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功能修复双侧唇裂53临床分析
2013-04-06王文明李欣然
王文明,李欣然
双侧唇裂是口腔颌面外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双侧唇裂修复方法很多,大体上分为原长法和加长法的两大类,在修复时间上分为一次性的修复和分次手术修复的方法,而且手术效果评价不一,有关运用肌功能法修复双侧唇裂则报道较少,尤其是对于临床上见到的前唇软组织发育较小的双侧唇裂。目前就教科书中所讲的修复方法而言手术方法有很多种,基本为通过设计切口,然后对位缝合。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前唇缺少或者缺如肌肉,故按照目前所讲的修复进行修复手术也只能称之为裂隙修复,本组病例笔者将双侧唇裂手术切口进行改进,自2001~2011年完成了53例双侧唇裂的手术修复,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53例,病例来源:2001~2005年洛阳市及周边省、市、地区的患者及2007~2011年赞比亚大学教学医院的就诊的唇裂患者。年龄4.5~24.5个月,其中男29例、女24例,混合性双唇侧14例,双侧Ⅲ度唇裂39例,其中前颌突出明显者伴有明显的鼻畸形6例。
1.2病理解剖双侧唇裂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婴儿在胚胎发育早期约7周左右上颌内侧突与侧鼻突在上颌骨发育中受到致病因子的影响而未能正常融合所致。如果双侧均未发生融合,在临床上表现为双侧完全性唇裂,如果一侧完全没有融合在临床工作中而另一侧部分发生融合,在临床上表现为混合性双侧唇裂。双侧唇裂前唇组织中往往缺乏口轮匝肌,侧唇组织中的口轮匝肌发生附着异常。
1.3手术方法气管插管全麻后,常规消毒,用美篮标记出正常口角水平、双侧鼻翼内侧脚、鼻小柱双侧内侧脚、鼻小住中心点、前唇相当于人中切迹点、双侧侧唇唇峰点等,用1、2、3、4、5、6、7来表示。使得1~2的距离等于4~5的距离,5~6的距离约等于2~3的距离,如果1~2的距离稍短则1~2可以沿红唇缘做成弧形线,以便延长2~3的距离,6~7的距离为要加长的前唇的长度,一般为前唇的1/3。根据临床经验2~3约为3 mm,鼻孔设计约为4~5 mm。临床上可以做灵活的调整。按照设计将前唇皮肤按图示切开并掀起形成前唇皮肤黏膜瓣,具体为5~6~7为全层切开4~6为仅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在皮下及黏膜下潜行分离,形成4~6~7皮肤黏膜瓣翻转后用以修复口腔黏膜的缺失,这样在分离并翻转皮肤黏膜瓣的同时,4~6~7深面的口轮匝肌就显现出来。在双侧侧唇分离口轮匝肌,在4~6~7皮下潜行分离侧唇的口轮匝肌,在鼻翼周围皮下分离异常附着的口轮匝肌,将异常的口轮匝肌的附着切断,重新松解、梳理(双侧相同)。前唇按照设计切开皮肤,皮瓣向上分离并松解,前唇切口外侧的黏膜瓣将翻转用以修复口腔黏膜的缺失以及作为鼻底组织的缺损。首先缝合口腔黏膜,然后将两侧已经松解的口轮匝肌在中线缝合约三针,要求肌肉的缝合张力不大,缝合要牢靠、确切,最后按照定点设计缝合皮肤,完成唇裂修复手术。
2 结果
本组53例病例中36例创口Ⅰ期愈合,上唇手术创面较为平整;15例患者创口局部有糜烂,经局部生理盐水、3%双氧水清洁,伤口愈合良好;2例患者伤口感染,经局部清创,伤口延期愈合,经6~18个月的临床观察51例患者上唇形态、鼻畸形得到良好的改善,上唇功能良好。
3 讨论
双侧唇裂是口腔颌面外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病之一,双侧唇裂修复方法很多,大体上分为原长法和加长法的两大类,在修复时间上分为一次性的修复和分次手术修复,而且手术效果评价不一,但有关运用肌功能法修复双侧唇裂则报道较少。但就目前教科书中所讲的修复方法而言手术方法有很多种,基本为通过设计切口,然后对位缝合。本组病例笔者将手术切口进行改进,全层切开5~6~7,而4~6只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实际上节约了口轮匝肌的长度,为口轮匝肌肌肉链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同时在皮下潜行分离口轮匝肌,将异常附着切断、重新松解、梳理,这就为口轮匝肌环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对于术中出血量的估计我们采用明示估计,即我们术中所用敷料来计算,约为3~5 mL左右,,与单侧唇裂修复出血量相近。主要要求术者操作细致、准确、行刀要果断。术中肌肉瓣的张力问题,对于上颌骨前鼻突突出明显的患者,术前应给与足够的重视,予以预测张力的大小,对于前颌突过大的要求做同期梨状骨离断术。本组病例有6例同期做梨状骨离断术,大多数手术中口轮匝肌肌肉链修复形成过程中张力并不大,对于6例手术同期行梨状骨离断术的患者术后无1例发生上颌前颌突骨组织坏死的情况发生。
对于双侧唇裂、尤其是双侧唇裂尤其是前唇较小的患者的整复手术,一直以来修复就很困难,而教科书中所讲的修复方法也只是简单的切开缝合,有些手术方法还存在一期修复和二期修复的时间问题。修复后的前唇缺乏肌肉,或者就根本就不含肌肉,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上唇结构上的修复。本手术方法在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将手术切口做了改进,节省了肌肉的长度,也就是说无形中延长了口轮匝肌,然后做口轮匝肌的分离并在前颌突的骨面上进行吻合,从而完成了口轮匝肌的重建,完成了肌功能的修复,本组病例术后效果良好,而且较两期修复的手术方法节约了时间,并没观察到明显的并发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当然远期效果值得观察。
参考文献:
[1] 张锡泽,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515-517.
[2] 李金荣.口腔颌面外科颌面整形外科[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30-333.
[3] 朴正国,刘春丽.功能性整复在单侧完全唇裂术后畸形的临床应用[J].口腔医学纵横,2000,16:223-224.
[4] 张茹慧.早期一次完成单侧裂隙较宽唇腭裂患儿的鼻、唇、腭前端的整复术[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3: 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