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思考
2013-04-06徐朋辉
徐朋辉
(蓝田县厚镇初级中学,陕西 西安 710503)
中学阶段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就是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以各种审美对象特别是各门类艺术作品作为手段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审美水平、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教育。美育是作为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美育与智育、德育、体育等相互渗透、彼此交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美育又是人格完美的重要途径。俄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奠基人别林斯基曾经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程中积淀下来的丰富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未来在品德、智力和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中学语文教学强化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一)审美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一般认为,语文课程是中学教学的一门工具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知识面广、知识点多是其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最大区别。因此,在强调语文教学知识的同时,将审美教育贯穿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它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社会、艺术的独特体验,美的东西与艺术性始终贯穿在一部又一部作品的字里行间。在教学中如果抓住文章美的意境,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同时,就能提高审美技巧和文化品位;与此同时,也可以在学习中领悟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语言的驾驭能力。这样,在完成审美教育的任务的同时,教学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二)审美教育是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强大内驱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趣体验。作为审美的主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自觉地发现美的内容,必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在教授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时,注意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去启发学生。在朗读背诵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以加深理解。在分析引导下,学生很容易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这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
(三)审美教育是学生想象力丰富的基本途径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不但能对机体产生调节作用,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囊括世界。”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在语文教学中,把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就能唤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想象力。以《沁园春·雪》为例。在少而精的讲解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北国的冬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走进作品,展开想象,领略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乐观进取精神。借鉴文学作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这种能力不是对作品的简单记忆,而是在把握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的途径,创造出更有表现力的生动形象来。有了丰富的想象,课文中许多看似离奇的情节可信度更加鲜明,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语文教学过程审美教育的特殊性
语文教学之所以能够实施审美教育,第一,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多样的审美对象——五彩斑斓的文学作品;第二,语文教学具有寓教于乐、怡情养性、潜移默化的特征;第三,语文课本集中反映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事实上,语文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美育的过程。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审美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形象性。
文艺创作和语言交际中,用形象的特殊形式反映生活时所具有的具体而生动的能唤起人们感性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属性,即形象性。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给我们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审美教育就是把这些具体的审美对象施加影响受教育者的过程。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来塑造形象,传达审美感受的。文学语言本身就有很强的表现力。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本身是有意义的,这就使得语言成为最善于表现思想的手段。审美教育不是缘木求鱼,无的放矢。文章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是我们完成审美教育的抓手。
(二)情感性。
情感性是一切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一切审美对象构成美的核心条件。艺术的本质就在于通过感性的形象来直接表现一种审美情感。无论从语文的人文性角度,还是从语文的工具性角度,语文教学都是一种情感性很强的工作。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认为:“艺术就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作品借助语言的表意性来描绘具体形象,表达丰富的情感,同时也可以明确地传达丰富的思想。作品语言具有丰富的思想性,一方面是来自作品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直接性,它可以直接表达作家的思想认识和人生体验;二是来自于作品语言所具有的表现的广泛性,比较自由地表现广阔的思想与情感空间。同时,这种思想表现的丰富性,还跟语言的创造性有密切关系的。作者的情感就深深地融入在作品之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好文章的基调把握、充满激情的朗读、声情并茂的讲解、充满激情的作文教学以及优美的教学环境等举措实施情感性的教育。
(三)愉悦性。
愉悦是一种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创设愉悦的教学情景,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学中,作品的审美作用是以艺术形象感染为基本形式的。梁启超曾经这样谈论李商隐的诗歌:“这些诗,他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悦。”欣赏美是愉快的。找到了这个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意境之中,让学生默读赏析,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去品味作品的意境。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作品感染。成功的审美教育不仅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也是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绪的有效途径。审美教育就是以情悦人,以行悦人。只有他们受到真情的感触才会在心灵留下烙印。这种情感就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引起的情绪上的激动,心理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愉悦和思想上的启迪,从而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获得一种健康的审美趣味。可以这样说作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审美价值。别林斯基再三强调: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事实上,所有优秀的作品都是以其特有的思想深度和强烈的情感激流,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使其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而获得一种美感。人们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关注生活和表现生活,并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来愉悦人和感染人,进而给人一种美感。这就是审美教育的愉悦性。正因为它的特殊之处,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效果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审美教育的创新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指审美中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感受美是认识美的开始,鉴赏美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创造美是审美能力的深化。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发现美的习惯养成是语文教学过程目标实现的根本前提
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也就是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让学生去感知作品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新课标明确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读”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去感知作品的内涵,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这也是发现作品美的重要途径。这种发现美的养成是学生审美教育培养的第一步。
(二)鉴赏美的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任务
我们的学生,由于各方面条件不同,他们不仅在审美情趣、审美感受上有高低之分,而且在审美标准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鉴别美与丑的能力,使他们能理解和判断事物,不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在文学作品中,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而非原生态的。作品的形象都深深地烙上了作家的主观感情和思想,而读者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形象的内蕴,就必须从感知走向理性思索。深入体察艺术形象所揭示的社会生活本质,以及艺术魅力之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对所讲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让学生明白:所追求的美必须是符合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审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成为一个明辨是非,立场坚定的人。
(三)创造美的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通过美育培养起来的感受美和鉴赏美都是为了创造美,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文中的审美创造能力是指能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美的创造的心理能力。要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必须把开展和推进学生主体的语文审美创造活动作为中心,遵循语文审美创造的规律,重视学生的审美创造心理活动,促使学生逐步达到审美创造的自由境界。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开拓视野增强社会阅历,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成为我们创作的源泉。鼓励学生走进广播电视,了解社会的最新动向;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观察劳动人民的生活;利用节假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感受大自然的秀丽景色,积累创作素材。把对生活的热爱,对正义的颂扬,对美景的描绘尽情地展现出来。用美的形象去鼓舞人、感染人,用作品所宣扬真善美,来完成对人的精神产生积极影响的作用。
总之,美是一种心灵的体现——它使我们人格健全,个性良好。马克思说,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让我们认真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适时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加强审美教育,充分发挥语文课堂内外丰富的教学资源,全面地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使他们在主动地获取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
[1](美)沃特伯格.什么是艺术 [M].李奉栖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3.
[2]伍蠡甫.西方文论选 (下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433.
[3]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04.
[4]黑格尔著.美学 (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7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