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新农村建设重点引领农民实现“小康梦”
2013-04-06晏良军张昭营山县凉风乡农业服务中心南充市农牧业局
□晏良军张昭/营山县凉风乡农业服务中心南充市农牧业局
突出新农村建设重点引领农民实现“小康梦”
□晏良军1张昭2/1营山县凉风乡农业服务中心2南充市农牧业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全面实现小康,重点、难点、焦点都在农村,从目前算起,又仅有不足7年时间,要带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引导广大农民实现“小康梦”,应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1 大力培养新型农民,为广大农民实现“小康梦”树立坚定信念
目前,南充市农村劳动力约340余万,常年性和季节性外出务工人口约180余万。据不完全统计,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近80%,文盲和半文盲约占7.6%。不少地方50~70岁在家务农的留守老人却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民素质的整体低下和过渡外流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要实现“小康梦”,南充市每年至少要培养新型农民3.2万人。
一要依托农民培训项目实施,提升广大农民素质。紧紧围绕实施“跨世纪青年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及“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等相关项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部署,积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提升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安全意识、卫生常识、实用技能及创业本领。
二要创新教育培训模式,着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013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大对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扶持力度。现实需要一批把从事农业生产作为一种独立职业和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的农民。通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立足点,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以资格认证管理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动力,激励和吸引一批有志于在农村创业兴业的劳动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三要强化基层农技队伍建设,扎实抓好为农服务。充分调动南充市6 000余名农技人员积极性,实现每名农技人员带动15户农户增收致富,用3年时间,不断提升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培育带动10万农业产业致富示范户。
2 加速现代农业发展,为广大农民实现“小康梦”搭建良好平台
2010年,南充市成为全国首批5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为全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推进全市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还需要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花力气。
一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要以市政府提出的“打造有机农业强市”为契机,突出抓好南充市1.33万hm2高标准城郊专业菜地建设。到2020年,全市有机蔬菜基地面积力争达到4 000hm2。要加速扩大高标准粮油、水果、中药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蓬安锦橙100号、西充红心苕、南部脆香甜柚、阆中川明参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以标准化推进农业品牌化,让南充农产品不断扩大省内、国内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二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南充市地型主要以浅丘带坝为主,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推行小型农业机械势在必行。要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促进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启动实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工程”,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建设,加强农机质量和农机安全监管。
三要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要不断完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狠抓农产品产销对接信息服务工作,建立农产品产销信息采集、分析和发布机制;要通过“12316”等多形式信息平台向乡镇农技人员、产业大户、各大专业市场业主等发布信息,着力强化政策、科技、人才、体制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三农”的水平。
四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要围绕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着力机制创新,强化政策支持,大力培育雨润食品、汇源果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企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创意农业,力求每年建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少于25个,大力培育和扶持种养殖业大户,努力在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带动农户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3 不断强化政府引导,为广大农民实现“小康梦”提供有力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各级党政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做好引导工作。
行政引导。市、县(市、区)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明确责任,强化职责,建立健全督查考核、问责、奖励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干部抓落实的积极性。
财政引导。各地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项目整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国土、交通、农牧、水利、扶贫等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农村互助合作组织、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业主大户的投入支持力度,促进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
宣传引导。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介,从群众、领导、政策和建设内容入手,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新农村建设的氛围,最大限度地动员组织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