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殖民视角探究大学英语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2013-04-06梁满玲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后殖民英语教学

梁满玲

(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引言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事关培养高素质、创新性的专门人才,事关为经济建设服务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及竞争力的大局。同时,这些专业人才也肩负着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重任,对改变世界格局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由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人数多,课时少,师生比例不足,教学改革一直徘徊在教学方法、手段及模式上,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实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近几年,随着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平台教学的发展,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从弘扬中国文化传统方面探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研究却屈指可数,微乎其微。研究界和教育界欠缺应有的关注和探讨。

一、后殖民理论述要

后殖民是指世界上占据强势地位的国家对世界上其他处于边缘、弱势地位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实施霸权控制,即不在场的殖民统治的格局。后殖民研究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是以权力关系为参照的后殖民主义视角,主要研究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的权力话语关系,涉及种族、身份认同、文化霸权、民族认同、性别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爱德华·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介入翻译理论中的。翻译的“后殖民转向”使其摆脱了单纯的语言层面,进入更为宏观的社会、文化、历史、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的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活动,关注隐藏在译作背后的文化交流中的权力运作,描写和解释权力差异所带来的译者的价值取向和翻译策略取向,反思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翻译活动中权力的不对称关系以及译本生成后对目标文化的颠覆作用。在目前世界后殖民语境下,英美文化的输出量最大,而输入量却最小。英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强行在原文里移植西方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习俗,弱化甚至抹杀原文语境里的语言与文化差异,成功实施了对异域文本的改写和挪用,使被译国家文化及形象破碎、歪曲甚至妖魔化。在此过程中撒播话语权力,实施文化侵吞,而且在被殖民一方的意识中不断强化自我身份的认同。在这种格局下,中国的文化国力受到了严重威胁,需要通过弘扬中国文化来建构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以至于在文化全球化冲击下立于不败之地。

二、中国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诉求

20世纪初期至末期是翻译最为辉煌的时期,中国翻译西学达到了高峰。但同时期中国学者著作被翻译成西文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中西翻译著作出现了巨大的文化逆差,西方文化输入与中国文化输出极端失衡,中国翻译西学几乎是西方翻译中国20世纪著作的100倍。中国影视的翻译与输出也极为有限。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从2002年的第6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2位,2011年仍保持这一位置。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但在文化输出上却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致使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精髓和当代文化成果得不到恰当地介绍,不利于使世界重新正确认识中国,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长远发展。在后殖民语境下,英美强势语言和霸权文化对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进行“西化”渗透,打压、冲击译入国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国未来的青年学生却存在认同西方价值观而忽视甚至贬低母语语言文化价值的问题。中国文化的边缘化给公共英语教学的警示是:把介绍、传播中华民族思想文化、艺术文化和实用文化的任务交给西方汉学家是不可靠的,或交给屈指可数的中国译者是不够的,弘扬中国文化应成为今后所有中国人的重要任务。中国的未来不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富强,而且是生态文化学意义上的文化输出和文化对话,从而可能为世界提供更为重要的文化参照系。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不应单向输入西方文化而忽略本国文化,应充分重视并肩负起培养中国优秀文化输出人才的使命。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

“中国文化失语”,即不能用除母语以外的其他语言来表达中国文化的状况,此概念首先由从丛在《光明日报》上提出。之后,学者 (张为民、朱红梅,2002;刘世文,2003;蒋亚瑜、刘世文,2005;邓文英、敖凡,2005)通过测试、问卷和访谈等方法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肖龙福、肖迪等学者 (2010)更详细地展现了中国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状况。参照以上学者调查研究的结果,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状可以归纳为:1.学生和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文表达状况远不能令人满意;2.我国高校大多数院系没有开设形式多样的中国文化选修课;3.目前使用的英语教科书及测试很少涉及中国文化教学内容。多元文化教学成了单一的英语语言文化教学,学生课内、课外获取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习得的机会非常少;4.教师在其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系统研习中国文化以及实际操练、运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总之,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掌握的中国文化知识还不够理想,他们运用英语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能力也十分欠缺。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的缺失以及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不足的失语现象确实存在,且较为明显。破坏了文化生态教学,妨碍了学习者全方位的素质培养。

四、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应对措施

基于中国文化输出存在强烈的后殖民诉求,公共英语教学应肩负起培养中国优秀文化输出人才的使命,结合“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1.从宏观上改变英语教学中单向文化输入的理念

虽然教育部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语教育要融入多元文化,但是在实践中,多元文化教学早已成了单向的英语文化浸润与灌输。教师不仅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还竭尽所能地把它所承载的英语文化内涵以及使用该语言时的相关社会文化规约等同时教授,以培养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即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作为未来跨文化交际主体的中国人的本族文化教学却微乎其微,始终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长此以往,导致母语的退化与母语文化的极度营养不良。因此要纠正文化教育的偏差,变单向的文化输入和习得为双向的文化能力的平衡发展。

2.从微观上探究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及教学方法

我国多所大学仅以大学语文或者现代汉语作为提升大学生汉语水平的公共选修课,这种单一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使不少学生丧失了对国学深厚文化底蕴的探究兴趣,从而导致对中国文、史、哲精髓缺乏感知与了解,不具备解读中国古典语言与文化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丰富多样,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典籍选读、中国思想经典、西方文化概论、中西文化比较等人文通识课程,既具有经典性又不乏现实教育意义。在教材编写及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中国文化的渗透,加强中西文化对比,在提高学生汉语文化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吸收、引介西方文化精髓,传播、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意识和敏感性。此外,应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到英语教学的考核中,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的同时能进一步钻研和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3.提高教师的汉语文化能力

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后殖民语境下,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英语教学不是英语语言、文化及政治的单向教育,而是中英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双向政治行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肩负着传播、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重任,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母语文化能力及意识,在英语教学中要加强中西文化的比较、对照,切实转变重英语文化引介,忽略汉语文化,甚至使“中国文化失语”的教学理念,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和文化输出能力。

五、结语

在世界后殖民背景下,中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由于忽视了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位置,使中国文化处于失语状态,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作为交际主体的中国人,很多时候却不能用英语表达、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针对这一现象,应从宏观上改变外语教学单向文化输入的理念,从微观上改变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此外,作为文化教学的主力军,外语教师要率先提高自身的汉语文化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邓文英,敖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4).

[3]蒋亚瑜,刘世文.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方法与途径[J].集美大学学报,2005(1).

[4]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5]毛凌滢.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与译者汉语文化能力的培养 [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1).

[6]肖龙福,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7]杨文滢.后殖民语境下中译英人才的培养 [J].海外英语,2011(2).

[8]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学报,2002(1).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失语后殖民英语教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研究
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分析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
后殖民视角下《水浒传》登译本的文化习语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