社会群体为个体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的保证,个体生存发展的差异多样化为社会群体和人类延续提供新的动力和可能空间。正是多样化差异使得每个人形成个体独特的个性人格,也只有在拥有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人们的共同生活中,个人才能不断地开放自我、发现自我,在彼此的包容认同中感受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进而发展和完善自身。
哲学是为人的存在立法,关注差异、研究差异最终的价值归宿依然是现实的人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说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个人首先区别于动物而使自身成为现实的真正的人,在与动物的差异比较中感受到自身的独特存在,并进一步在个人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证实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差异的尊重和认同不仅能够实现人类对于自身主体性的超越,而且为当代人谋求自我个性的独特发展方式与社会共同生活方式的和谐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通过个体差异性的感知及其价值发现,个人不断形成自身独特的差异个性、充分确立和发展个体的主体性,人只有在发展出个体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时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个体存在,也同时拥有了真正的主体性。以差异思想来观照人生,把个体的差异性存在与他者关怀联系起来引导人的生存实践,既有助于人的自身解放,亦有助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1]易小明.社会差异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208-212.
[2]刘国章.差异统一中的唯物辩证法范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4-17.
[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96-97.
[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1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5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9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1,323.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
[9]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11.
[10]乐黛云.新世纪的文化丰富多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1-01.
[11]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2]刘国章.差异统一中的唯物辩证法范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4-17.
[13]Jean- Francois Lyotard.The Post modern:A Reporton Knowledge[M].Minnesota: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4:82.
[14]潘自勉.论差异与价值发现[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1):32-36.
[15]贺 来.对话与宽容:辩证法的重大理论精神[J].求是学刊,2002(1):5-10.
[16]埃米尔.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