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延安精神 加强思政教育工作
2013-04-06李新辉
李新辉
(西安培华学院党委宣传部,陕西 西安 710125)
延安精神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13年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传承和时代结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凝聚力量、战胜困难、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法宝,充分体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和时代价值,具有无限的生命力。陕西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延安精神是我们突出的政治优势和宝贵的教育资源。学习、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是我们高校和广大师生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
一、延安精神的形成和本质内涵
自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延安精神”之后,延安精神便逐渐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乃至全中国人民心中一面神圣的旗帜。延安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反映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精神风貌、工作作风、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其基本内涵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进取、自觉奉献的精神等等。“延安精神”是发展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在与时代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延安精神不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2002年4月1日,江泽民同志把延安精神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和核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显著特征。
2006年1月29日胡锦涛同志在延安考察工作时强调:“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革命战争年代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平建设时期也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延安精神在当今时代,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块阵地上具有深远意义。
二、传承弘扬延安精神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号),是全面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文件中明确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的重要途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无疑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汇集而成的,是中国优秀传统革命精神的典型代表,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理想信念和精神风貌,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思想品德的极好体现,是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法宝。
三、如何通过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引领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信念是推动人们前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帮助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艰难困苦和恶劣环境,认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这一发展过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规律,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的艰苦的斗争历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第二,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爱国主义教育是当代大学生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有力保证。延安时期,为了“抗日救国”,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长达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为民族解放事业义无反顾地贡献了自己的一切。上海的青年学生,历经千辛万苦,辗转万余里,跋涉13个月来到延安时写下了“打断骨头还有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的诗句。据统计,仅1938年5月至8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延安的知识青年就有2288人。如果没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的使命感,这些青年就不会从国际化的繁华大都市上海来到风沙遍野的僻壤延安,并把它视为心中的圣地。就当前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处于良好的成长环境中,没有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砺,缺少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心,缺乏奉献精神,爱国主义的思想也较薄弱。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让所有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而自豪。教育当代大学生,要像当年聚集在延安的青年那样,把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放在首位,把个人成才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大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历史感。
第三,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帮助大学生认识国情,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时期,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从国情出发,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道路的理论也是在这一时期逐渐走向成熟。今天,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延安革命斗争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俱进。今天我们只有坚持这一思想路线,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不断前进。
第四,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吃苦耐劳、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良好道德习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延安精神的根本特征。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大学生应坚信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国情,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过去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曾走过一段弯路,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如:我们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大学生就业也面临严峻挑战。发扬延安精神,使大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的好习惯,发扬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胡锦涛同志指出: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的人民如果没有一种坚定、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不可能克服他们所面临的艰难险阻,最终将走向毁灭。我们的党就是依靠独立自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延安度过艰难时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作为教育者来说,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传统,在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中树立艰苦朴素的意识。今天的条件比延安时好得多,只有发扬自强自立,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延安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延安精神所洋溢的文化底蕴,如同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的圣火,一直在熊熊燃烧。传承弘扬延安精神是引领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是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新形势下,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是高校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要广泛开展“延安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传承弘扬延安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
[1]杜玉银.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J].云南教育 (视界时政版),2009,(05).
[2]陈先春,蔡华.论弘扬延安精神的时代意义 [A].吴崇信,申沛昌,郑志飚.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3]赵德宇.试论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J].知识经济,2009,(12).
[4]孙超.弘扬延安精神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 [J].中华魂,2009,(01).
[5]张艳萍.赴延安考察 重思延安精神——谈延安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EB/OL]. (2009-9-27)[2011-05-30].http://xyw.njutcm.edu.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531.
[6]马红娟.延安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践行 [J].人民论坛,2010,(26).